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掌故|凌叔华慰问伤兵

人文历史武汉 2024-12-12 11:48:53

原创 严昌洪

凌叔华(1900-1990)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兼画家。原名凌瑞棠,叔华、素华、素心是其笔名。其父凌福彭系广东番禺(今广州)人,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点过翰林,当过京官,喜欢书画,清末民初许多俊彦之士都曾是他家座上宾。凌叔华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受到诗书画的熏陶,康有为为她题过字,辜鸿铭教过她英文,齐白石教过她画画。

父亲想让她在绘画方面发展,她曾拜慈禧宠爱的女画师缪素筠为师,也正式师从著名画家王竹林、郝漱玉学画。1914-1917年在天津女师读书时,与邓颖超、许广平是同学。冰心则是她在燕京大学预科的同窗。她后来肄业于燕大外文系,周作人是她的老师之一。

凌叔华像

1924年,她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从此步入文坛。1925年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的小说《酒后》,是她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凌叔华的丈夫是因北京女师大学潮与鲁迅打过笔仗的陈西滢(陈源)。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有一天与北京的一群文人都到了凌家小聚,陈西滢也在座,凌叔华便结识了陈西滢。他们经过恋爱于1927年结婚,1929年双双来武汉大学任教,陈西滢任文学院院长,凌叔华任国文系教师。他们住在珞珈山半山腰一幢小楼里,并有了他们的独生女儿陈小滢。凌叔华因美丽聪慧,被人誉为“珞珈山美人”。

20世纪30年代,武汉有一张国民党控制的报纸《武汉日报》,它的副刊《现代文艺》却是由在武汉大学执教的部分作家发起创办的,凌叔华担任主编。《现代文艺》是一个周刊,每周星期五在《武汉日报》上刊出。它创刊于1935年2月15日,终刊于1936年12月29日,共出版了95期。

该刊发刊词中陈述的五条宗旨,应该是包括凌叔华在内的发起者们的意见。这五条宗旨是:第一、“不想借本刊宣传什么主义”。第二、“竭力戒除党同伐异的恶习”,以作品的真正价值为衡量标准,破除门户之见,摈弃好名之心。第三、愿意“尽一点提倡健全文学的义务”。第四、主张“对于艺术须力求其完整”。第五、“希望对华中文艺空气的造成可以有点帮助”。

他们号召:“起来,同志们!我们把这首义之区的光荣城市再加上几分灿烂罢!我们把这片沙漠造成锦天绣地的乐园罢。起来,同志们,春天到了,晴丽的旭日照着,和煦的东风吹着,丝丝的细雨沐着,我们快拿起锄头来开垦,快把文艺种子撒下去,莫吝惜我们的汗血与精力,丰富的收获正在前面等着我们呢。努力!同志们,努力!”

1928年武汉大学武昌东厂口校门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生活运动组织大多改为战时服务组织,一些地方成立了战时服务团,协助政府做些慰问伤员、救济难民、转移难童、运输物资之类的事情。武汉大学也有战时服务团,凌叔华便是武大战时服务团妇女工作组的成员。1937年10月3日,她们分成三路到武汉三镇各处战时医院慰问伤兵。凌叔华选了平时人去得少些的汉阳。

汉阳有个第十五伤兵医院,设在鹦鹉洲。在唐代曾是“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是华中竹木集散地,有规模很大的竹木市场,那里住着许多做竹木生意的湖南人,他们按地域建有会馆。伤兵医院和疗养所就分散安置在这些会馆里。

上午八点多钟,凌叔华一行十人带了两担慰问品过江到汉阳,雇了两条小船前往鹦鹉洲。当时下着霏霏细雨,她们浑身又湿又冷。沿途遭受水灾的居民住在半截浸泡在水中的草屋里。屋中架板,家徒四壁,男女老幼,满面菜色,在风雨飘摇中过着苦难的日子。凌叔华看见这种情形,对日本人居然还忍心下毒手来轰炸这“人间地狱”感到十分愤慨。

伤兵医院里,临时摆了一排排病床,伤兵们穿了有红十字的短棉袍,躺在铺着军毯的床上,盖着薄薄的脏棉被。但每张床上都有一张美国人赠送的华丽床单,与别的东西很不相称,凌叔华她们又是一番感叹;都说要是用买床单的钱做被褥就好了。

这些医院设备简陋,没有X光机,连麻醉剂也用很小剂量,伤兵的痛苦可想而知。这些伤兵多是北方人,有二三百人之众,他们曾在南口、北京、宛平、保定等地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些曾经驰骋疆场的年轻人,相貌都十分温和善良,但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勇敢地去杀日本侵略者。一位年轻的伤兵曾用一个手榴弹炸死了十三个日本兵。中国军队没有大炮,没有飞机,被日本的飞机、大炮炸死炸伤的很多,许多士兵只好白天躲着,晚上偷偷地起来袭击敌人。

这些伤兵,有的被炮弹炸伤,锯了臂足;有的被枪射伤,裹着胸背。有几个伤兵伤口多至七八处,一个伤兵头顶三个伤口,另外胸上一个,胁下一个,臂上一个。他们虽然痛苦地躺在那里,但从未听见有谁呻吟或怨骂。他们对慰问的人说:“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受了伤算什么呢。”“快点好了快点到前线去,蹲在这里算怎的!”

凌叔华她们还碰到从上海运来的伤兵,有走路一跳一拐的,有的托着断臂,有的支着假腿,兴高采烈地诉说在前线怎样拼命,怎样打胜仗,连饭摆出来了都没有心吃。面对这群伤兵,凌叔华感叹道:“谁说中国人是懦夫?”凌叔华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慰劳汉阳伤兵》,发表在1937年11月1日出版的《国闻周报》第14卷第42期上。文章反映了她对国家、民族的关怀,对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的关怀,对与侵略者作殊死斗争的勇敢军人的关怀,可见凌叔华并没有脱离时代、脱离现实,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挑水吃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