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于,Yú,多起源、多民族姓氏,主要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商朝时期,武丁(子姓,名昭,号武丁,又称殷武,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22位国君)之子封在邘城(初在今河南睢县,后移封今河南沁阳西万镇邘邰村),建立子姓邘国,又称于国,为于武公。邘国先于商朝被周文王姬昌(姓姬,名昌,商朝时为西伯,又称伯昌,今陕西岐山人,季历之子,周武王姬发之父,周朝奠基者)所灭。
商王武丁,封子建立子姓邘国
周灭商后,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封次子姬诞于邘,建立姬姓邘国,又称邘叔,改邘城为邘邰城(邘邰村的由来),春秋时期邘国被郑国所灭。邘叔的子孙以国名为氏,分别有邘氏、于氏,是为河南于氏,后因战乱部分族人迁往今山东郯城,是为山东于氏。尊邘叔为得姓始祖。
于姓图腾
源于淳于氏,因避讳改姓。春秋时期姜姓淳于国(今山东安丘)亡国后国人以国名为氏,称淳于氏,唐朝时期,宪宗名李纯(初名淳,后改名纯,唐顺宗李诵长子,唐朝第12位皇帝),因淳于姓在避讳之列,故改单姓于氏。五代以后,有族人改回复姓淳于,也有部分未改,形成于氏,流传至今。
另有北魏鲜卑万忸于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土族、回族、高丽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于氏等。
得姓始祖:邘叔
发源地:河南沁阳
迁徙路线:
春秋时期,于姓最早在今河南焦作沁阳北部一带繁衍播迁,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南阳方城、许昌、伏牛山等地。
邘国在今河南沁阳西北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向北迁往山西、河北,向东迁往安徽、山东,向西迁往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郡、东海郡、河内郡,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逐渐分布大江南北。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很多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族人于是跟随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西晋“五胡乱华”期间,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民不聊生,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北方迅速恢复生产,中原一带于姓族人再次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靖康之耻),北宋灭亡。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也有于姓族人随南宋朝廷南迁。到了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江进入福建,再由福建进入广东。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多省人口锐减,山西因位置特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起来。
明朝初年,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策,山西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
清朝时期,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有闯关东谋生并定居东北者,也有族人从福建进入台湾。
姓氏郡望:于姓主要郡望为河南郡、东海郡、河内郡、京兆郡、广陵郡,除以望立堂外,还有忠肃堂、救民堂、大驷堂等。
历史名人:东汉末年道士于吉(别名干吉、干室,今山东胶南人,著《太平经》,《三国演义》中于吉在吴郡、会稽为百姓治病,信徒甚众,孙策以惑人心为由斩之,策受吉咒而死)、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于禁(字文则,今山东宁阳人,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安远将军,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后被曹丕羞辱而死,谥号厉)、元代历史地理学家于钦(字思容,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祖籍今山东威海,官至中书省兵部侍郎,著《齐乘》)。
曹魏大将于禁,因救樊城被关羽所擒
清朝初期名臣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今山西方山人,为官二十多年,三次被举“卓异”,民间称其“于青天”,官至兵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兼管江苏、安徽巡抚,康熙帝赞谕道:“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死后又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清端”)、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原名于慜,字敏之,河北宁河今天津人,“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著名艺人于承惠、于谦、于震、于荣光等。
剧照:于成龙
祠堂: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邘国故城,先后作为商朝子姓邘国和周朝姬姓邘国的都城。邘国故城分东西两城,东城东西约长820米,南北宽约580米,地表现存北城墙及东城墙一段,残高2~7米不等,宽17~22米,北城墙外仍存有宽约40米的城壕。城内现为耕地,地下文化层及遗迹保存较好,邘国故城为研究古代城址及邘姓起源提供实物资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沁阳邘邰村邘国故城遗址图
邘国故城碑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城南学基路契玄公宗祠,金坛于氏为坛邑望族,于氏祠堂由契玄宗子于湛在明朝嘉靖年间兴建,内有牌坊、金水桥、放生池、钟楼、碑亭、祠堂庭屋等,解放后作为县建筑公司办公、工棚使用,明代建筑风格,不幸的是该祠堂在河道拓宽改造工程中被拆除,只剩少许建筑构件和石碑托片得以保存。
家训家规:
《于氏家训》(清)略:
传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则是家有教也。正惟一家有教,一国观感。相习成风,而仁让兴焉矣。故居今日而欲陋习丕变,当自士大夫之家倡之,为作《家训》,以示后人云。
孝为百行之原。父母生儿,能有几个身显荣亲的?就是力田贸易、肩挑负贩者,皆可随分以养亲。但要把父母时时刻刻放在心里,时时刻刻顶在头上。读书明理者,以养志为先。愚夫俗子,亦勉力养其口体,依依膝下,始终孺慕。
族中之人,皆吾祖宗一脉。譬如树之有干,毕竟落叶归根。彼族中老幼,奈何其不睦乎?今人见族中之富贵者,羡为荣耀;见族中之贫寒者,多生厌恶。此种心肠,岂可以对祖宗?我今立训:凡系族人,不分枝派远近,不论人品贵贱,俱照长幼执礼。倘敢高下异视,照不睦条议罚。
士子幸而上达,身虽显贵,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务宜谦光,不可骄傲。
有田之家,率其佃仆,及时耕种,及时耘耨。宁先时,毋后时,仍不时亲身董率,勿自家懒惰,委之家人。
居家要俭,当念钱财非易。衣服饮食,惟期适口充身,不可浪费。吾永宁地土硗瘠,而天时又亢涝靡定。少有所蓄,庶可以备荒年。
人贵立志。志非大言不惭之谓也,乃念念向上一等做去。譬如我志在富,则当勤俭以致之。所趋者在那一等,自然所得者即在那一等,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
凡事不可做尽,人力不逮于我,我不可穷人之力。人势不及于我,我不可使尽其势。即言语之间,不妨让人一句。略得便宜,抽身便转,讨了许多受用。
人终身认一个“忍”字。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一分,受用一分。父子不忍,则乖天伦;兄弟不忍,则成吴越;夫妻不忍,则鱼水反目;朋友不忍,则气谊参商;居家不忍,则乖气致戾;世情不忍,则变起仇敌。甚而一言不合,戈矛顿起,人命反掌,悔焉莫及。不忍之害大矣。可不慎诸?
现分布:于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黑龙江,其次分布于吉林、河北、河南、江苏、内蒙古等地,其中山东分布最多,整体北多南少。一千多年来山东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辽宁为中心的两大于姓居住区域。
常见单姓分布:于姓主要分布在山东
总人口:于姓约642万人,全国排名第39,在百家姓中位列第82。
于姓源于子姓、姬姓,商朝时期便在今河南沁阳建立子姓邘国,周灭商后周武王姬发之子姬诞又封在邘国,称邘叔,为于姓始祖。古有清朝清官于成龙,其生活简朴、为官清廉、执法严正、不畏强权,不愧为“天下廉吏第一”;今有“两弹一星”元勋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隐姓埋名28年报效祖国,其发明的氢弹“于敏构型”仍是世界上保密程度最高的机密之一。
氢弹之父:于敏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