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亡国的以色列为何反败为胜?真正的功臣,他们一直不愿承认

历史向来有温度 2023-10-17 14:26:00

很多人(包括笔者在内)对以色列有刻板印象,以为以色列是在美国扶持下才完成建国大业的。但深入研究历史以后,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笔者认为以色列建国有两个很重要的关键节点:

第一是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获得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这是法理基础,没有这个前提,以色列的建国行为将会面临国际社会的封杀,很难取得成功。

第二是以色列的建国之战,也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对手是阿拉伯联盟, 处于1打7的局面,自身的装备和兵力都处于绝对劣势。前期被打得差点亡国,但竟然神奇逆转。

这两个关键节点,谁出力最大自然就是头号功臣。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以色列建国的详细经过,以及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1947年联合国大会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早在1939年,英国为了稳固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开始安抚阿拉伯人,限制犹太人移民和购地。犹太人与英国人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尤其是二战结束后,巴勒斯坦犹太民兵开始袭击交通设施和英国士兵。到1947年10月20日,英国有127名士兵死于犹太武装分子的袭击,另有331人受伤。

与此同时,犹太复国主义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寻求美国的支持。美国犹太人主要聚居在纽约、加利福利亚、伊利诺伊等几个州,选情焦灼时,这些州甚至能对选举产生决定性作用。另外犹太富豪很多,能贡献大量政治献金。

二战中英国消耗太大,实力大幅削弱,采取收缩策略。美国正好借此机会,插足中东排挤英国。在美国干涉下,美英成立调查团,调查巴勒斯坦情况和欧洲犹太难民问题。调查团得出结论:

由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敌对状态,已经不适合建立一个国家,应该继续由英国管治;应该废除1939年的白皮书,让10万欧洲犹太难民进入巴勒斯坦,并取消土地购买限制。

这时,美国人第一次背刺英国人,在英国政府尚未确认调查报告之前,便单方面公布了报告。接收10万犹太人,无疑会引起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弹,不利于英国的统治,压力全给到英国。

英国人虽然非常恼火,但既然剧本已经公开,只能接着演。美英调查团协商后出台了莫里森-格雷迪计划,大致内容是将巴勒斯坦分成4个省,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各占一个自治省,另外两个由英国直辖。对此,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表示拒绝。

英国人被搞得焦头烂额,美国却进行了第二次背刺。当时美国正面临国会中期选举,杜鲁门为了获取犹太人选票,公开发表声明赞同:“在巴勒斯坦适当地区建立一个有朝气的犹太国。”

巴勒斯坦1947

英国人彻底被激怒,就连驻美大使都气得大骂:“你丫又不承担责任,天天来指手画脚。”

接着英国以退为进收摊子不干了,于1947年2月宣布,把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解决。在联合国表决一件事需要获得三分之二的赞同,很难达成一致。

英国估计这事最后还是要交回到他手里解决,届时他们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接着英国建议联合国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巴勒斯坦问题,不料会上杀出个“程咬金”。

苏联建议邀请犹太代表参加联合国大会第二届会议。按照惯例,联合国大会不允许非国家团体参加,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没参加。但有其他阿拉伯国家代阿拉伯人发声,犹太人却没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苏联代表还要求由5个常任理事国组成调查委员会,处理巴勒斯坦问题。

苏联代表葛罗米柯还发表演讲称,如果巴勒斯坦成立一个国家的方案无法实施,则应该“分成两个独立的国家,一个是犹太国,一个是阿拉伯国”。

苏联一套组合拳惊呆了美英。此前苏联的态度一直是要求英国放弃委任管治,支持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本来是两个人的饭,现在来了三个人吃。美英非常害怕苏联势力介入中东,所以拒绝了由5个常任理事国组成调查委员会,而改成11个非常任理事国。

那么问题来了,苏联为什么突然支持犹太人建国呢?

其一,二战期间苏联为了发动犹太人参战,并借助犹太人的影响力说服美国给予援助,改善了对犹太人的态度。犹太人也派代表与苏联接触,双方关系进一步密切。

其二,战后苏联积极向南扩张,向土耳其提出共管海峡,在伊朗北部扶持了两个地方政权。但遭美国坚决反对,最后被迫撤军。此时正好借犹太人问题,插足中东。

葛罗米柯

1947年分治方案出炉过程

11国委员会经过调查后出台了两个方案:7个国家支持分治方案,3个国家支持建立一个独立联邦国家方案,澳大利亚未表态。联合国又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分成三个组:

第一组是支持多数方案的7国(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危地马拉、荷兰、秘鲁、瑞典、乌拉圭)加上美国和苏联总共9个国家,他们的任务是制定具体的分治方案(包括领土和边界)。

第二组是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他们根据少数方案制定具体分治办法。

第三组负责协调前两个小组的事务。

接下来就是联合国大会表决,我们前文说过要获得三分之二多数的支持并不容易。美国一开始的态度是支持分治,但不想把分治方案搞成“美国方案”,所以不愿过多参与,也不帮犹太人拉票。

在最后时刻,犹太人感觉到不保险,再次发动影响力,杜鲁门才决定帮其拉票。有公开史料记载的受美国影响的票包括法国和菲律宾。而苏联自身加上其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白俄罗、波兰、乌克兰都投了赞成票。

美苏两个集团对结果的影响非常关键,可以说他们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会获胜。他们如果弃权,任何一方都得不到三分之二的支持。

投票的结果是33票支持分治方案、13票反对,10票弃权,中国投了弃权票。联合国181号决议获得通过,内容是:

阿拉伯国(72.5万阿拉伯人加1万犹太人)约占43%的领土,犹太国(40.7万犹太人加49.8万阿拉伯人)约占56%的领土,耶路撒冷由联合国托管。

总体上看,分治方案是公平的。看起来犹太国的面积是要大一些,但他人口更多,而且南部的内格夫区都是不适合居住的沙漠。海岸线长度两者基本相当,水源方面犹太国占据上游,阿拉伯国占据下游。

问题是阿拉伯人关注的点并不是方案不公平,而是觉得不应该存在犹太国。所以方案通过后,立即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反弹。阿拉伯国家联盟公开声明不受分治方案约束,他们立即组织了志愿性质的“阿拉伯解放军”进入巴勒斯坦,与犹太民兵作战。

巴勒斯坦的局势越来越恶化,加上苏联势力的插足,让美国态度出现了反复。重新向安理会提出,巴勒斯坦应由联合国托管,以维持和平。这遭到了苏联的坚决反对,未有任何结果。

回顾1947年分治方案出炉的整个过程,以色列的诞生是美苏两国共同支持的结果。尽管他们立场不同,也未联手,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支持犹太人。

英国人由于自身利益受损,属于哑巴吃黄连。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比较超脱,最后也投了弃权票。

在分治方案出炉的过程中,美国和苏联的功劳可以说难分伯仲,接下来才是苏联的高光时刻。

1947年分治方案

以色列逆转的关键

英国从巴勒斯坦撤走后,以色列宣布建国,同时阿拉伯联盟的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外约旦、黎巴嫩立即出兵进行干预。

双方实力悬殊,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是由英国训练,高级军官都是英国人。伊拉克、埃及也是英国的保护国。他们装备了大量飞机、坦克和大炮,出动的兵力达4.2万人。

以色列方面一开始都是些民兵,总兵力不到3万人。飞机和坦克几乎没有,就连步枪都无法做到人手一支。

战争初期阿拉伯联盟一边倒地碾压,以色列被打得大小便失禁。

双方开战后,美国就向安理会提出了停火建议。苏联代表要求立即进行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经过美苏调解,不仅达成了4周的停火协议,还要求对巴勒斯坦禁运战斗人员和武器。

4周的停火,给了以色列喘息的机会。此前英国一直为阿拉伯国家提供武器和资金援助,禁运显然对阿拉伯国家不利。

以色列派出建国元老果尔达·梅厄夫人前往美国,向犹太富商募集了5000万美元的资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这里想请各位看官分清个人和官方的区别,事实上美国官方严格执行中立政策,几乎没有给以色列提供援助。而且后来发现武器从捷克斯洛伐克经南斯拉夫运往以色列时,还对这两个国家施加了很大压力。

当然,后来一些美国犹太人通过偷渡的方式前往以色列参战,一些犹太商人也以走私的形式向以色列运送武器。这些行动没有得到官方的支持,输送的武器数量并不算多。

以色列志愿兵

以色列拿到钱后前往欧洲求购武器,主要目标是捷克斯洛伐克,但阿拉伯人比他们早到一步。关键时刻,苏联再次发挥影响力。苏联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他们曾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要求把武器卖给以色列。

最终捷克斯洛伐克与以色列达成了合作。双方的第一份合同就包括1万支步枪、4500挺重机枪、300万发子弹。这些弹药先经匈牙利运送到南斯拉夫的一个港口,再海运到巴勒斯坦。

此后以色列又高价租用外国飞机直接从捷克斯洛伐克空运武器,这项行动代号为“巴拉克”,整个战争期间执行了95次。其中第3次有明确的物品清单,包含:10000支步枪,3400挺轻机枪,3000万发子弹。

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在一份电报中表示,在第一次停战前以色列已经储备了5000万发子弹,轻武器处于饱和状态,而且以后也一直保持这个水平。以色列总统拉宾曾公开表示,如果没有捷克斯洛伐克的大力帮助,以色列能否存活,将是一个未知数。

以色列还向捷克斯洛伐克订购了飞机和坦克。第一批到货的10架飞机,参加了对埃及装甲部队的阻击,使其不敢再向北推进。

到1948年7月,双方签订的合同最少包含74架飞机和22辆坦克。另外捷克斯洛伐克还帮助以色列训练了飞行员和伞兵。

在苏联表态同意后,捷克斯洛伐克还帮以色列训练了一个“捷克旅”,组织者是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官安东尼·索霍尔,成员大多为犹太人。

苏联控制的东欧国家还为以色列输送了大量移民。档案显示从1948年到1951年,东欧国家向以色列输出了近30万犹太移民。其中罗马尼亚117950人,波兰106414人,保加利亚37260,捷克斯洛伐克18788人,匈牙利13424人,南斯拉夫7661人。

这些移民当中不乏作战经验丰富的二战退伍老兵。

停战期间,以色列进行了大规模动员,募集的新兵员立即进行了训练。到1948年10月,以军人数接近10万人,而且建立了海陆空三军。而阿拉伯人数只补充到7万人。胜利的天平开始倾斜。

犹太人欢呼建国

帮了倒忙的阿拉伯兄弟

如果说以色列建国出力最大的是苏联和美国,那阿拉伯联盟绝对是三号功臣。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并不是要帮巴勒斯坦讨公道,而是想尽可能多地抢占地盘。

开战前5天,以色列建国元老果尔达·梅厄夫人就秘密会见了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她劝阿卜杜拉不要参战,并表示在该地区以色列是他们唯一的朋友。

阿卜杜拉则劝梅厄推迟宣布建国,将来外约旦会把以色列变为一个自治区,并承诺会善待犹太人。事实上阿卜杜拉一直有建立一个大约旦,当耶路撒冷王的的野心。

埃及是整个联盟的老大,由于国内政局不稳,本来不想出兵。但架不住叙利亚和外约旦的舆论绑架,被迫出兵。他们不仅准备不足,主观上也没有太强的战斗意志。

伊拉克虽然叫得凶,但毕竟与巴勒斯坦不接壤,打赢打输对他没有太大影响。

黎巴嫩刚刚从法国独立,自己国内一大堆事情要处理,基本属于打酱油的角色,整个战争期间只占领了几个边防哨所。

沙特、也门跟美国关系密切,不同意出兵,加上他们隔得远实力又弱,第一阶段没有出兵。

阿拉伯联盟的消极的心态,最终反映在战场上:

当时耶路撒冷有10万犹太人定居,外约旦军队直接扑向耶路撒冷,顺利占领旧城并围困新城。犹太人处于粮尽弹绝的地步,以色列军队设法运送补给也遭到很大的杀伤,未能成功。这种大好局面,外约旦军队却没有继续进攻。

伊拉克从东向西推,基本上没遇到大的阻碍,推到距离地中海只有11英里的图勒卡尔姆,几乎将以色列拦腰截断。但接下来伊军也选择停止进攻,转为巩固阵地。

埃及看到外约旦在抢耶路撒冷,兵分两路:一路向耶路撒冷推进以免外约旦南下抢地盘;一路沿海岸公路向北推进。

阿拉伯军队

北路大军进至阿什杜德附近,距离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仅有32公里。以军偷袭了埃军先头部队的补给线,抢占了一个关键制高点。随后埃及司令部下令停止向北推进,转而抢占南部内格夫地区的要点。

以当时的形势,阿拉伯联盟如果能团结一致,咬牙坚持一个星期,以色列很可能就没有了。但联盟内部心怀鬼胎,出工不出力,导致在关键时刻出现误判。

停战期间,以色列在补充实力,阿拉伯联盟却没有太多作为。接下来以色列导演了惊天逆转:

第一次停火结束后,以军发动反击,重点打击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阿拉伯军团”不战而放弃两座城市,引得其他兄弟气得大骂。巴勒斯坦人自己的“阿拉伯拯救军”被赶出西加利利地区。

接着联合国要求第二次停战,这次停战持续了三个月。以色列有更充足的时间运输人员和武器,而阿拉伯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

外约旦直截了当地表示,想合并自己占领的约旦河西岸的领土。埃及毫不客气,扶持巴勒斯坦领袖建了一个加沙政府,还扣了一艘给外约旦运武器的轮船。

到了这时,阿拉伯联盟内部其实已经是在为自己的目标而战,这也给了以色列各个击破的机会。

第二次停战结束后,以色列把矛头对准埃及,接连发动两次战役,反推到西奈半岛,留在加沙的埃军也被切断退路。

期间埃及不断向兄弟们求助,但外约旦视而不见,其他国家则是有心无力。最后在英国威胁之下,以军才从西奈半岛撤出。

埃及已经无心再战,单方面与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以占领加沙作为交换条件,承认以色列。老大都愿意停战了,阿拉伯联盟其他国家只能紧随其后,陆续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战后的格局变成埃及占据加沙,外约旦占据约旦河西岸,除耶路撒冷旧城以外的土地被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没有了。

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分治决议无法实施。巴勒斯坦人想夺回失地,不断采取极端手段攻击以色列。以色列是跟埃及、外约旦、叙利亚等国签订的停战协议,国土该还给谁呢?

可以说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中东局势的转折点,从此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冲突再也没有停止过。

尾声

综合以上描述不难看出,苏联是以色列建国的最大的功臣,美国只在外交上给予了帮助。

但随着后来局势的转变,苏联开始支持阿拉伯人。以色列也不愿再提苏联帮过自己的事,使这段历史湮没了数十年。

直到2000年,以色列外交部联合俄罗斯外交部出版了《苏以关系档案集(1941-1953)》,公布了当时的原始档案,才让这段往事浮出水面。

0 阅读: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