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方言|武汉话中几个以动词或形容词+人的词

人文历史武汉 2024-10-15 11:01:10

原创 胡全志

武汉话里有些词是以“动词(或形容词)+人”组成的,结构简单、直观,如:急人、气人、烦人、嫌人、恶(wù)人、恨人、怨人、冤人、愁人、哄人、欠人、憋人、害人、闹人、吵人、呛人、抵děi人、搞人、笑人、赶人、踩人、抬人、怕人等等,其语义是使人着急、厌恶、吵闹、怨恨等。如果加重程度表示,则会加一个顶级的“死”字,如急死人、笑死人、搞死人、吵死人等。

以上方言字都比较通俗,容易理解,有一些方言字,虽然经常会用到,但是,写成书面语时,常常令人挠头,毛焦火辣,想破脑壳也找不到意到字出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别无他法,硬记。下面介绍6个常说而难写的方言词,这6个词有一个共同特点,表达的都是让人不太爽的感受。

1、隐ŋěn人

隐人的隐,现代通用语读作yǐn,在武汉话里,却读ŋěn,与硌gè同义:身体部位因触到凸起的硬东西而不舒服或受到损伤。唐王梵志《梵志翻着袜》:“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五代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既到宣州推事月余,昼寝于驿厅内,睡中转身,为弹子所隐,胁下痛极,因跃下床,就外观之。”说的就是被东西硌着的意思。“隐”又作“瘾”。《清平山堂话本》三《阴骘积善》:“且说林善甫脱了衣裳去睡,但觉物瘾其背,不能睡着。壁上有灯,尚犹未灭,遂起身,揭起荐席看时,见一布囊。囊中有一锦囊,其中有大珠百颗,遂收于箱箧中。”

武汉话为么事要读作ŋěn咧?只要把“硬”字一对照就清白了。

硬,普通话读yìnɡ,但是,武汉人读的是方音ŋèn。细心研究还会发现,现在有些声母为y的字,在方言里声母却是ŋ或ɑ。如“雁”,湖北、湖南方言读音是ŋàn或àn;“你来晏了”的“晏”,迟、晚的意思,方言也读ŋàn或àn。再如“淹”,方言读如“庵ān”;“把坛子口盖严”的“严”,方言读ŋán;“眼泪(涙)”,武汉农村地区读ŋǎn lì。这都是忠实地保留了古音。

隐,除了“隐了脚”、“隐了腰”、“这个床蛮隐人”是硌的意义外,还引申出其他的意义。“这个伢说话隐死人”,指言语生硬,直言不讳。“报告打了大半年,他硬是隐倒不办。”意思是作梗、设卡子。

2、蠚huó人

蠚,现代通用语读作hē,是蜇(zhē)的意思,蜂、蝎子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武汉话里读huó。类似的读法如和、河、何、荷、合等,在武汉话里都读huó,是湖广韵的原韵,在京剧里的何、河等都保留着这种音韵。

在方言里,蠚字是指毛虫、某些植物、衣物(糙物)等对皮肤刺激引起的痛痒。比如,贴身穿着绒线衣、毛线衣时,身上感觉不舒服;有些衣领的商标扎皮肤或磨擦皮肤,武汉话叫“蠚huó人”。另外,法桐树的果毛飘到人的衣服里,也叫蠚huó人。还有,在农村,收割稻子、麦子时,特别是麦子的锋芒和稻谷碾碎后形成的颖子,弄到衣服里、皮肤上,都感觉蠚huó人。西南官话、湘语里都认同这个字。

明李实《蜀语》:“虫螫人曰蠚,音㕡。”这个字好记,“若字下面两条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523页收有此字。

麦芒蠚人。图片源于网络

3、厾dóu、dónɡ人

厾,现代通用语读作dū,用指头、棍棒等轻击轻点。如“厾一个点儿”异体字是dú,用棍棒击物。又写作㧻和。《唐韵》:“冬毒切。”《集韵》:“都毒切。”《说文》:“椎击物也。”在武汉话里,有两种读音,分别是dóu和dónɡ。

大致有四层含义:一是尖、刺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作动词,戳、刺、扎,如用针厾,用缝纫机厾衣服,或叫厾缝纫机;二是轻轻敲、击,如用棍子厾,往地下一厾;三是将不平整的物体在平面上轻轻震落使整齐,如将一把筷子厾齐,把一叠纸厾齐等;四是重重地往下放,把东西往地下一厾,从车子上跳下来腰都厾疼了。此外,盖邮戳、盖章子,也叫厾章子、厾印。

这个字好记,“飞去两点”。或者记“虱子去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319页收有此字。

盖章子叫厾章子 胡全志供图

4、yuē人

,现代通用语读作yuē,形容手足弯曲麻木而不伶俐。《广韵》《集韵》“于靴切,手足曲病”。武汉方言也读yuē,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手足伸曲不灵活,“手脚”,又有“zuāi脚zuāi手”一说。二是指空间狭小活动受限,如“17座的车子挤了20几个人,死了。”三是引申为行动不自由或蜷缩不动,如“被别个打得在地上。”“成天在床上不下床。”这个字也好记,把“脂”字右边上下移位就行。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字的释义

5、㬤cí人

㬤,现代通用语读作qī,一指东西湿了之后将要干,未全干:雨过了,太阳一晒,路上就渐渐㬤了。二是用沙土等吸收水分:地上有水,铺上点儿沙子㬤一㬤。《广韵》“去急切。”《集韵》“乞及切,音泣。”《博雅》“曝也。”《玉篇》“欲干也。”武汉方言里读作cí,音如“池”“迟”。

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吸收水份:用炉灰㬤吊浆;湿衣服穿在身上㬤干了;二是指潮湿的东西贴在身上使人难受;三是指(寒气)侵袭(肌骨):睡竹床㬤骨头;湿衣服㬤人;洋灰地上㬤不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023页收有此字。

过去老人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年轻人不要贪凉,小心睡竹床㬤人。胡全志供图

6、cáo人

,现代通用语有两读,cáo和zhǒu。《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收此字。《康熙字典》《字汇补》“从陶切,音曹。”《博雅》“,病也。”字有多个异体字,一是疛zhǒu,《唐韵》《集韵》“陟柳切,音肘。”《说文》“小腹痛。”《玉篇》“心腹疾也。”二是,《正字通》“俗疛字。”三是㿒dǎo,《广韵》“都皓切。”《集韵“覩(睹)老切,音倒。病也。”又《广韵》《集韵》“直祐切,音胄。与疛同。小腹疾也。”又《集韵》“陟柳切,音肘。义同。”四是chóu和zhǒu《广韵》“直由切。”又《广韵》《集韵》“陟柳切,音肘。义同。小腹病。”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5046页。〈动词〉腹中饥饿难受。①江淮官话。江苏盐城:萝卜吃下去会人。②吴语。江苏启东吕四:今朝起来,肚子里晓得多人勒,胃里觉得很不舒服。武汉话里常说的“吃多了萝卜(或海带)cáo人。”就是这个字。《汉语大字典》第2854页第2字、《中华字海》第1105页第30字、《中华大字典》第3021页第57字、《中文大辞典》第9610页等收有此字。

关于“人”,还有另一个同音字也有这个义项,就是嘈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嘈”字没有解释这个义项,汉典网解释道:“指胃部难受,不舒服。”引例《西游记》“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武汉方言词典》收有“嘈人”词条:使人恶心,感到恶心。如生的冷的吃了蛮嘈人。《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因胃酸过多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嘈字可能是个借音字,目前来看,字既是个生僻字,又不太好手写或打字,不妨写作嘈字。

桃子吃多了也会(嘈)人

一般来说,方言音都会有一个对应的方言本字,古代以及近代、现代的学者们也一直都在研究方言字,现在有些方言本字被流失或遗忘了,而绝大多数方言本字还是可以找回来的。如果找到了方言本字,倡导在写作时使用本字,坚持“白读原写”“说方写本”的原则,凡是现代汉语词典里已经有的方言汉字,都要自觉规范使用,不用或少用同音替代字。

个别方言字一时难以确认或有争议的,在写作时,可以加注拼音或同音字,并用括号注明。使用方言本字,不仅是对国学的尊重,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尊重,滥用同音字替代方言本字的现象实不可取。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口胜利街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