“身佩安危三十年,谗锋虽中节弥坚”,他在声色犬马中活到85岁

书兰聊历史 2023-02-16 15:02:07

前言:遍观古代王朝,功臣和皇帝仿佛是天生的冤家。二者之间原本是协同发展,共创大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然而等大功告成之后,皇帝往往会出于乾坤独断的需要,亦或者为后继之君计而大肆排挤功臣。同时,有些功臣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总想着和皇帝掰掰手腕,争取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不过皇帝的优势地位在那里摆着,一旦双方矛盾激化,吃亏的一般都会是功臣。

汉朝的白马之盟,宋朝的杯酒释兵权,明朝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概莫能是。然而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功臣,他从武周时期开始步入仕途,历经七朝而不倒,他的功名和富贵均达到了人臣之极,并且还善始善终,活到了85岁。清朝康熙皇帝曾评价他是汉唐以来的诸多功臣之中功名最佳、福祚最全之人。他便是大唐汾阳郡王郭子仪,今天我们就一起重温下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领略一番郭子仪的“自保之道”。

一代传奇人物—郭子仪

一、大雅君子,社稷纯臣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郭子仪出身于显赫的太原郭氏,其家族在隋唐时期的社会地位仅次于“五姓七望”,早在魏晋时期,他的远祖郭淮就是曹魏名将,曾多次打退诸葛亮和姜维的进攻。他的父亲郭敬之在唐玄宗时期被封为上柱国。良好的家庭环境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武周时期,年及弱冠的他通过考中武举而步入仕途,成为一名职业武官。此后,他稳扎稳打,升官不断,在天宝后期当上了朔方军的右厢兵马使。

时势造英雄,很多人蛰伏半辈子,没法出名,并不代表他们的才能平平,他们可能只是在等待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一旦等到了机会,他们就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比如三国时期的黄忠。郭子仪亦是如此,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安胖子率领15万叛军席卷南下,如同平地惊雷般掀起了安史之乱。因唐朝长期实行“重外轻内”的军事布防政策,安胖子一路上可谓是所向披靡,仅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攻克东都洛阳,并建立大燕政权。

安史之乱前夕兵力分布图

原本在家守孝的郭子仪临危受命,以最快的速度晋升为朔方节度使,率领朔方军和叛军展开生死搏斗。期间,他连战连捷,一举收复河东北部地区(安禄山曾兼任河东节度使),并在打通从山西到河北的通道后,亲率大军深入河北腹地,以高明的战术牵着史思明的鼻子走,最终在嘉山(今河北定西)大败叛军,歼敌4万多人,缴获战马数万匹,极大地鼓舞了军心士气,一时间,河北诸郡县纷纷叛燕归唐,形势一片大好。

可惜唐玄宗这个老迷糊胡乱指挥,硬是逼着哥舒翰放弃潼关的地利优势,率领一帮新兵蛋子跑去和叛军打平原战,结果官军惨败,叛军顺利经潼关进入关中,并拿下长安。唐玄宗如同丧家之犬般跑到蜀地避难,大唐王朝已然摇摇欲坠。值此关键时刻,太子李亨跑到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继位,郭子仪闻讯率领5万生力军回师扈驾。公元757年,郭子仪在促成唐室向回纥借兵之举后,亲率唐、回联军发起大反攻,一举收复两京,因功被唐肃宗李亨封为代国公,是年,他60岁。

郭子仪率领唐、回联军收复洛阳

2、甘做“背锅侠”

唐肃宗出于对郭子仪的激励,有一次对他说道,“朕之家国,由卿再造”。然而,功高震主从来都是臣子们的大忌,当唐肃宗说出此话后,郭子仪的危机也来了。就在郭子仪收复两京之前,唐肃宗表现得很着急,他急的不是何时收复两京,而是如何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平乱功臣的赏赐问题。有功不赏肯定不行,那会寒了将士们的心,可郭子仪和李光弼他们的官爵都已经濒临人臣之极限,又该怎么赏?

为此,他积极向一代奇人李沁请教,李沁给他说的是尽量不要用官职去奖励功臣,不然容易导致功臣们势大难制,待功臣们助朝廷彻底恢复朗朗乾坤后,以爵位和相应的封地来赏赐他们,他们会从自己的家族利益出发,不敢违背皇帝意志。然而唐肃宗没有听李沁的,他把事情往前面做,在天下未宁时就开始打压和提防功臣。既然功臣最后会因为功高而难封,那就不让某个人,或者某群人立下大功,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去摊薄功勋。

唐肃宗画像

安史之乱反反复复地打了8年,除唐玄宗最开始的错误指挥之外,最大的原因当属唐肃宗在前线将领身上大搞“权术”。于他而言,平乱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和提升自身的统治力,而非给前线将领树立威信。由此,他一方面让前线将领为他效死沙场,另一方面又各种乱入,动辄插手限制他们的手脚。比如说在安史之乱中表现优异的来瑱,叛军给他起的外号叫“来嚼铁”,意思是说他是块铁,谁惹谁倒霉。

然而唐肃宗认为他手里的兵权太重,势头太猛,便给他来了一出明升暗降,拿走了他手里的兵权。相州之战,官军这边仅带兵参战的节度使就多达9个,兵力优势相当明显,可唐肃宗因为害怕郭子仪等人功高难制、拥兵自重,就未指定主帅,搞得各军难以形成合力,反被叛军打败,导致局面再度失控,洛阳也再次失陷。战后,唐肃宗把声望最高的郭子仪拿出来背锅,让他赋闲在家长达3年。郭子仪对此不做任何辩驳,坦然接受。

相州惨败

二、功成名将死,谁胜郭子仪

1、独获重任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军诸将中战功第一的不是郭子仪,而是郭子仪曾经的下属李光弼。当然这并非说郭子仪打仗不如李光弼,而是自从相州之战结束后,郭子仪就被唐肃宗给晾着了,别人在前线打得热闹,他在长安每天安静地看着日出日落。虽说唐肃宗后期迫于形势的发展,无奈重新起用郭子仪,可郭子仪的结局依然还是“用完就扔”。唐代宗上位后,鉴于郭子仪威望太高,再度罢夺他的军权,让他去给唐肃宗修陵寝。

公元763年,吐蕃进攻长安,唐太宗一时间找不到将军来主持大局,便诏令郭子仪紧急回京勤王。郭子仪一声不吭,当即带着仅剩的20余名亲兵奔赴长安。为何唐代宗几近于无人可用?因为他在对付功臣方面比他的父亲唐肃宗更加粗暴,唐肃宗只是想要功臣交权,唐代宗则是想要功臣的命,他继位的头两年,战功第一的李光弼忧惧而死,战功前五的仆固怀恩被迫谋反,最后病死,包括前面说的来瑱亦被赐死。

李光弼画像

平乱功臣中的诸多“明星”人物唯有郭子仪安然地活了下来,只因他手里没权。命在则希望在,这不?唐代宗又让郭子仪焕发出了第二春,先是率军从吐蕃人手中收复长安,接着四处平乱,屡败吐蕃大军,帮大唐稳住了局势。有个时间点很有意思,公元765年,也就是郭子仪被唐代宗重新起用的第三年,唐代宗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六子郭暧。这一年,崛起于安史之乱的功臣被收拾得差不多了。

要说历代皇帝都很喜欢与功臣联姻,这里面除了少量的恩宠之外,更多的是防范。郭子仪明白这个道理,别人羡慕他和皇室联姻,他却胆战心惊。话说郭暧有一次和公主闹家务,也是话赶话,说半个天下都是他爹打下来的,如果他爹有野心,皇位早就是他们家的了。公主听完大惊,跑去给皇帝告状。郭子仪闻讯后毅然把郭暧捆到皇帝面前,请求皇帝责罚。皇帝当然是极尽安抚,可郭子仪不敢听信其词,回家后把郭暧暴打了一顿,这实际上就是君臣的一种博弈。

醉打金枝

2、牺牲自我

唐代宗虽说无法完全放下对郭子仪的猜忌,但是对他说话做事的方式还是比较满意的,不然也不会让郭子仪成为功臣中的“幸运儿”。首先,郭子仪不拥兵自重,只要皇帝有需求,他甘愿放弃手里的军权;其次,郭子仪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对一些敏感的职位向来是拒辞不受,比如唐代宗在让他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期间,给他封了一堆官职,其中属太尉一职最扎眼,郭子仪是说什么都不接受,让唐代宗极为感动。

另外,郭子仪在成功解除吐蕃对长安的威胁后,唐代宗执意要将尚书令的职位授予他,郭子仪对此很是惊慌,不断上疏表示拒绝之意。因为尚书令位高权重,且自打唐太宗任过此职后,唐室几乎再没有让大臣出任过此职。唐代宗也不知道是真心,还是假意,让人把就职仪式都准备好了,就等郭子仪走马上任。可唐代宗越热情,郭子仪就越坚定,最终唐代宗将尚书令换成了6名美女、8名侍从和一堆财物,郭子仪这才欣然接受。

郭子仪在代宗朝焕发第二春,老当益壮

在这种君臣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郭子仪牺牲的东西很多,比如他在前线和吐蕃对战期间,他父亲的坟墓却被自己人给掘了,这种事情无论放哪个时代都是相当侮辱人的,当时各种矛头直指鱼朝恩。满朝文武都怕郭子仪为此来一个“清君侧”,但是郭子仪的第一反应是跑到唐代宗面前大哭一顿,并且把相关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意思是说他常年领兵在外,期间干过不少毁人祖坟的事情,现在是上天来惩罚他,和他人无关。

此外,郭子仪为了减少皇帝对自己的猜疑,让人拆除了家里的围墙,使得贩夫走卒皆能出入其间,将自己的私生活大大方方地展示给皇帝和群臣看。就像前面说的,皇帝给他加官晋爵,他坚辞不受,皇帝给他钱财美女,他欣然笑纳,他在私生活上越发放纵自己,整日里就是开party,花钱如流水,有客人上门,他会毫不避讳地让姬妾环伺在旁。这么一来,皇帝看到老郭胸无大志的样子也算是放心了。

郭子仪纵情声色

结语

唐德宗继位后,郭子仪被尊为“尚父”,算是获得了人臣之中的最高荣誉。当然,唐德宗也不是因为和郭子仪关系有多好,他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把郭子仪手中的那些权力进一步分解掉,郭子仪对此也是乐见其成。失去了职权的郭子仪迅速从定海神针般的重臣转变成了“吉祥物”。唐德宗再也不用像其父祖那样担心郭子仪有什么不轨之心了。换句话说,没有威胁的郭子仪成为了忠臣教育的楷模和典范,被朝廷大肆宣传。

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享年85岁,唐德宗很够意思地为他罢朝五日。他的离世标志着他与几任皇帝之间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无声斗争也正式结束了。此后,一个功高不震主,君臣无嫌隙的“完人”郭子仪被历代王朝所宣扬,然而又有多少人会关心他曾经承受的巨大压力?一切都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像老板和职工之间的关系,明明是老板的问题,却让职工买单,合适吗?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全唐文》

《唐会要》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