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余,Yú,多起源、多汉族姓氏,主要源于姬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人由余(姬姓,名由余,字怀忠,一说周武王姬发之子唐叔虞的第15世孙,晋鄂侯姬郄的曾孙;一说西周第13位国君携王姬余臣的后人),因晋国内乱而流亡到戎地,戎王派其出使秦国,秦穆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之子,秦国第9位君王)知由余有才能,遂用计拜其为上卿。
由余为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并十二国,与百里奚等辅佐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由余为“春秋秦国五子”之一(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由余的子孙有以其名字作为姓氏,称由氏、余氏,尊由余为得姓始祖。
余姓始祖:由余
源于姒姓,以封邑名为氏。上古帝王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黄帝玄孙,颛顼之孙,鲧之子,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国君,治水名人)有三子,长子启继承帝位,次子宰封为显,少子空,又名罕,封为余度王,罕的后裔有以先祖封地为氏,称余氏。
另有余丘氏、褒余氏、褒斜氏省文简化为单姓余(部分地区读xié)氏;满族、蒙古族、赤狄、傈僳人、畲人、党项人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余氏等。
《参考文献》:
《史记·秦本纪》: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得姓始祖:由余
发源地:春秋秦国,今陕西凤翔、咸阳一带
迁徙路线:
先秦时期,余氏起源地较多,如由余后代在秦国都城附近今陕西咸阳,战国时期齐鲁地区诸侯余丘氏,汉中地区褒余氏、褒斜氏族群,以及大禹少子罕的后代建立的余国等。
春秋时期,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宝鸡凤翔区),由余位高权重,为穆公霸业做出重大贡献,称霸西戎,他的后裔在春秋时期繁衍于这一带。
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一支迁居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火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也在南迁大军之中,进入湖北、湖南等地。此时余姓族人有晋朝功臣余昭元,南朝宋著名孝子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余齐民等。
唐朝初期,有余姓将佐随“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福建。唐朝末期,建阳(今福建南平)人校书郎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隐居田园耕隐壶山;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迁入韶州曲江县武溪,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奉新、临川,广东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
宋朝时期,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人才济济。
明清时期,余姓先后作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迁民姓氏之一,由东向西大规模迁入湖南、湖北、陕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此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
清朝,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领余日清等,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余姓图腾
姓氏郡望:余姓主要郡望为新安郡(今河南新安)、下邳郡(今江苏邳州)、吴兴郡(今浙江临安、宜兴)、高阳郡(今河北高阳)、武溪郡(今湖南乾城)、武威郡(今甘肃武威),除以望立堂外,还有忠宣堂、清严堂、忠惠堂、八贤堂、四谏堂、忠厚堂、绍贤堂、培元堂等。
历史名人:晋朝开国大将余昭元(又名佘昭元,字君章,魏国人,为司马篡魏立下汗马功劳,晋武帝司马炎封其镇海大将军)、南宋官员余复(字子叔,今福建古田人,闽东首位状元,善书法,著《礼经类说》、《左氏纂类》、《祭礼》等)、清朝官员余正健(字乾行,号惕斋,御赐号孝白,今福建古田人,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顺天府尹,雍正皇帝赐其“天下师表”匾额)、作家余华,艺人余少群、余安安、余心恬、余玥、余文乐等。
余华所著《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祠堂:
广东东莞市东城街道余屋村余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占地面积922平方米,四进院落,古建筑保存完好,有明朝碑刻一块:余氏祠堂记。碑刻为宗祠始建时任进士中宪大夫、户部尚书郎陈嘉言撰文并书篆,记述了余氏家族从宋到明南迁东莞定居的过程。余屋始称侯山,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余士奇故里,曾任宁国知县。
余氏宗祠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朝晖路北段余氏宗祠,又称余隘祠堂,始建于南宋。始祖为余涤公,今浙江舟山定海区人,其孙天锡公在嘉定年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观文殿内阁学士、丞相,捐资创办舟山第一书院:虹桥书院,追封太师、鲁国公;天锡公之弟天任公,官至兵部尚书、正议大夫,封楚国公;天任公之子余晦公亦官至尚书,封宁国公。一门三尚书一宰相,封三国公,人才辈出,家族显赫。宗祠在解放后曾作为小学使用。
余氏宗祠
家训家规:
《家训十则》余玠(南宋):
事父母、教子女。
尚学习、严职业。
戒赌博、敦俭朴。
睦族邻、慎交游。
端家范、守国法。
《余氏家训》(略):
笃忠贞:读圣贤书,非为名利。既职司民社,必上不负国,下不负民,方为读书无愧人。
敦孝友:白云兴感,风木贻悲。明发有怀,鸡豚莫逮。言之者动心,闻之者坠泪也。人子事亲,用力用劳各宜随分自尽,切不可忤逆不顺,以为天壤间罪子。
务本业:士者,必须隆师重道,研究经论,明体达训,学抵于成,切勿妄自菲薄而已。诗书为误人具也。耕者必须胼手胝足,犁雨锄云,勿至抛荒本业。工商者必须各善其事,不为苟且之行,不存诡诈之计。谋生有术,衣食有资,不令外人鄙为游荡。斯亦幸焉。
端品行:人生天地间,当以端人自命,不可甘惰。我族先世多有伟人,今虽不能尽效,而存心学好,亦甚无难。凡属族众,必须忠以持已,恕以待人,见利思义,出言顾人。有谋不用,有财不逞,不恃势以欺懦,不健讼以凌人,不交匪党,不肆淫行。虽不能为成德之君子,而亦不为败类之子孙,则甚幸。
正礼节:国家之治乱系于人心之邪正。守礼法合人群,世风必正,国家必治。人心邪则悖礼犯法,贻害人群。
禁赌嫖盗窃:赌之为害,废时失业。淫之为害,荡产杀身。
现分布:余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湖北,其次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湖南、河南、贵州、重庆、陕西等地,其中湖北分布最多,整体南多北少。
常见单姓分布:余姓主要分布在湖北
总人口:余姓约633万人,全国排名第40,在百家姓中位列第90。
余姓源于姬姓,始祖由余为周王室后裔,流落戎地,出使秦国留下为官后,辅佐秦穆公灭十二国,开疆拓土,称霸西戎,奠定“春秋五霸”地位,提出“仁治”,为春秋秦国五子之一,后裔形成的由氏、余氏同宗。由余为秦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余死后,穆公罢朝三日,为由余造墓四座,后世历朝历代对其评价很高。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