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1912-1949年),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国的国家名称和年号。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民国玉器 麒麟送子
清朝末期,宫廷玉器随着国力的衰退而没落,玉器行业的发展开始以民间自由市场为主导。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统治的瓦解,清廷造办处也成为历史,造办处的玉雕艺人被解散,进入了民间。这一时期,权贵以及商贾巨富们对珠宝玉石需求旺盛,且有着强大的消费能力,使得玉器交易活跃,作坊林立,玉器行业出现了一段暂时繁荣的局面,进入了一个发展相对兴旺的阶段。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玉器行业极速衰退,进入了历史谷底。

民国玉雕作坊
01、民国时期玉器行业集散地民国时期玉器行业集散地主要有北京、上海、河南、苏州、扬州和天津等几个地区。
01-1、北京地区
20世纪初,北京的玉器作坊只有七八家,主要集中在花市大街。30年代时,北京玉器行业的发展较快,加工的作坊和商铺达到七八百户,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这时的玉器商家经营方式多种多样,十分灵活。既有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全能的经营者,也有专门接活从事加工的作坊,亦不乏自购玉料请作坊代工的商铺。它们通过加工、定制、批发、零售等形式,满足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对玉器的需要。比较著名的作坊和店铺有聚源楼、聚珍斋、恒林斋、同义斋、宝权号、瑞珍斋、义珍荣、富德润、宝珍斋、荣兴斋、永宝斋等。其中,荣兴斋工匠多为原皇室玉器工匠,手艺出众,作品深受欢迎;义珍荣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玉器作坊。
这一时期玉器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催生出了一批优秀的玉雕艺人,为北京玉器行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玉工潘秉衡、王树森、刘德瀛、何荣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玉雕艺人的杰出代表。这些艺人在各自擅长的门类中大显身手,以精湛的工艺技巧创作出许多佳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玉器文化遗产。

民国 王树森 玛瑙五鹅
玉器行业暂时繁荣的局面被战争打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地区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族工商业日渐萎缩,玉器行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941年爆发的珍珠港事件,更影响了玉器的外销,这时北平玉器行业全面萎缩,大量玉器作坊倒闭,大批艺人失业转行。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经营玉器的商铺和作坊有的停业关张,有的外迁异地,有的转换行业,全市专职的玉器工人不足百人,加上兼职的从业者也不过300人,玉器行业一片萧条。这时玉器商铺经营的玉器多为出土器,买卖出土玉器是当时玉器商铺的主要业务。
01-2、上海地区的情况
上海的广东路古玩街在全国古玩界久负盛名。20世纪20年代,这里古玩店有18家,古玩地摊100余家,30年代中期时古玩店商家达到了210家左右,广东路成为上海市最热闹的古玩市场,这些古玩店很多都经营玉器,这时上海玉器行业进入了兴盛时期。达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当时国内玉器销售以出口为主,上海靠近口岸,有利于产品出口。同时,上海又是国外文化输入较早的地区,有着相对先进的文化理念。据《上海市地方志》记载,1936年,上海有玉器作坊、店铺200多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作品主要是佛像、仕女、香炉和花瓶等玉器摆件,同时还生产水晶球、人物头像、纽扣等玉器小件。

民国时期玉雕仕女
上海玉器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海内外藏家的认可,有了独特的玉器文化现象,成为今天的海派玉器的雏形。上海玉器行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对玉雕人才的需求,苏州、扬州的玉雕艺人不断向上海流动,成为上海玉器行业人才的主力军,玉雕艺人纷纷设立玉雕作坊。最早是孙天仪于1915年就在上海老城厢一带自设了作坊,专门雕刻炉瓶等玉器。其他人纷纷效仿,使得上海私人玉器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涌现出了一批玉器大师,如袁德荣、王金洵、孙天仪、魏正荣、刘纪松和周寿海等。他们的出现,为上海玉器行业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极大地影响了上海社会的稳定,也给正在崛起的上海玉器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寒流,上海玉器行业的兴盛戛然而止。
01-3、河南地区的情况
据《镇平县志》记载,元明时期,玉雕技艺由北京、苏州等地相继传入中原。清末至民国前中期,在河南南阳形成了玉器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盛况。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南阳城内长春街、察院街经营玉制品的商行,均由来自镇平的珠宝商们领办,如石佛寺李栗王村珠宝商王明甫经营的兴盛德,杨营郭洼村珠宝商郭华臣经营的德法德、大发大玉器商行等,皆生意兴隆。

民国时期的玉桌屏
民国初期,河南玉雕艺人开始在河南南阳镇平地区设立玉器作坊,延续清代的玉器制作传统,进行玉器生产。高峰时,玉雕艺人规模一度达到数千人,生产当时流行的玉镜、玉帽架、玉挂屏、玉桌屏、玉桌面等制品,所用玉料多种多样,以岫玉为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1928年以后,河南镇平玉雕受到匪患、灾疫、战争等的冲击,销路不畅,从业人员急剧减少,生产和销售陷入了低谷。
01-4、苏州地区的情况
清代时苏州是皇家及民间玉器的主要生产基地,生产销售两旺。到了民国时期,风云变幻,社会动荡,苏州玉器作坊纷纷倒闭,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据史料显示,到1919年,苏州较大玉器作坊仅剩杨源记、钰源、王祥源、毛东盛四家,也有一些琢玉人在家自制小件销售,维持生计。1931年以后,社会环境稍微稳定,玉器行业稍有恢复,但较以前相差甚多。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苏州玉雕又再次衰落,许多玉雕艺人转向上海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玉器行业仍未恢复,玉雕艺人大量失业,有的转做他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01-5、扬州地区的情况
扬州曾是中国玉器的重要制作基地。清代,特别是乾隆在位的60年里,扬州玉雕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生产销售极为兴旺。清嘉庆以后,随着当时经济的衰落,扬州玉器业也渐渐凋零。民国时期,大批扬州玉工逐渐流向了上海和香港等地。1905年至1940年间,流入上海的扬州玉器艺人有王金洵、孙天仪、魏正荣、刘纪松、花长龙、关盛春、朱帮元、卜恒义、董廷基、董正通等达百人之多。他们在继承扬州琢玉工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为上海玉雕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上海或为外商服务,或受雇于上海玉器作坊,或从事个体制作。留在扬州本地的玉工则多生产小件玉件,生计艰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01-6、天津地区的情况
民国初期,天津的古玩商家大户多集中于估衣街、锅店街、北门里及东马路一带,约有七八十户。1917年,天津开设“大罗天”作为古玩市场,也成为当时比较兴旺的玉器交易场所。

民国玉器
摆脱清代宫廷限制的中国玉器业,有了自由发展空间,在民国期间本应得到快速发展,但受战争和政局的影响,无法正常持续地发展,这说明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其发展不仅需要自由的发展空间,更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
02、民国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玉器行业,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也在原料、作品、经营模式和流通渠道等几方面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时代特点。
02-1、民国时期玉器原料特点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交通不便,和田玉产出量较少,进入内地的数量急剧减少,和田籽料的开采几乎停滞。民国以后,新疆和田地区基本上不出产或只出产少量籽料了,但这时新疆山料还在开采,导致民国时期新疆出产的玉料以山料为主。

和田玉山料
民国时期新疆山料开采的地点主要有塔什库尔干、于田和且末等地。开采一直持续到1933年,由于南疆暴乱,山料的开采基本停滞,直至1949年前,产量虽有恢复,但也元气大伤,产量极少。
由于新疆和田玉玉料有限,但20世纪30年代前期市场需求旺盛,就使得玉材种类由原来的单一新疆和田玉变得多元起来,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原料供应局面,各种玉料充斥市场,和田玉、南阳玉、岫玉等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02-2、民国时期玉器作品特点
民国时期制作的玉器作品,延续了清代以来的玉器风格,以繁复纹饰的摆件与饰品为主。主要有摆件,如炉、瓶、插屏、罐、茶具、花插等,玉器文房也在此列,而且制作较为精良。还有女性头饰、戒面、簪环、手镯、胸针以及烟嘴、烟壶、印章等。

民国 白玉雕花卉纹配饰
民国时期也是古玉造假高峰期,大量制作伪古玉。同时,造假者为了迎合当时购买者的需求,达到伪古目的,甚至将大量历朝历代出土、传世的旧玉器进行加工改造,这一做法毁坏了大量真正的中国古代玉器。同时,为了伪装古代玉器的工艺,采用粗制滥造的技艺,制作的玉器毫无美感。
02-3、民国时期玉器的经营与流通
这一时期,一部分货源是新制或改旧的玉器。这些玉器从玉器作坊制成成品后,多是被在中国收购玉器的外国玉商直接收走,出口到国外。另一部分是收购的玉器。当时很多珠宝玉石商铺在加工玉器以外,也做成品玉器的销售,货源一部分来自作坊制作的玉雕件,另一部分来自各地名门望族或败落王公官宦之家所收藏或使用的玉器。他们不仅做本地收购业务,规模较大的商家还在全国各地设有专门的采购人员来收购玉器,当然也包含各地出土的玉器。北京的洋庄以收购汉代的古玉为主,上海的商铺收购南方出土的古玉。这些玉器多数卖给外国人,出口到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种以古玉出口为导向的玉器市场,直接导致了古玉造假之风盛行,例如许多美国、加拿大等博物馆收藏的伪古玉,就有当时古玩商制作销售的。

民国玉器
03、作者简介作者:王建泉
职 业: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资深珠宝投资顾问。
资 质:NGTC 宝石学家、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 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45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0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释: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新疆和田玉》、《中国玉器市场发展状况》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