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是安安静静地研读文本,哪里是喧喧嚷嚷的折腾

宁拙说 2024-09-15 02:59:35

年轻教师生怕课堂安静,总要造出些“生气”,不是教师在煽情演讲,就是学生在朗读,或者掌声歌声,多媒体播放。听着嘈杂震耳的声响,就让人头痛。看那些表演的公开课,就令人痛心,常常发现学生成为冷漠的旁观者,附和的配角。

只要稍有常识就不难明白,阅读要产生真趣味,非得从容咀嚼,慢慢酝酿,让想象飞翔在文字反映的世界,称“默会”。只要是深沉美丽的文字,非有一番涵咏的功夫。浅薄的文字自然勿须咀嚼,可教材往往是味道淳厚的名篇,怎么可以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热热闹闹地读呢?

如果想象的速度似闪电,那么宁静从容的心境才能激活想象,越是功利浮躁,越与想象无缘,热闹的折腾哪有想象?

文字的理解有鲜明的特点,那是情感与想象同行,二者不可分离。失去情感和想象,任何思维活动都非常肤浅,即使学生答了许多问题,师生互动频繁,也都与情感和想象无缘。

在公开课上,多少年轻教师奔忙不已,一节课让学生干了许多事,可回想就发现,那些事都可做可不做,把文质兼美的文本弄成一杯白开水,不能不令人联想,教师都没有读懂文本。

眼下,我们主张用中心任务来导读,一篇课文一个任务足矣。提出任务,简要地讲明要求,即方法,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安安静静地研读文本,作批注,写短评,简洁深刻,就是返朴归真的课堂。

高中教材的文本旁边都留下很宽的空白,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研读、思考与表达结合,读出自我,读出问题,含英咀华。可是多少学生的教材上写有丰富的批注和评论?有的教材上确实写有文字,却是教师讲的内容,学生不过是录音机。

可是,学生不会阅读,不会思考,不会表达。教师的意义就诞生,教方法,练习惯。

正是初中小学养成的坏习惯,学生才不会阅读。到了高中,我们天天就是纠正恶习,训练好习惯。

可是多少教师仍像初中小学那样折腾学生,不仅不纠正恶习,反而纵容恶习,学生怎么应对新高考?近几年来,高考阅卷场反馈的信息还不足以让教师觉醒么?作文虚高,就占去均分的一半以上,90分的基础得分率惊人的低。如果作文按真实水平阅卷,语文均分也就70分左右。

调查现实,有几个孩子热爱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学了那么多课文,有几篇印象深刻,十年后还能讲出当初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因此,教师真该安静下来,仔细品读课文,再苦思到底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达成什么目的。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