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洛阳和建康尽在其手,这个军事强人依然没能一统天下

书兰聊历史 2023-02-16 15:30:17

前言:西周建立之初,周公旦为了加强周王室对关东地区的控制,在河洛地区修建了洛邑(位于今洛阳一带),施行两京制。西周末年,犬戎攻破位于关中的镐京(位于西安一带),平王东迁到洛邑建东周。后来,西安和洛阳这两处地方均成为王朝的理想定都之地,二者均有十三朝古都之称。随着北方的人口逐渐向南迁徙,位于长江南岸的南京亦成为了六朝古都。

换个角度来说,西安、洛阳和南京分别是关中、关东和江东地区的核心之地,三地的得失直接关系到各自所在地区的控制权,甚至关系到天下安危。比如李渊在拿下长安(今西安)后,没多久便控制了关中,进而一统天下。刘秀在拿下洛阳后,一统天下几乎就稳了。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政权后,依托东南财赋驱逐了鞑靼。东晋末年有一军事强人一度把这三个地方都控制在了手里,可硬是没能一统天下。

核心区域的核心之城

一、成也出身

1、北府兵高层或死或逃

提起东晋的军事,很多人会想到声名赫赫的北府兵,这支军队的前身是由南迁到江淮地区的流民组成的流民军,比如祖逖、苏峻和郗鉴等人均是知名度颇高的流民帅,其中郗鉴更是依靠流民军的力量帮助司马氏平定了王敦之乱。后来前秦举倾国之力攻打东晋,情势危急之时,出身陈郡谢氏的谢玄奉命到京口等地招募流民武装,组建出了一支让前秦大军“草木皆兵”的北府兵。

当时北府兵中除了谢玄之外,属刘牢之的威望最高,此外,还有诸葛侃、何谦、高衡、田洛、刘轨和孙无终等出身流民帅的中高层将领,整支军队的战斗力可以说是东晋NO.1。当然一支军队不可能只有中高层将领,还会有底层的士卒和低阶军官的存在,比如南朝宋武帝刘裕早前就曾在孙无终麾下当着低阶小军官。随着陈郡谢氏逐渐淡出北府兵,这支军队的控制权便成了诸多势力争相竞夺的香饽饽。

北府兵的成名之战—淝水之战

先是掌政的宗室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和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恭相争,后又是出身龙亢桓氏的桓玄和司马元显相争,这两次斗争让北府兵大伤元气。举个例子来说,刘牢之原本是王恭的下属,后投向了司马元显,对王恭倒戈相击,待桓玄崛起后,他又倒向了桓玄,在他看来,如果他帮助司马氏打败桓玄,那么司马氏最后肯定会过河拆桥,不料桓玄并不重视他,结果他又要反桓玄,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被迫自缢。

刘牢之的下场并非北府兵高层中的个例,选择留在桓玄麾下的北府兵高层后来基本都被清洗掉了,比如孙无终等。选择对抗桓玄的北府兵高层基本都沦为了失败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被桓玄打败后,跑到北方投靠了其他政权,比如刘敬宣(刘牢之的儿子)等。刘裕出身贫寒,在北府兵中的起点较低,也得亏他起点低,不然他的下场大概率好不到哪里去。当北府兵高层出现真空后,像刘裕这样的中下层自然就有了机会。

刘裕画像

2、北府兵中下层崛起

桓玄在兼并北府兵后,其实力让各家政权纷纷侧目,可惜桓玄“飘了”,不光大肆排除异己,还建立了一个桓楚政权出来,这就让刘裕等北府兵中层将领有了发挥的舞台。公元404年,年逾不惑的刘裕联合部分北府兵余部起兵反抗桓玄,迫使桓玄退回荆州大本营。桓玄原本想着单单一个残破的北府兵成不了什么气候,可他没想到刘裕他们竟然与琅玡王氏等门阀组成了联合体。

门阀有什么?有钱、有粮、有人。刘裕他们有什么?有百战之士、有能征善战之将。二者联合起来远不是1+1=2那么简单,仅1年多点的时间,桓氏的大本营也被刘裕他们给攻陷了,刘裕他们从而通过军功逆袭了人生,成为不可小觑的实力派。刘裕原本在桓玄麾下累功升到了彭城内史,算不上什么举足轻重的人物,等桓玄被他灭了后,他成为了都督十八州诸军事的实力担当。

刘裕开始崛起

公元408年,刘裕再次迎来了一大机遇,当时在朝辅政的王谧(出身于琅玡王氏)已然去世,遍观满朝文武,除了刘裕能镇住场子外,无一人可以。对于刘裕来说,如果想更进一步的话,肯定要掌控住朝政的,不然永远都是武夫。凭借前面打下的良好基础,居功而不自傲,受到各方势力好评,他在一片呼声中入朝辅政,身兼各种显赫官职,身份从军队高层变成了权臣。

有人说东晋后期的北府兵和东汉末年的西凉军很像,二者都出现过高层垮台,中层崛起的现象。西凉军在董卓死后,名义上的首领是李傕,可早前和他差不多层次的樊稠和郭汜等人压根就不服他。北府兵在灭了桓楚后,刘裕的处境和李傕很相似,像诸葛长民和刘毅等人对刘裕也不是很服气。这就好比两个原本平起平坐的人,突然其中有一个人成了老大,另外一个人肯定是有些不甘心的,这就为刘裕后面的麻烦埋下了伏笔。

反桓不是刘裕一人之力,而是众人之力

二、憾也出身

1、亲族人才稀薄

刘裕能够凌驾于诸多北府兵将领之上,绝非易事,在当时那种做什么都讲究出身的时代,很多门阀对他是既用且防,比如他的老搭档刘毅,原本是和他一道从中层崛起为高层的代表人物,却在部分门阀的支持下与他分庭抗礼。得亏他的军事才能远超他人,方才以武力打败了刘毅等竞争对手,并且通过攻灭南燕等战功获得了广泛认可,最终成为东晋的话事人。

鉴于桓玄急于求成的生动教训摆在眼前,刘裕深知自己如果想要登上皇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龙亢桓氏即使是从桓温算起,到桓玄建桓楚也有数十年的经营。刘裕出身比桓玄低微,起步也晚,这就导致刘裕很难像桓玄那样获得庞大的家族势力支持。史载刘裕得子很晚,他的长子刘义符是在他灭了桓氏之后才出生的,等他独揽大权时,刘义符依然不过是7岁小儿,至于其他诸子的年纪则更小了,帮不到他什么忙。

刘裕攻灭南燕

老话说得好,“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遍观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其中有多少人在创业期间没有依托亲族的支持?魏文帝曹丕有曹仁、曹真和曹彰等,晋武帝司马炎有整个河内司马氏,隋文帝杨坚有弟弟杨瓒和杨爽等。刘裕有谁?刘裕的生父和生母都早逝,他从小是由继母萧氏抚养长大的,同母弟是一个也没有,异母弟倒是有两个,分别是刘道规和刘道邻。

刘道规在刘裕的起步阶段助力甚多,比如刘裕反桓玄时,刘道规配合刘裕除掉了青州刺史桓弘,并成功夺取了重镇广陵,后来还在荆州独当一面,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在刘裕改朝换代的历程中发挥更多的作用。至于刘道邻则基本属于“不靠谱”系列,要能力没能力,要德行没德行。另外,刘敬宣和何无忌虽非刘裕亲族,可称得上是刘裕的铁杆,然而前者被司马氏暗害,后者在平定卢循之乱期间战死。可见刘裕真的是很难。

卢循之乱

2、军事成就和皇位之间的取舍

刘裕在掌控朝政后,并未停下自己的脚步,虽然没有什么亲族势力的支持,但是他依然先后收复蜀地,平定司马休之,攻灭后秦,使黄河以南的大量土地尽归东晋,其中便包括长安和洛阳,正所谓“天下七分,而有其四”。自东晋建立之后,从祖逖、庾亮到桓温等人均组织过北伐,然而无一人的成绩可与刘裕相比,在这种足以夸耀千载的军功下,刘裕的个人威望也逐渐登上了顶峰。

位置越高,所需要的支持者就越多,可刘裕的出身问题决定了他缺乏足够的支持,这是先天性的,不是靠他后天努力可以解决的。刘裕的军功基本都是自己亲征去打出来的,每逢他出征在外,总得留一个亲信之人在朝中主持大局,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原本刘裕还有一个刘穆之可以充当这种角色,可就在刘裕拿下关中之时,刘穆之不幸病逝。刘裕再三盘点自己麾下的人才,无一人可以接替刘穆之。

刘裕攻灭后秦后的形势图

因此,他不得不急匆匆地返回建康,班师之前,他将年仅11岁的次子刘义真留在长安,并为他配了一套看起来还不错的班子。有人说一个11岁的娃娃能担当起镇守关中的重任吗?说白了,像沈田子和朱龄石等新生代将领,刘裕并不放心让他们其中一人来统筹关中大局,只能让自己的儿子当名义上的一把手,然后让麾下将领们互相牵制,从而确保自己对关中的控制。

后来,刘义真镇不住场子,麾下众将各自为政,使得关中得而复失。如果刘穆之没死,刘裕就可以自己来经营关中,或许可以灭了赫连勃勃。如果刘道规没死,无论是让他守关中,还是让他接替刘穆之,都没有问题,刘裕也就用不着自己一个人疲于奔命。要知道此时的刘裕已近花甲,所剩时光已然不多,既无亲族的帮衬,又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亲信,他只能在一统天下的军事成就和皇位之间二选其一了。

刘裕紧急回建康

结语

公元418年,也就是刘裕从长安返回建康的第二年,刘裕向皇位发起了冲锋,他如昔日曹操一般获得了相国之位,并且受封为宋公。翌年,他迫使司马氏将他的公爵升为王爵,接着没过多久,他就顺利实现了改朝换代的目标。就在他准备利用自己人生中的最后时光去完成第二个目标—一统天下之时,他病逝了,享年60岁。

有人说,刘裕应该先完成一统天下,再去篡晋自立。如果他的出身好一点,起步早一点,他自然有足够的时间去这么做。想想他戴上皇冠的年龄,已经将近60岁了,如果他当时不抓紧篡晋,一旦他突然去世,就他那些个未成年的儿子们,别说篡晋了,弄不好还得把他辛苦奋斗下来的功业给葬送了。纵观刘裕的一生,虽有遗憾,但是依然称得上是传奇。

参考文献:

《宋书》

《晋书》

《资治通鉴》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