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玉与玉文化——王建泉

王哥评文化收藏 2024-03-23 05:00:40

和田玉在中华大地有着广泛的分布,并且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也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八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贯穿并形成了经久不衰、极其丰富的玉文化。

清代玉器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知玉、用玉、崇玉并有自己独特玉文化的国家,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这么说,玉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玉器、用玉制度、雕琢艺术的完美体现,它不仅仅包括设计艺术、碾琢工艺等,而且还包括具有博大精髓内涵的价值、礼仪、宗教、装饰功能的体现。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

01、德玉时期

德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以玉比喻君子之美德;孔子也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说明早在孔子之前,君子已经以玉石来比喻自己的德行。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便提出玉有“九德”;至春秋晚期,儒学宗师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将玉德的观点推向高峰,并以儒家学说具体解释了玉有十一德之说:“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意为玉温润,而有助于君子仁的发挥;细密的纹理,好似君子的坚强;玉的棱角尖锐锋利,但却不伤人身,意喻君子是非分明但又不会滥伤无辜;身上佩戴的玉器自然下垂,表示君子谦恭处世;清脆悠扬的玉声与礼乐和谐鸣奏,始终恪守礼法;玉的瑕疵像君子的缺点,但却不会影响他的忠诚与敦厚;玉的质地晶莹透亮,激励着君子诚心磊落;玉的气度犹如横贯蓝天的长虹,象征着君子的宏伟气魄;充满精灵之气的玉闪现于山川之间,意味着君子顶天立地、气吞山河之豪情。在诸多的玉器之中,圭和璋因其形状、用途特殊,最能表达君子之德。孔子赋予玉的“十一德”中的仁、知、义、礼、乐、忠等主要是利用玉的自然表征,即根据玉的色泽、质地、透明度及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等物理性能形象地解释人们的品德和操行;而信、天、地、德、道等方面的含义,则是孔子从精神理念的角度对玉之美的抽象概括。

西周玉组配

孔子把君子与玉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是君子比德于玉,要求君子要像玉那样具备十一德并付诸实施;二是君子要像玉那样在其品性和仪表上都要温和。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此君子必须佩戴它,而且佩戴以后,走路时玉佩发出声音,君子势必会温文尔雅,没有丝毫邪念。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富有韵律、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看偷听别人的言谈举动,这便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玉有如此高尚的品德,因而“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久而久之,玉也就成了君子的象征。

凡是君子方有资格佩玉,扩大了佩玉人的社会阶层。儒家的玉德观在汉代又发生变化,这表现在许慎所撰字书《说文解字》中对“玉”字的诠释上。他继承了孔子玉有德的观点,适应时代车轮的前进步伐,对其十一德做了调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玉德的基因由孔子到许慎这六七百年不仅起到了规范化的社会作用,而且成为很多文人士大夫所遵循的金科玉律。此时的玉已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上至天子下至士庶都以佩玉为尚,人们用玉的品性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道德,用玉鸣之声来限制自己的行为尺度,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品,更成为人们比喻美德的重要文化符号。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崇玉、爱玉、佩玉,并把玉视为品德的象征、身份的象征、财富的象征等,将玉人格化、道德化,使之成了中国玉器文化的灵魂。

02、礼玉时期

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这样记载:“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可见在古老的神话中玉是何等的珍贵,甚至同中华民族的始祖、天地鬼神连在一起。其实这种观念在我国起源是很早的,在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就出土有许多用于祭记的礼玉,如琮、璧、钺等。此外,在其他的考古发掘中也证实在原始社会人们对玉已经非常崇拜。玉在人类原始社会时期就已被赋予了在宗教仪式上及祭祀仪式上的多重含义,也因此这一时期玉的主要文化内涵是祭祀神器和礼器。

古代玉器

在遥远的史前社会,当人们尚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人与土地、人与天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便把支配自然界的力量视作冥冥之中的天意。这些稀有而珍贵的天然玉石,则被认为是能沟通上天的礼物,在它的身上蕴藏着一股神秘的力量可通神灵。人们将玉作为超越自然的神的载体,作为沟通神灵的法器,同时也作为崇拜、祭祀的对象。逐渐地,玉器就演变成古人们在祭祀、朝拜、交聘等礼仪场合中必需的一个部分,“礼器”由此应运而生。

礼器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主要指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古人主张天圆地方,“以苍璧礼天”,那是因为天是圆的,又是苍色(青色)的;“以黄琮礼地”,那是因为地是黄而方的。古人以玉的颜色和形制来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人们通过拜神来获得神灵的保佑,希望能祛除灾难、获得幸福。

玉器的宗教功能体现于古人在图腾崇拜中的用玉,如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和良渚文化中的鸟兽图案都属于部落图腾。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玉本身剔透不染尘灰的特性,常被赋予尊贵的品格而与佛性、道义相通,于是用玉制造佛像和观音之风大盛。这些玉像用作摆设或配饰,被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所推崇和信奉。魏晋六朝时期,道教“贵生”“贵术”的用玉思想悄然地继承了先秦玉文化的传统精髓,以一种隐性文化的形态渐渐地出现,为中国玉文化赋予了新的含义。由于它能适应社会各个阶层的所需和喜爱,故在广泛的民间和上层士大夫阶层颇受青睐。也正是因此,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偏爱才致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衰落的背景下得以延续和发展,而没有出现断层的局面。道教从药用、丧器、法器入手展示了辉煌的道教思想所在,再次把玉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里程碑。道教思想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具有超自然性;玉有灵通,可以升飞;玉为阳物之精,生服可以延年益寿;玉有祥瑞之征,可远祸近福除愿辟邪。这种以宗教为题材的玉佛、玉观音、道教太极八卦图案等,自唐宋以来乃至当今仍然是玉器里的行货。

03、王玉时期

玉是人们追求向往的宝物。从“玉”字的组成上看,她是王者怀中的一块宝贝;再看简化了的“国”字,是玉字四周垒起高墙保护这块玉。在我国有这样的谚语:无玉不成国,有国必有玉。虽然在玉器问世的初期,它只是作为生产工具和较为原始的装饰品,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也导致等级观念的产生。玉器的使用与佩戴也就渐渐演化成了统治阶级专享的象征等级的物件,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了权力的象征、身份的标志和财富的体现,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

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规范,在春秋战国时期对贵族们使用玉器就有了详细的规定。《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对“六瑞”的使用规定为:“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而且这些规范是以玉器的大小、形制来区分的,其中镇圭最大,桓圭次之,信圭再次,而地位最低的男爵则使用具有蒲纹的璧形玉器。此外,《礼记·玉藻》中也记载道:“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未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土佩瑞玟而蕴组绶。”其中,组绶是用来穿串玉饰的一种丝带。这句话的意思是规定天子以白玉为佩,用黑色的丝带相贯;公侯以山玄玉为佩,用红色的丝绳穿系;大夫以水青色的玉为佩,必用纯色的丝绳穿挂;世子用瑜玉之佩,需用杂色丝绳组系;士用美石作佩,应用赤黄色的丝绳相贯。这其中的等级概念是不言而喻的。玉器的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造型都会有相应的象征以昭示其对应的社会等级,品阶不同的官员手持不同的玉器来表示各自的身份高低,而他们身上佩带的玉器也被赋予了这层意义。

六瑞

六瑞具有鲜明的玉权特征,为最高统治者天子和上层集团所专用。其形制有极严格的规定,而且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即便是同一类的玉器,譬如圭璧,如果不是六瑞中的圭璧,那么其器具的造型、纹饰以及所表达的意义是绝不能相同的。它表现了一种国家政权才能具有的不可抗拒性,为人臣者及子民百姓都必须服从它,否则就要以专政的手段来进行镇压。六瑞等玉器所表示的君臣次序、上下等级,是纵的关系。即如四大命圭而言,是表达天命和任命的意思。镇圭是天子拿的东西,自然表示了天命。桓圭、信圭、躬圭是天子颁发给朝廷命官的,当是任命之圭,这是用圭制的区别来表现尊卑的名分。上要管下,下要从上,不得慢越。各级官员执以行礼,当以合符。这是中国历史上所特有的用玉规定政治等级的做法,古代国家政权和政治统治就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的。

秦朝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除天子独享玉石制印的特权外,其余人均不能用玉制作印章。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代,雍正等皇帝的宝玺大多为玉制。不仅玉玺如此,玉带也有了级别规定。唐朝曾明确规定官员用玉带的制度,《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以紫为三品之服,金带挎十三;排为四品之服,金带挎十一;浅排为五品之服,金带挎十。”可见,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清代,玉器一直是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而存在的。

04、葬玉时期

在中国文化中,玉并非只是简单的“石之美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还被古人附着了万物主宰、天地之精、道德楷模、避邪除祟、延年益寿等观念性因素,并具有了通神灵、显官阶、避邪祟、防腐朽等诸多的文化功能。而“葬玉”习俗,就是上述这些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玉握(玉猪)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这说明当时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到了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为了让灵魂返回墓内,尸体须保存完好而不朽,于是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去保护尸体,其法有用玉制面罩以护尸面、制九窍塞以护九窍、口内放入玉珍以充饥等。这是由于古人相信玉有保护尸体的功用,认为尸体入葬时,会遇到水银浸泡,而水银遇玉就会凝固,所以以玉敛尸就会使尸体不腐烂,从而产生再生的可能。这里所说的“葬玉”不是泛指所有的埋葬在墓中的玉器,而是指那些专门用于殓葬的玉器,主要有玉面罩、玉晗、玉握、玉塞、玉衣、玉棺等。

玉面罩

葬玉在西周之时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有了比较完善的葬玉制度。而汉代则是葬玉发展的巅峰时期。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为契机,儒学和玄学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五道始终”“天人感应”的玄学体系。他的生命观认为人可以灵魂不死,从而追求长生不老和羽化登仙,以达到天人合一和永生。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来保护尸身不朽、灵魂不灭。由此,大量的玉器开始被使用,玉衣可以保护尸体不朽,玉塞可以阻止灵魂出窍,玉璧可以打开灵魂升天的通道等,大量玉制品在墓葬中得到使用。帝、后、王均以玉衣殓尸,还有玉枕、玉握等。此时,中国殓尸以玉为核心,玉丧葬不论从制度规模上还是加工工艺上,均已达到其巅峰。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明令禁止用“珠襦玉匣”之后,丧葬文化中用玉才略有收敛,但绝未灭迹,这种以玉殓为核心的丧葬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05、民玉时期

作为配饰和赏玩是玉器的最广泛用途之一。“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古代,它不只是简单的装饰,还表明了身份、风气,可以起到感情和语言的交流作用。春秋时,君子和年轻女子佩玉之风十分盛行,青年男女还互赠佩玉作为信物。佩玉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历数千年而不衰。隋唐之后,作为佩饰的玉器在品种上有了大的变化,主要作为耳、腕、手和头饰。作为观赏玩物的玉器,商周以来就有许多,小的圆雕作品大多为玩赏品。唐宋以后,作为陈列的玩赏玉器,如仿古玉礼器、瓶、炉、壶、山子、人物、动物等,占据了玉器的主要地位。玉器的佩戴与摆设不但美化了自身的形象和优雅的环境,而且具有强烈的寄托和祈福意义,体现了人们长期的追求和期盼。

子纲牌

与此同时,玉器也是财富的象征。在远古时代,各部落、联盟、酋邦的统治者便将玉收贮珍藏起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有权势的人物无不占有大量玉器,并视之为最贵重的财富。中国原始社会后期以及文明时代,各诸侯国和帝国的统治者都收藏有大量的玉器,并作为镇国之宝或当作财富保存起来。许多出土的大型墓葬中,作为陪葬的玉器就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可见墓主的身份之高、财富之多。著名的安阳殷墟妇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商代贵族和方国墓葬中,葬玉更是丰富,表明了大的奴隶主拥有贵重的玉器。到汉代,葬玉之风更加兴盛,著名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皆出自于此。

先秦文献记载“珠玉为上币”,这说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内某一地区也用玉作为货币使用。商周墓曾出土玉贝,贝是货币,用玉制作成贝形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同时也有用玉直接交换或作为进贡的礼品。到明清以后,玉器商品成为一种行业,进行买卖交易。

珠玉

此外,古人还常常寄情于玉,将玉器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亲人,表达对亲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福。《诗经·秦风·渭阳》中写道:“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在离别之时,重耳的外甥秦康公送舅舅琼瑰玉佩留念,表达了对亲人恋恋不舍的深厚感情。除了送给亲人,玉器也常作为礼物送给爱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代男女相爱要送定情信物,玉则成为首选。《诗经·卫风·木瓜》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之句,“琼琚”“琼瑶”“琼玖”都是女子回赠男子的美玉,表达男女双方坚贞不渝的纯洁爱情。

精美的玉器,由于它的稀缺和华丽润泽早已成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和收藏家们追逐的宠物。特别是近代,其本身的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已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而且据有关考证,玉的药用价值、医疗价值也得到了认定。这就使玉本身集合了神、德、礼、教、价、药等一系列的光环,身价更是倍增。而和田玉作为中国玉器的代表玉材,记载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玉文化,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06、作者简介

作者:王建泉

职 业: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资深珠宝投资顾问。

资 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 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研究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新疆和田玉系统研究》、《中国各产地透闪石的宝石学性质与矿点特征》、《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60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5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释: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新疆和田玉》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0 阅读:0

王哥评文化收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