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致猝死!人体最容易“藏”血栓的地方,发作时用2个信号提醒你

忆因聊健康 2023-12-03 07:02:03

黄阿姨是一位中年女性,58岁,体型稍胖,2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后明显,卧床休息后可缓解。

开始黄阿姨并未把这当回事,今天早晨发现下肢肿胀明显加重,于是急忙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通过黄阿姨的自述,及体格检查结果,初步判断黄阿姨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急诊完善下肢静脉彩超检查验证了初诊结果,遂急诊收入住院。

入院后完善黄阿姨的相关辅助检查,提示D-2聚体明显升高,其他血检无明显异常;心脏超声显示肺动脉无异常,初步排除肺动脉栓塞可能。

因黄阿姨下肢肿胀严重,大夫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建议行手术治疗,尽快解决肿胀问题。

经过黄阿姨及家属同意后,大夫为其安排手术治疗且配合药物治疗,术后黄阿姨的下肢肿胀及疼痛症状明显好转。

医生提醒: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引起肺动脉栓塞,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有50%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诱因。

一旦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要引起重视,及时治疗,避免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的发生,轻者可能引起咳嗽、胸闷、憋气,重者甚至引起猝死。

血栓被认为是“沉默的杀手”,它是游走于血管内的幽灵,是心肌梗死、脑卒中、静脉血栓栓塞症这3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共同诱因。

人的血管一旦堵塞,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造成致命伤害,而血栓形成可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发生。

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因血栓导致的死亡约占总死亡人数的51%,远远超过了肿瘤造成的死亡。

人体最容易“藏”血栓的地方是哪?

血栓的形成是由于在心血管系统内,血液及血液的某些成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析出、凝集,形成固体的块状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通俗地说,血栓就是“血块”,血管内形成血栓的危害在于血栓脱落会对人体造成生命危险,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后血栓随血流进入肺脏,形成肺栓塞,造成生命危险。

那么,人体最容易“藏”血栓的地方是哪里呢?

答案是:下肢。

下肢最容易“藏”血栓!

血液作为液体,有趋下性,向心脏回流,需要一定动力,而下肢是身体距离心脏最远的部分,血液需要克服重力的阻力才能回流到心脏。

如果人长时间保持静止不动,如久坐、久站时,下肢的血液回流受到重力的抑制血液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会减缓。

由于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在流动状态下黏度降低,而血流减慢时黏滞度增高,血流容易停止凝固成团,进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高发。

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3个:

1.静脉血流滞缓

静脉血流滞缓增加了激活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与静脉壁接触时间,易引起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内皮的损伤

静脉内皮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若静脉内膜受损可致血栓形成,常见于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感染性损伤。

3.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使血液在静脉系统内易于凝固,加之血流缓慢或内皮损伤可形成深静脉血栓。

此外,长期卧床(长期不运动,血液流动缓慢易形成血栓),罹患其他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均会增加患病的几率。

下肢静脉血栓有2个预警信号

01 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血管堵塞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腿部血栓的常见表现。

间歇性跛行主要是指行走一段时间以后,下肢出现疼痛、酸胀现象,休息一会儿,下肢的疼痛就会缓解,然后再继续行走,又会出现疼痛,继续休息又缓解,周而复始。

导致间歇性跛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下肢动脉血管堵塞,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下肢肢体缺血、缺氧,活动以后,缺氧加重,出现疼痛。

休息时缺氧情况会逐渐减轻,疼痛也会慢慢有所缓解。

因此,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触摸自己足背动脉跳动是否存在,如果跳动良好可以排除动脉闭塞,如果跳动减弱或闭塞就存在动脉闭塞的可能性,建议去医院进行动脉超声检查以排除疾病。

02 单侧下肢水肿

人体的两条小腿,应当是粗细相当的,可一旦出现一条腿粗,一条腿细,不对称水肿时,或一侧不肿另一侧肿,就要警惕血管堵塞,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水肿一侧可能是下肢静脉血管堵塞,出现血液回流不通畅所致。

血管不通畅,身体无法代谢掉身体中多余的水分,就会引起身体的水肿。

由于四肢处于肢体的末端,末端的代谢会更加困难,所以四肢很容易出现水肿现象。

这种肿胀往往是非常突然的,单侧患肢会明显肿胀,比如前几天睡觉时腿都好好的,但是第二天一看这条腿,比如左腿肿得非常明显,一夜之间就会有明显变化。

但有些人的腿会慢慢肿起来的,几个月甚至时间更长,虽然这种是血栓的概率也有,但是非常小。

如果发现单侧下肢水肿时,建议前往医院血管外科门诊行超声检查,明确原因,对症治疗。

另外,如若长时间站立或坐立时也会出现下肢的血液回流受限,导致局部小腿肿胀的发生。

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抬高肢体,促进静脉回流得到改善。

下肢静脉血栓怎么自查?

下肢静脉血栓自查的方法是用皮尺在两个下肢的同一个位置进行测量下肢的周径。

一般情况下是在髌骨下缘以下10公分或者髌骨上缘以上15公分的位置进行测量,来检查两侧下肢的周径是否一致。

第一次测量时应该在测量位置做好标记,以便后续测量时能够在相同位置进行测量,误差相对较小,一般要测量2~3次取平均值。

测量过程中建议动作轻柔,避免挤压、按摩,同时尽量能够两侧对称进行。

如果两侧下肢的直径是相同的,这说明没有静脉血栓,如果两侧下肢的直径不相同,那么直径粗的一侧可能会有下肢静脉血栓,这时候需要去医院进行B超的检查来明确诊断。

如何预防静脉血栓?

1.物理预防

通过主动或被动地增加患者下肢肌肉的收缩,促进血液回流,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在运动上,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期的坐位或长期卧床,因为不行走会导致血运缓慢,就容易导致血管栓塞,患者平时可适当增加运动,如游泳、打太极、慢走、骑自行车等。

对于正常人群,需要长期久站或久坐的工作者,可以每小时做一次双脚并拢踮脚尖的动作,每次30下。

对于住院的患者,建议手术后要早期进行相关活动,术后如果卧床,容易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可以进行下肢的气压治疗,目的也是促进血液的回流。

此外,对于容易发生静脉血栓的部位,通常可以使用弹力袜进行加压治疗,或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治疗。

2.饮食预防

在饮食上,一定要低盐低脂饮食,严格控制盐类、脂类的摄入,如红烧肉、肥肠、鱿鱼等。

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吃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蛋、瘦肉等。

水果和蔬菜能够起到净化血液的作用,而且多饮水的话,能够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从而能够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建议每日保证1500~2000毫升的饮水量,少量多次,来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

如果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还需要严格管控糖类、盐类、油脂类的摄入,要清淡饮食,不要吃过咸、过油、烟熏、油炸的食物。

3.药物预防

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且物理治疗不能达到很好的疗效时,也可以皮下注射抗凝药物,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利伐沙班、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来预防静脉血栓。

此外,近年来也有很多新型的口服的抗凝药,更加安全且不用反复抽血化验,也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选择之一。



,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

4 阅读: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