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佳丽董小宛,如何结缘冒辟疆?乱世相随又历经多少风雨?

历了个史 2025-01-22 09:37:02

董小宛(1624年—1651年),本名董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出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有“针神曲圣”之称,“秦淮八艳”之一,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因在美食上的造诣也很高,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中。

董小宛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成为秦淮歌妓,1639年她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明亡后她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顺治八年正月去世。

一、坎坷身世,初入风尘

董小宛出生于一个还算殷实的家庭,然而命运的车轮无情地转向,家道中落,生活瞬间陷入了贫困的泥沼。曾经衣食无忧的千金小姐,为了生计,不得不委身秦淮,成为一名歌妓。但即便身处风尘,她那清秀俏丽的容颜、清新脱俗的气质,依旧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秦淮河的夜空,使得她声名远扬。

可这看似风光的背后,却藏着无尽的辛酸。董小宛虽被迫卖笑,然而她内心孤高骄傲,恰似一朵高岭之花,不肯轻易屈就于粗俗之人。那些言语粗鄙、只知寻欢作乐的客人,自然难以入她的法眼,她的这种态度难免惹得这些人不悦。但与此同时,她的才情与风骨,也赢得了不少高雅名士的尊重与认可。他们相聚一堂,谈诗论画,仿若尘世中的一股清流。

董小宛常常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决然不肯迁就那些低俗的要求。这可惹恼了鸨母,毕竟她的 “不配合” 影响了青楼的收入。鸨母时不时地对她冷言冷语,像寒风一般刺向她。董小宛一气之下,毅然决然地离开南京,返回苏州老家。

回到家中,等待她的却并非安宁。母亲卧病在床,医疗费用如同无底洞,家中早已负债累累。那些债主听闻她回家的消息,如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纷纷上门讨债。董小宛一介弱女子,实在招架不住,无奈之下,只好重拾旧业,将自己卖到了半塘的妓院。从此,她再次陷入了卖笑、陪酒、陪客人出游的生活漩涡之中。

二、半塘岁月,坚守初心

在半塘的日子里,董小宛虽身处风尘,却始终坚守卖艺不卖身的底线。生活的重压如山,迫使她不得不收起几分傲气,强颜欢笑,应对那些前来寻欢作乐的客人。不过,也有一类特殊的客人,为她的生活添上了别样的色彩。这些人既有闲情逸致,能够赏识她的才情,又财力雄厚,时常带着心仪的青楼女子畅游山水,尽情饱览自然风光。

对于陪客出游一事,董小宛倒是兴致颇高。虽说那些有此闲情的,多是些年纪稍长之人,但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对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她仿若一只冲破牢笼的飞鸟,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全然无暇顾及身旁白发雅士的年龄。在美景的熏陶下,她变得柔情似水,真心实意地展露笑颜,那笑容仿若与山水融为一体,愈发迷人。正因如此,她接连不断地受到客人邀约,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常常一去便是十天半月,在山水之间留下一串串轻盈欢快的足迹,度过了一段相对惬意的时光。

三、情定冒襄,共赴未来

就在董小宛告别秦淮河不久,命运的红线悄然将她与一位公子牵在了一起,这位公子便是冒辟疆。冒辟疆出身官宦世家,虽未身居高位、尽享高官厚禄,却志向远大,一身正气凛然。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专权,玩弄权术,将朝堂搅得乌烟瘴气。冒辟疆与一批志同道合、满腔热血的有志之士结社于金陵,他们以笔为剑、以言为刃,旨在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其中声名远扬的 “四公子”—— 陈贞慧、方密之、侯方域、冒辟疆,皆是年纪轻轻却才华横溢的才俊。

然而,他们终究势单力薄,在阉党的打压下惨遭陷害,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冒辟疆虽侥幸保全性命,仕途却因此受阻,壮志难酬的他,只好暂时将一腔豪情寄托于山水风光之间,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慰藉。

董小宛一直渴望从良,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着能与自己相知相惜的另一半。最终,她将一片冰心,毫无保留地赠予了侠肝义胆、风流不羁的江南名士冒襄。冒襄,字辟疆,号巢民,来自江苏如皋的书香门第冒氏家族,这个家族在如皋城里声望颇高,人才辈出,代代传承着文化的火种。

彼时的明王朝,已如摇摇欲坠的大厦,风雨飘摇。东北大地在清兵的铁蹄践踏之下,百姓苦不堪言;川陕湖广地区则是 “流寇” 横行,肆意妄为;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们,却仿若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依旧悠闲自得地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秦淮河畔,妓院林立,灯红酒绿,歌姬们头戴翡翠鸳鸯头饰,书生们身着乌巾紫裘,吟诗作赋,嬉戏玩闹,一片纸醉金迷的繁盛景象。冒辟疆身处其中,也难免沾染了几分富家公子的放浪不羁。一方面,他年轻气盛,自命不凡,以主持清议为己任,言辞矫激,敢于对抗世俗,尤其热衷于谈论世间大事,满心都是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另一方面,他也会带着名姬,骑着骏马,快意出游,过着不劳而食、挥霍无度的公子哥生活。

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口中听闻,在秦淮佳丽之中,董小宛的容貌与才气堪称世间罕见。吴应箕、侯方域等人也纷纷向他夸赞小宛的才情。而董小宛流连于名士宴会之间时,同样听闻过冒辟疆的大名,知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颇具风骨且豪放浪漫的风流才子。

1639 年,冒辟疆乡试落第,心情低落之余,听闻小宛住在半塘,心中不禁窃喜。他多次前往寻访,却不巧小宛正停留在太湖洞庭山。在等待期间,苏州歌姬沙九畹、杨漪炤因名气与小宛不相上下,吸引了冒辟疆的注意,他便每天穿梭于沙、杨二人之间。在离开苏州前,冒辟疆仍不死心,又前往董家拜访。此时的小宛,在家中喝了酒,微醺的她与冒辟疆悄然幽会在曲栏花下。冒辟疆抬眼望去,只见小宛明眸善睐,韵味天成,虽带着微微醉意,懒慢得一语不发,却别有一番风情,仿若一幅静谧的美人图,让他心动不已。

1642 年春,董小宛从黄山归来,却接连遭受重创。母亲离世的悲痛尚未消散,又听闻田弘遇抢夺佳丽之事,惊惶恐惧之下,她一病不起,闭门不出。冒辟疆赶来探望时,小宛已气若游丝。她强撑着虚弱的身体,牵起冒辟疆的手,声音微弱却饱含深情地说:“我十八天来浑浑噩噩如在梦中。今天一见到君,便觉心旷神怡、精神倍加。” 家人赶忙准备下酒小菜,小宛在床前与冒辟疆举杯畅饮,倾诉衷肠。期间,冒辟疆多次欲起身离去,小宛皆苦苦挽留,眼神中满是眷恋与不舍。在谈及婚事时,董小宛更是积极展现自我,眼中闪烁着渴望自由、追寻真爱的光芒,那光芒仿若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二人前行的道路。

四、贤妻良母,用心持家

如愿嫁入冒家后,董小宛迅速完成了从妓女到贤妻良母的转变,将 “贤妻良母” 当作自己新身份的行为准则,全心全意地操持起家事。对于从未接触过家务的她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全新且艰巨的挑战。初入冒家,她暂且放下了曾经热爱的音乐、书法、游玩等喜好,如同古时大家闺秀一般,紧闭在家,潜心学习女红。短短数月,她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缝补、纺织、刺绣等细致活儿,经她之手,都变得玲珑精巧,仿若艺术品一般。

董小宛本就钟情于茶道与烹饪,来到冒家后,这些技能更是有了用武之地。她或是精心合香制茶,让家中弥漫着淡雅的茶香;或是亲自下厨烧菜做饭,一道道美味佳肴摆满餐桌;又或是悉心栽花种树,为家中增添生机与绿意。从早到晚,她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各个角落,不辞辛劳。身为曾经的风尘女子,她深知言行合礼的重要性,对公婆及正室苏氏礼数周全,细致入微,“服劳承旨,较婢妇有加无已”,赢得了家人的尊重与认可。

五、美食才情,惊艳岁月

小宛最让人折服的,当属她将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情调。她生性恬淡,饮食偏好清淡,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搭配一两碟水菜香豉,便是她简单却满足的一餐。而冒辟疆口味较重,喜爱甜食、海味以及腊制熏制食品。为了迎合丈夫的口味,董小宛在烹饪上费尽心思,她精心烹调的饭食既新鲜爽口,又品种繁多。她巧妙地运用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让菜品口味层次丰富,别具风味。不仅如此,她还别出心裁地采摘新鲜花蕊,将花汁滴入香露,经过充分融合,制成的花露香气四溢,入口即化,堪称人间至味。其中,最令人称奇的当属秋海棠露,海棠本无甚味道,可经小宛之手,却能化腐朽为神奇,香气扑鼻,让人陶醉。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样繁多的花露,单是那流动的五颜六色、扑鼻的香气,便能让人望梅止渴,仿若置身仙境。

董小宛还热衷于钻研食谱,一旦发现未曾知晓的奇特口味,便会执着地探究其制作秘方。相传如今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虎皮肉,别名走油肉,便是源自她的奇思妙想,故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 “董肉”,与大名鼎鼎的 “东坡肉” 相映成趣,为美食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制作糖点更是她的拿手好戏,在秦淮时,她将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等原料巧妙混搭,利用糖的黏性制成酥糖,再精心逐一分块,切成规整的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般制作出来的酥糖,外焦内酥,香甜酥脆却不腻人,深受众人喜爱,人们称之为 “董糖”。

身为歌妓,董小宛自然善于饮酒。崇祯十五年(1642 年),銮江汪汝为在江口梅花亭设宴款待冒辟疆和小宛。或许是被澎湃的长江巨浪激发了心中的豪放之气,小宛竟放量畅饮,“轰饮巨叵罗,觞政明肃,一时在座诸妓,皆颓唐溃逸”。这般豪情万丈的场景,就连身为爱人的冒辟疆也只见过这一次。平日里,小宛见冒辟疆饮酒只是小酌怡情,自己的酒量也不大,仅蕉叶能盛装的些许而已,故而也提不起兴致多喝。在喝茶方面,董小宛和冒辟疆都钟情于芥片,这种芥片煮好后会散发一股奇妙的香气。煮茶对于小宛来说,是一门精湛的艺术,他们常常在花前月下,一人专注烹茶,一人悠然品茶,细致入微地感受着茶的色、香、味、性情,仿若时间都为他们静止。

六、诗意生活,热爱自然

嫁给冒辟疆之后,董小宛终于寻得了生活的归宿,在操劳家事之余,她从未忘记寄情自然,用诗意装点生活。夏夜纳凉,她喜欢与冒辟疆一同谈论关于咏月及流萤、纨扇的诗句,为了能更好地欣赏那曼妙的月色,她仿若追月的仙子,随着月亮的起伏升落迁移自己的几榻。半夜回到寝室,她仍会轻轻推开窗户,让如水的月光肆意铺洒在枕簟之间,仿若与月光相拥而眠。月亮西沉,她又会不舍地将帘栊卷起,凭窗眺望,口中反复念诵李贺的诗句 “月漉漉,波烟玉”,眼中满是对自然之美的眷恋与沉醉。她曾向冒辟疆坦言:“我书写谢庄的《月赋》,发现古人不喜欢清晨的欢愉,喜欢夜晚的宴会。这是因为夜色的时逸,明月的肃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白天耀眼的红日,两者犹如仙界与凡界间的差异。人生匆匆,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还未出现的时候已蒙头大睡,没有缘分看到这桂华露影。一年之中四季变换,我和你都爱倾心这光洁明净的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

董小宛和冒辟疆还喜欢在香阁中静静而坐,细品茗香。小宛最珍爱 “女儿香”,在使用沉香时,她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一般人将沉香放在火上微微炙烤,瞬间烟扑油腻,不仅无法品味香的性情,还会让烟气污染上襟袖,带有烧焦之味。而小宛巧妙地采用隔纱燃香法,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宣德炉内悄悄燃烧沉香,静参鼻观,仿若整个人都沉浸在蕊珠众香之中,沁人心脾,尽享品香的情调。

她最爱生长时节较后的晚菊。有朋友送给冒辟疆几盆名为 “剪桃红” 的菊花,花团锦簇,枝叶碧玉,袅娜多姿。董小宛见到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爱不释手,特意将花摆放在床边,以便随时观赏。每天晚上,她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将三面遮挡,在花间摆放一把小椅子,仔细调整菊花的位置,让菊影尽情展现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影和菊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仿若一幅淡秀如画的绝美画卷。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仍心心念念地叫冒辟疆把 “剪桃红” 搬到床前,担忧着枝叶是否繁茂,是否遭受虫灾,这份对美的执着,令人动容。

七、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小宛和冒辟疆曾在嘉兴海盐水绘阁定居,在南北湖畔鸡笼山上,面对春天将逝的凄楚景色,联想到江河破碎,一家颠沛流离,她频频感叹,泪葬残花,心中满是对家国命运的忧虑。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放过这对苦命鸳鸯。日子刚刚稳定下来没多久,冒辟疆便接连遭受两次病害。一次是胃病,病情严重到水米难以下咽,董小宛心急如焚,在闷热的盛夏中,她不辞辛劳,熬药煎汤,日夜守在丈夫身边,不离不弃地照料了整整六十个日日夜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冒辟疆无法仰卧,董小宛心疼不已,为了让丈夫能舒服些休息,她夜夜抱着丈夫,让他索性在自己身上安寝,而自己则整整一百天都只能坐着睡觉,从未有过怨言。冒辟疆慨叹,说自己一生拥有的福气都用在了和小宛共处的九年时间中,这份患难与共的真情,如金子般珍贵。

但生活的磨难并未停止,日子愈发艰难,吃饱饭都成了奢望,而董小宛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加上日夜劳累地照顾冒辟疆,她连续生了几场大病,身体终于不堪重负,连续二十多天滴水未进。冒家寻遍名医前来会诊,可由于她体质孱弱到了极点,病情仍难有起色。1651 年的正月初二,在冒辟疆痛心疾首的绝望哀号中,董小宛香消玉殒,终年仅二十八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