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领先可理解随后

朱凡石课程 2024-11-23 13:00:52

输入领先 可理解随后

(原创:朱凡石)

①没有语音感知识别和意义本身的具身认知(画面情境感受体验),就没有同步录音录像输入刺激,听觉神经(语音)与镜像神经(意义)就无法同步激活放电,音意就无法同步匹配连接,更无法激活生成音意神经连接网络,可理解输入就是扯淡。

②可理解性输入的对象是语音所指的意义本身,而不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的本质是记录语音的符号即音符,更不是中文翻译释义。

③可理解的前提是可感受。我们无法认知理解感受不到的事物事实的意义。感受什么呢?主要感受画面情境中所蕴含的意义本身。那么,怎么感受呢?也就是具身认知,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生成六识。同时,抽象的概念意义是建立在具身认知基础之上的,是对具象意义的引伸联想类比隐喻象征等。

④可理解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100%的理解程度,而是由不理解到理解一点点,到理解大体意思,再到精确理解,这是一个不可省略代替的认知加工过程。实际上,并不存在不可理解的问题,可理解只是理解程度多少的问题。

⑤可理解的山顶是从不理解的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去的。并不是全部理解了再去输入再去听。如果非要都理解了再去听,就不自觉地依赖文字与翻译,加剧母语过滤效应,影响制约挤压英语本身的输入加工质效。

⑥理解一些或不理解的情况下,也要去输入去听,我们会根据整体背景框架与已理解的信息,猜测揣摩出不理解的信息,一点一点地扩展,这也是有效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认知过程。

⑦我们的英语听力,不仅仅是听而不懂的不懂问题,更多的是听而不清的听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可理解的问题。如果能看懂理解中文译文,那就说明可理解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退一步讲,即便都理解了,听力照样还原地踏步。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至大至要的核心问题。

⑧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听而不清、听而不全甚至听而不闻。也就是语音感知识别能力不过关,语音感知敏感度不高,语音识别分辨率不高,进而影响制约后面的语音编码加工刻录存储。通俗地讲就是听不清,模糊不清,大脑反应不过来,英语语音就倏忽而过,不见踪影。

⑨听不清,后患无穷。听不清,英语语音就会模模糊糊、残缺不全、扭曲变形,这就好比草书,龙飞凤舞,扑朔迷离,难以辨认识别。听不清,则说不准,即使跟读也读不准,听之昏昏,说之亦昏昏,无法通过嘴巴进行原音复述再现,耳熟能详是建立在听清的基础之上的。听不清,影响语音编码加工刻录存储,尤其不利于高精准高质效地激活生成英语的语音神经,甚至起到反作用。

⑩更要命的是,听不清,影响制约音意匹配紧密度,也就是音意连接的牢固程度。即使可理解程度很高即意义神经很强壮,但由于英语语音神经不稳定很脆弱,音意神经连接质量也不会高,往往造成音意弱联失联等故障,难以内化为潜意识音意匹配本能反应。

⑪这就造成大脑反应迟钝,甚至“宕机“,大脑经常“短路”。也就是听不清英语语音,难以激活英语语音神经,也就无法激活音意神经连接网络而提取出画面感受等意义本身。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往往依赖翻译路径,把耳朵抓取到的零星的英语语音(美其名曰关键词),转化为英语单词(字母文字),再翻译成中文,结合语境与所谓的技巧来理解。这在本质上还是翻译式的阅读理解,只不过多了一个边听语音边转化为文字的流程。

⑫由于边听边想文字边翻译,加上听不清,只能抓取到零星的英语单词,分散了注意力资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乱猜一气,疲于应付,疲惫不堪,苦不堪言,结果云里雾里,不知所言。如果音意匹配牢固,一听就清,一清就懂,语音直接激活意义,大脑第一时间浮现出相对应匹配的画面感受等意义本身。

⑬输入第一,可理解第二。即使暂时不可理解(不代表以后不可理解),利用英语语音的有效输入刺激,刻意练习,也可以先解决听清即语音感知识别这一难题,不断刺激激活生成英语语音神经。只有先听清听熟语音,才能给语音匹配意义本身(具身认知画面感受),才能进行高质效的音意匹配平行加工,才能激活生成牢固的音意神经连接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