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康,Kāng,多起源、多汉族姓氏,主要源于姬姓,以先祖谥号、封邑为氏。西周灭殷商后,纣王虽自焚而死,但殷商奴隶主的势力仍然强大,西周并未迁都,仍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为了加强对殷民的控制,周武王姬发(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之子,今陕西岐山人,西周开国国君)采取周公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以殷治殷的政策,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防止武庚叛乱,又封三个兄弟管叔于卫(今河南浚县)、蔡叔于鄘(今河南卫辉)、霍叔于邶(今河南汤阴),史称“三监”。
武王英年早逝,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旦摄政,武庚联合三监发动叛乱,康叔(姬姓,卫氏,又称康叔封、卫康叔封、卫叔、卫侯,周文王姬昌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初封康国,即今河南禹州)跟随协助周公旦平叛有功,徙封于卫,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管理殷商旧都周围地区的殷室遗民。康叔治国有方,成王提拔他为西周司寇,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务,死后谥号“康”,国民有以先祖谥号为氏,称康氏,尊康叔为得姓始祖。
康姓始祖:康叔
源于姬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定王姬瑜(姬姓,名瑜,周顷王姬壬臣之子,周匡王姬班之弟,东周第9位国君)同母胞弟刘康公(姬姓,刘氏,名季子)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南),建立刘国,传五世,周贞定王姬介时期亡国。后世子孙有取其名为姓氏者,称康氏。
另有源于匡氏,因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名讳改为康氏;汉朝突厥族、女真族、满族、回族、蒙族、瑶族、羌族、朝鲜族、彝族、土家族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康氏等。
得姓始祖:康叔
发源地:河南淇县
迁徙路线:
西周时期,康氏发源于康叔被封的卫国,大致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卫国先后定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野王(今河南沁阳)。战国时期,卫国成为魏国附庸国,终被秦国所灭,卫国涌现了一批改变历史进程的名人,如商鞅、吴起、吕不韦等。
秦朝时期,康姓开始向西、向东继续繁衍播迁,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
魏晋时期,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陕西蓝田),并开始向江南迁徙。突厥族在在新疆及中亚地区建立康居国,派王子来到中国表示臣服,定居在河西走廊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隋唐时期称康国。
唐朝时期,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唐玄宗时康植(灵州人,即今宁夏灵武,祖籍康居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封天山(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县男(爵名,从五品),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至今浙江绍兴定居。
北宋初期,有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
明朝时期,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
清朝开始,福建、广东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现今在在台湾,康姓以屏东、嘉南等地为最多,台北、苗栗、台中等地,也聚居了大量康姓。
姓氏郡望:康姓主要郡望为华山郡、会稽郡、东平郡、京兆郡、晋阳郡等,除以望立堂外,还有三省堂、衡山堂等。
历史名人:三国东吴航海家康泰(奉交州今广州刺史吕岱命,出使扶南今东南亚,到过的国家有100多个,著《外国传》、《扶南传》)、三国时期僧人康僧会(祖籍康居国,随父移居交趾今越南北部,后到达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为其建造建初寺,他便在寺中翻译佛经,教会人们种植甘蔗熬制红糖)、明朝开国将领康茂才(字寿卿,今湖北蕲春人,协助明太祖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
三国僧人康僧会
清朝末期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今广东佛山南海区人,人称康南海,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发起“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著名央视主持人康辉,艺人康福震、康华、康康等。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祠堂: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康店镇庄园路59号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朝中期,该庄园是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占地240余亩,包括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共571间,全国三大庄园之一,中原三大官宅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回京时路过河南,康家出资迎驾,捐献100万两白银,“康百万”就此闻名天下。
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
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新街107号康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由有着“南澳康百万”之称的南澳康氏第五代祖康耀德、康耀美兄弟所建,经营榨糖业,富冠全澳,宗祠堂名“裕德堂”,俗称康厝祠,总面积1530平方米,两进院落,石雕、木雕精美,解放后作为乡政府办公地点、粮库、食堂等使用,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家训家规:
《康氏家训》(康百万庄园):
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
酬酢务存退让心,
日用务存节俭心,
操持务存感恩心,
愿使人鄙我疾,
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
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留余匾》(康百万庄园,略):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现分布:康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辽宁、河南、江苏、福建、湖南等地,其中安徽分布最多,整体北多南少。
总人口:康姓约211万人,全国排名第105,在百家姓中位列第88。
康姓源于姬姓,始祖周武王姬发胞弟康叔,初封在今河南禹州,建立康国,为管理殷商遗民,周公旦将康叔移封殷商旧都朝歌今河南北部一带,建立卫国,政绩卓绝,明德慎罚,改变同姓通婚,取消活人殉葬等弊政,使卫国成为西周最大的诸侯国,深受百姓爱戴。
传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先祖康应魁教育子弟,用泥土垒水池,命三个儿子向池中灌水,水将溢出,问:如何使池不塌?儿答:不倒水。康应魁未应,儿忽悟:池中取水,便可保池!康应魁满意道:“我们赚钱,就好像筑起了一圈堤坝,将财富聚集起来,成为一座水池。然而,当你财富越多,由这些水所带来的冲击和破坏力也就越大,一旦溃堤,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经商赚钱,还要学会散财,多做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家族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康百万家族,能够富贵十二代,兴盛400余年,或许就是缘由“留余忌尽”这个恒久不变的文化基因。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