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艺术品是根据玉料给出的既定空间,最大限度地展现玉料材质的自然美,并在此基础上雕琢的具有文化意蕴同时兼具美感的艺术作品。使用的材料是玉器创作的基础,玉器材料的品质是评价是玉器作品等级的关键要素之一。

和田玉籽料
01、玉料质量评价任何一种艺术品的材料都没有玉器的材料对其作品的影响大,玉料的温润、细腻、纯净对评价玉器艺术品都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玉料是天然形成的,因而就有优劣、等级差别,虽然不同的玉料都能够雕出优秀的玉器作品,但优良的玉料更能创作出优秀的玉器艺术品。根据玉料性质不同,进行玉料的质量评价,主要体现在产地、块度、产状、颜色、质地、光泽、皮色、透明度和瑕疵几个方面。

和田玉籽料
01-1、产地
是指玉料的产出地。玉料的品质与产地息息相关,新疆和田玉目前的产地有叶城、皮山、和田、于田、策勒、且末、若羌。一般来说,和田的籽料质量最好,于田、且末、若羌的山料次之,其他产地玉料则较为一般。
01-2、块度
是指玉料产出后的体积。每一块玉料都有一定的块度,一般来讲,同样质地、颜色的玉料,块度大的价值高,块度小的价值低。
01-3、产状
是指玉料产出的形态。按产状可以将玉料分为籽料、山料、山流水料和戈壁料四种。在质地、块度、颜色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籽料的价值最高,其次是山流水料和戈壁料,最后是山料。
01-4、颜色
是指玉料本身呈现出的颜色。根据颜色,玉料又分为白玉、黄玉、青白玉、青玉、糖玉、碧玉、墨玉等多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白玉、黄玉质量居先,青白玉、青玉、糖玉、碧玉和墨玉次之,特色料除外。
01-5、质地
是指玉料的结构和细腻度。不同形态和田玉的质地具有明显的差别,玉料都有极不明显的絮状结构,这些絮状结构决定了玉料的细腻度。细腻度好的玉料优于细腻度差的玉料。
01-6、光泽
是指玉石表面反射光的能力。和田玉的光泽属油脂光泽,一般来说和田玉的质地细腻、纯净致密,光泽就好;质地粗糙,杂质多且结构松散,光泽就差。
01-7、皮色
是指和田玉籽料外皮的沁色,是和田玉籽料外皮长期受外来矿物元素侵蚀的结果。皮色具体可以分为洒金皮、聚红皮、橘红皮、枣红皮、黑油皮、秋梨皮、虎皮、无皮色等多种。皮色本无优劣之分,关键看作品运用的技巧。但由于中国人对某些颜色的偏爱,多数人认为金色、黄色及红色的皮色更珍贵一些。
01-8、透明度
是指玉料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一般分为透明、亚透明、半透明、微透明和不透明体五级。和田玉属于微透明体,玉料透明度太高反而不好,不透明也不好,微透明最好。
01-9、瑕疵
是指玉料的缺点,主要包括水线、棉、裂、浆及杂质等,这些缺陷的多少直接影响了玉料价值的高低。
02、玉料利用评价每一块玉料的形状、体积、颜色、花纹都有所不同,制作玉器要将这些元素整体考虑,所雕图案与玉料完美结合、恰似天成,才是玉料利用的最高标准。玉器材料的利用评价主要有因材施艺、量料取材、挖脏去绺、俏色巧用、变废为宝和按需用料等标准。

和田玉籽料雕件
02-1、因材施艺评价
因材施艺是指在制作玉器时,要充分考虑玉料的形状、质地、硬度、颜色、花纹、光泽、透明、纹理、脏绺等的具体情况,施展技艺,雕琢成品。因材施艺既要充分考虑玉料的物理特征,保证制品的耐久性,又要巧妙运用材料质地的均匀或不均匀的特点,产生独有的艺术效果,合理利用材质的特殊结构,以展现其特殊光学效应、特殊光泽等,还要在雕刻过程中,根据玉料内部的变化而改变设计思路,不断修正设计思路,直至达到最佳效果。

风雪夜归人玉雕
评价因材施艺标准主要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上等,巧夺天工,作品充分利用玉石材料的特性,取势造型、俏色巧雕,制作的工艺过程与玉料的特征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因材施艺的思路;中等,平庸一般,基本考虑了玉料的特点,运用了与其相适应的工艺,能部分体现出因材施艺的思路;下等,毫无特色,作品所用工艺完全不考虑玉料特点,艺术价值较低。
02-2、量料取材评价
玉器作品是造型艺术,外形状况对其整体品质和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对和田玉作品玉料利用的评价,首先是要看玉器作品玉料外形的利用。玉料的形状大致有自然形成的基本料状,如籽料、山流水料、戈壁料和山料等。还有是人工切分后的片状或块状等几何形体。这些天然或人工的玉料形状是玉器制作的基础,评价玉器优劣的标准首先看其是否量料取材。

玉雕图片
量料取材是指玉料原有形状就比较好,创作者对原材料进行全面的审视后,遵循原料的天然外形进行构思,设计出相应的题材。量料取材作为玉器材料利用评价的重要标准,要看玉器作品的材质与题材是否契合,即原料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皮色、透度和绺裂等天然特点与玉器作品的题材是否相符合,是否自然合理、相得益彰,是否达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是否符合审美要求。量料取材主要分为依形就势和适修酌减两方面。
02-2-1、依形就势评价
玉料本身最初的形状已经很完美,依形就势就是要充分利用玉料的外形轮廓,使其可利用尺寸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最佳题材的作品。强调依形就势,并不意味着作品一味迁就玉料的形状,刻板地按玉料原有的外形设计加工,或过多地保留玉料的形状特点,致使加工后的作品外形反而不美观,所以也要适当整形,使其形状更加完美。一些和田玉作品特别是籽料作品中出现“形如料貌”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雕刻者过于“惜料”和“量形”,不舍得去掉明显多余的部分,使得作品的整体外形过于呆板,缺乏玉器作品应有的俊秀和灵动,影响了作品的美观,这种作品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评价依形就势标准主要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上等,浑然天成。作品将玉料的形状完全融入艺术创作中去,充分展示了玉器之美;中等,中规中矩。基本保留玉料原貌,将玉料的特性表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玉器美;下等,毫无美感。形随料貌,笨拙不堪,毫无特色。
02-2-2、适修酌减评价
当玉料的外形有缺陷而不能完全保留时,就需要适当的修形,即根据作品的题材对玉料的形状进行修整,适当地去除多余的部分,在“量形”和“修形”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地再造型,使作品的整体形状更加美观,与创作主题更加贴切,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适修酌减只有在充分利用玉料外形的基础上,使“量形”“修形”“造型”有机结合,量形适当、依形造题、造型巧妙、形题俱佳的作品,才是上等玉器艺术品。
评价适修酌减标准主要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上等,选料用料合理正确,充分利用了玉料的形状、颜色及质地的特性,成品无瑕疵,无裂绺;中等,选料用料合理,利用了玉料的形状、颜色及质地的特性,成品在隐蔽处有少许瑕疵、裂绺;下等,选料用料不当,未能利用玉料的形状、颜色及质地的特性,成品存在着明显的瑕疵、裂绺。
02-3、挖脏去绺评价
天然的玉料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程度的瑕疵,如白色、黑色、黄褐色斑点状的矿物包体,白色的絮状物,裂隙等。瑕疵的有无、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玉器作品的艺术价值,因而在玉器的加工过程中就要对玉料进行挖脏去绺处理。
所谓挖脏去绺就是通过雕琢手法去除玉料中的包体、绺裂等瑕疵。挖脏去绺处理的水准既要看作品是否已经剔除玉料中的包体等主要瑕疵,还要看是否巧妙地避开或掩盖不能剔除的绺裂,是否对原料进行合理利用,去掉、遮蔽或利用了瑕疵,实现玉料利用最大化。

挖脏去绺玉雕图片
不同的玉器作品对瑕疵的容忍度是不同的。首饰类玉器对瑕疵的容忍度最低,包体和细小绺裂的存在都会对和田玉首饰的品质和价值有较明显的影响。把件类玉器对瑕疵的容忍程度相对较低,较小的绺裂可以避开。大中型摆件如玉山子等,对绺裂的容忍程度相对较高,有些绺裂处理得好并不影响这些作品的美观。
玉器作品瑕疵处理即挖脏去绺的水平,是评价玉料利用的重要标准。一般的标准是要求作品细小的瑕疵得到合理的掩饰和利用,没有恶性绺裂。
评价挖脏去绺标准主要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上等,整体一气呵成,无明显的绺裂,成品对无法排除的绺裂进行合理的遮隐或顺势利用,处理得完美无瑕;中等,作品整体感较强,虽有绺裂,但能对绺裂进行遮隐或顺势利用,处理得较为合理,不影响耐久性及美观性;下等,整体粗糙不堪,成品未对绺裂进行遮隐或去除。
02-4、俏色巧雕评价
俏色又称巧色,是指巧妙地利用玉料本身颜色的一种加工技巧,是玉雕家在对玉料的天然色泽、纹理、质地充分认知的前提下,根据玉料所独有的个性和与生俱来的颜色进行巧妙、合理利用的创作。俏色水平反映了设计制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构思创意及加工制作的能力。俏色玉器作品艺术特色十分明显,既有生动传神的造型,又有缤纷艳丽的色彩。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俏色玉鳖
中国最早的俏色作品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俏色玉鳖,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代玉工就已经掌握了俏色工艺的技巧和应用。
俏色玉器利用不同的物象将不同的颜色区分开来,所雕琢的动物、植物、人物可以做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令人惊叹造物主神奇的同时,给人以深层次的艺术享受。人们在观赏和评价俏色玉器作品时常会对俏色独一无二、巧夺天工、浑然天成、形神兼备等进行由衷的赞叹。
有时,同一块玉料中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这些颜色的分布形态、分布位置往往无规律可循,也正因为如此,给了玉雕家更多的发挥空间,亦使玉器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俏色巧雕的评价标准依据的是玉料颜色与作品主题在玉器作品中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俏色的利用是否合理和巧妙。
02-4-1、俏色颜色真实可信评价
俏色巧雕首先看颜色的形象性和真实感表现得是否合理。俏色的目的就是要将玉料中的原有颜色充分保留下来,并通过不同的具体物象将不同颜色展示出来,使玉器更加形象逼真。为此,俏色物象的颜色尽量要与自然界实物的颜色相同或相近。并不是玉料上的每一种颜色都能与自然界物体的颜色完全吻合,但要尽量使玉器物象的颜色与人的视觉感受接近,达到玉料颜色与所表现对象色彩的和谐统一,这是评价俏色标准的主要因素。
02-4-2、俏色物象分色清晰评价
玉料中颜色分布常常没有规律,不同颜色色块之间的界限也常不清晰。高质量的俏色作品要求俏色结构清晰,不仅要做到将不同的颜色分配到不同的物象中,还要做到不同物象之间的分色清晰有别、对比强烈、层次清楚。分色和层次是对俏色巧雕的更高要求,也是判断玉器作品俏色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具体分色要求如下。

和田玉青花玉雕
A、分色界限清晰
俏色时一种颜色尽量用于一种物象,不同的物象使用不同的颜色,物象形态特征要突出、鲜明,物象之间要分色清晰,界限分明。
B、分色对比鲜明
俏色不仅要求分色清晰,还要求分色对比鲜明,即相邻或重叠的物象所用颜色应相互区别,对比明显,不易混淆,烘托主题。
C、分色主题明确
对于多种颜色共存的玉料而言,俏色不仅要做到分色界限清晰、分色对比鲜明,同时还要做到主题突出。重要的颜色安排在作品最主要的物象中,次要的颜色则安排在次要物象中。玉料的多种颜色往往是过渡和渐变的,俏色应对不同物象颜色给予适当的取舍,以确保整件作品的颜色主题突出。
D、合理利用杂色
颜色不均匀的原料应对其恰当地取舍或有层次的处理,剔除或合理利用杂色。
E、用好满色玉料
满色原料较少,要求作品应展现原料颜色的均匀性和最佳色彩。
02-4-3、俏色物象少而灵动评价
俏色物象宜少而精,不宜多而乱。作品有一两个优美的俏色物象,胜过一堆杂乱的俏色物象。高水准的俏色还要求物象生动灵现,物象要根据颜色的形状与空间分布特点来选择,使其最大限度地清晰生动。
02-4-4、俏色主题文化突出评价
俏色作品不仅要用好色、雕好形,更要将颜色的使用紧紧围绕文化主题来安排,向观赏者展现一个画面,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个主题。
评价俏色巧雕的标准主要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上等,作品题材与原料颜色吻合,充分展现原料颜色的美。颜色真实,分色清晰,物象生动,层次分明,颜色的利用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中等,作品颜色较为真实,分色较为清晰,物象较为生动,颜色的利用对作品完整性有一定影响;下等,作品颜色失真,分色模糊,物象呆板,层次不清,颜色的使用不合理。
02-4-5、变废为宝评价
玉料的瑕疵不可避免,甚至有些玉料的瑕疵非常严重。瑕疵处理得好可以变瑕为瑜,达到反瑕为美,变废为宝的境界。随着优质玉料的减少,玉料使用范围的扩大,存在玉石混杂、边皮、大片黑脏等缺陷的一些玉料,被巧妙地利用起来,雕出的作品甚至达到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变废为宝的作品难度极高,需要有高超的工法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稍有不慎,就会弄巧成拙,费时费力雕出一个废品。

桐荫仕女图玉山
清代乾隆时期的作品《桐荫仕女图玉山》,其玉料原是一件掏玉碗剩余的边角料,玉工将其重新利用,在掏碗的圆孔处加上了两扇门,门内外各雕一仕女,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及文化价值,成了一件玉器艺术的珍品。
评价变废为宝的标准主要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上等,作品巧妙利用瑕疵,玉料瑕疵与画面浑然天成;中等,作品利用瑕疵较为合理,作品画面表现基本合理;下等,作品利用瑕疵极不合理,瑕疵缺点暴露无遗。
02-6、按需用料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玉料特别是瑕疵玉料的运用越来越得心应手,在过去因材施艺的基础上,开始有了按需用料的作品。这一新的用料方式,适合于有一定规模的机雕批量生产。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用料思路,为丰富玉器创作提供了更多选择。
当然,这些批量化的玉器,与因材施艺的个性化玉器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同,它们是生活中的快消品,无太多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和田玉籽料雕件
评价按需用料的标准主要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上等,玉料质地优良,文化理念表达充分,器型规整,纹饰清晰;中等,玉料质地较佳,文化理念表达准确,器型相对规整,纹饰较为清晰;下等,玉料质地普通,文化理念表达不够准确,器型不够规整,纹饰不够清晰。
03、作者简介作者:王建泉
职 业: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资深珠宝投资顾问。
资 质:NGTC 宝石学家、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 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45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0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新疆和田玉》、《新疆和田玉的开采状况》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