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牛新民
提到鄂军都督府,(又称中华民国鄂军政府)人们就会想到位于阅马场的原清末湖北咨议局的旧址。由于该楼墙面未做粉刷,红砖红瓦,故今称其为红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日,在原咨议局成立中华民国鄂军政府,三日后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中华民国鄂军政府大都督” (印章铭文),此处即成为鄂军都督府,口语中常简称为都督府。那么,都督府是否一直在此未动呢?原来却并非如此。
阅马场原咨议局处
晚清,根据清政府予备仿行立宪、各地设立咨议局的规定,1909年,湖广总督赵尔巽在武昌阅马厂(场)动工兴建湖北咨议局,1910年10月竣工。武昌起义成功后,此处即成为鄂军都督府。
其中有一帧照片显示,整个建筑为仿东洋两层外走廊楼,中部有一穹顶望楼,十分气派。再从门前人马零乱,左侧有一旗帜。经与另一照片相互印证,当为十八星旗。即此照当摄于武昌首义胜利之初。
武昌起义,惊动京城。此后清军南下,先交战于汉口(时为夏口厅),又攻汉阳,史称阳夏之战。11月27日,汉阳失守,清军列炮龟山。29日(一说12月1日),清军炮轰武昌的鄂军都督府,红楼等多处中弹,损失严重!从一幅照片可见,其坡屋靣已无、特别是大楼中间,原来吸人眼球的穹顶望楼也不见了,大楼东端从上至下被炸成几段。
12月1日,都督府人员及黎元洪等为避炮击出走,部分人员驻留宝通寺,黎又拟往葛店。
昙华林东路高等小学堂处
12月2日,驻汉英国领事出面协商南北双方停战,但黎元洪已带印信在去往葛店的路上,故派人前往追赶。而所派之人,则正是其后曾任过湖北省主席、国军上将的万耀煌。
据《万耀煌口述自传》讲,万时任都督府参谋,“我带孙发绪(都督府顾问)的信和畏三(吴兆麟)的弟弟吴兆鲤一同去请黎都督回武昌……”
万在王家店东追上黎元洪,当晚黎返回至王家店。3日上午,万又接黎等回到武昌。虽已暂停战,但因原咨议局处已不能入住,故将都督府设在城东北角的昙华林原东路高等小学堂处(今十四中)。
司门口旧藩署处
由于昙华林地处偏僻,不久因双方和谈,南北停战,都督府又迁至旧藩署处。至于搬迁时间,笔者未见有详记。但从万耀煌的《武昌首义前后的经历》等文所记,交战双方打打停停,曾几次签定停战协议。最后一次是在12月9号又商定继续停战15天。因此大约在12月24日左右,都督府可能还应在东路小学堂。
旧藩署,即原湖北布政司,地址在今武昌司门口,今武昌解放路蛇山北一段。当时道路尚未开通,藩署大院即在今中华路口至司门口处。
笔者曾在《影像辛亥》中看到一张照片,上面赫然题写有“现时之都督府即旧藩署”。
从照片并与1909年的地图对照可判识,正门前设有一照壁,照壁墙两端设有东、西两座辕门。(辕门与照壁在一直线上,此作法不多见)照中还可见,正门傍有石狮,辕门內有用青砖辅成的弓形弯道,分别通向东、西辕门。有军官从正门出入,辕门口有士兵持枪站岗,门旁有一告示,细看有“本都督黎”四字。而西辕门门额处,还有“义军张楚”四字,似为首义胜利者新书。按理东辕门处也应有四字,所书何字?读者可自揣之。
维修后的咨议局处
与此同时,原咨议局得以维修。(即应在阳夏之战后,1912年初时)由于咨议局受损很严重,时间紧迫,从恢复后的照片可见,原来的坡屋面改作了平屋靣,中间的望楼也暂缺如。
至于都督府何时从旧藩署又迁回的咨议局,笔者尚未查知。但从孙中山1912年4月9日来汉,并到过咨议局的时间看,只能说可能在此稍前。
但这里须着重说明的是:如今各书著、展馆中,常把一幅以大楼为背景,中为交叉展开的两面十八星旗,前为一排持枪按刀的官兵照片,当作反映武昌首义的典形照片,还有的标作“1911年10月11日在武昌成立的湖北军政府”。但不知却犯了一个错误:因照中该楼为平屋面且无穹顶望楼。前文已讲过,这应是都督府从旧藩署又迁回咨议局以后的照片,不但不是首义之初,而且还应是在阳夏之战之后,已是1912年的事了。因此,把此照当作为代表武昌首义象征的照片,恐似有所不妥。
鄂军政府尾声
由前文可见,鄂军都督府曾迁址过三次,最后又迁回到原咨议局处。之后,由于民国成立,鄂军政府也经历改制和最终取消。
1912年7月,北洋政府拟军政分家,另设民政长,主持全省政务,改鄂军政府为湖北都督府,黎元洪为副总统兼湖北都督。此时性质已有所变化。鄂军政府名称终止。
同年12月16日,湖北都督府又从原咨议局迁至前清两湖总督府址(武昌造船厂处)。
1913年12月,袁世凯为了完全控制湖北,“请”副总统黎元洪赴京就任,另任命段祺瑞代理湖北都督。1914年2月2日,段芝贵继署湖北都督。其后,因袁封段芝贵为彰武上将军,1914年6月,湖北都督府又改称湖北将军行署。湖北都督府及都督的名称也自此不再。
1916年7月,将军行署改作湖北督军公署,设置督军,此后才逐渐真正脱离干涉政务,专主一省之军务。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11年辛亥革命时的鄂军都督府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