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官庄大战后,埋好的遗体突然重现,吓坏打扫战场的警卫战士

历史向来有温度 2023-09-29 13:52:01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决战,解放军以60万兵力对决80万国军,最终以少胜多,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战役最后阶段,杜聿明手上十多万大军收缩在陈官庄一带南北十余里、东西二十余里的狭小范围内,被解放军层层包围达40多天。兵力密度极大,一个村庄最少有两万多人。

陈官庄是淮海战役最后的战场,也是最激烈的战场,杜聿明部在此付出了极大的伤亡,这一带的村庄也基本都沦为灰烬,战场极为惨烈。

战后,解放军后勤人员对战场进行清理、打扫,一个警卫班在夜间巡逻时发现了掩埋遗体的大坑附近的诡异现象,吓得连忙跑回驻地。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小推车

杜聿明左右摇摆

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后,迅速吃掉了黄百韬兵团。缩在徐州附近的国军主力已经岌岌可危,准备与黄维兵团南北夹击,打通津浦路以便南撤。

但国军始终未能撼动解放军的阻击防线,反而使黄维兵团陷入紧密包围之中。杜聿明到南京汇报情况,顾祝同告知:“老头子决定放弃徐州,出来再打。”

杜聿明坚决反对,他认为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应该撤到有利位置再设法去救黄维兵团。如果要恋战,就不应该放弃徐州。经过一番争论后,老蒋勉强同意了杜聿明的方案。

于是杜聿明急忙飞回徐州,部署孙元良、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撤退。他刚到徐州,军事机密已被泄露,城内机关听到风声开始行动。结果撤退失序,人员和车辆都堵在路上,大大迟缓了撤退的速度。

途中,老蒋被解放军的佯动迷惑,认为解放军在撤退。于是改变主意,要杜聿明调头去解救黄维兵团。20多万的大军突然调头,何其困难,况且一旦此时遇到解放军的突袭,很容易乱了阵脚全军溃散。

众所周知,杜聿明就是靠无条件执行老蒋的命令而上位的,他害怕担责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还是按照老蒋的命令调头向濉溪方向进攻。一个主将没有自己的定见,不可避免地要陷入悲剧。

正在此时,解放军各路大军已经追击而来,云集萧县、永城、砀山三角地带,对杜聿明形成包围。粟裕要求堵住杜聿明南窜之路,并将其向西北方向压迫。

杜聿明以邱清泉兵团向南面攻击前进,另外两个兵团紧随其后。邱清泉兵团是国军精锐,火力强大,一向擅长攻击。但这一次碰到了硬钉子,打了两天后才前进到青龙集以西的陈官庄一带。

跟在邱清泉屁股后面的李弥和孙元良兵团阵地却不断被解放军突破,打下来的地盘还没丢掉的地盘多。邱清泉和孙元良认为再这么耗下去迟早要完蛋,要求杜聿明趁早突围。此时杜聿明仍然不愿走,内心经过一番苦战后,还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同意在黄昏时分三个方向突围。

杜聿明和老蒋

李弥兵团都在一线交战,根本撤不下来,只能决定最后才走。而邱清泉在部署撤退时,手下74军军长邱维达气得大骂:“你们怕死,想突围逃跑吗?为什么不集中力量打出去,这样分散突围肯定要被各个击破,我74军包打第一线。”

邱清泉想到突围要放弃重武器,不仅会让兵团丢掉灵魂,而且回去也无法向老头子交代,只能与杜聿明商量暂缓行动。杜聿明立即改变主意,马上联络孙元良兵团要其暂缓突围,但怎么也联络不上。

孙元良是打仗最滑的人,他的兵团最早行动,由于害怕杜聿明临时变卦,他剪断了电话线并关闭了电台。该兵团经过国军第5军阵地,遭到密集火力射击,伤亡极大,因为第5军还没收到突围命令。

经过半天交涉后,第5军才把孙元良兵团放出去。但他们交火时的枪炮声早已经惊动解放军,刚冲出来的孙元良兵团遭到华野八纵阻击,最终大部被歼灭,孙元良只身逃回信阳。

这样杜聿明手下就只剩两个兵团,为了防止被解放军分割包围,缩在陈官庄一带。杜聿明采用“滚筒战术”攻击前进,即以邱清泉兵团向前进攻,他每前进一步,李弥兵团就接替其阵地。两个兵团形成一个整体,不给解放军留下穿插的间隙。

邱清泉强令手下进攻,虽然攻下了一些据点,但自身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其手下最能打的第96师元气大伤,师长邓军林回忆:“占领窦凹以后,部队已是一蹶不振,一听到攻击任务,官兵都感到惶恐不安。”

同时李弥在后面顶不住解放军的进攻,只能不断后撤,包围圈逐渐缩小。但由于总前委要从华野抽调兵力去围歼黄维兵团,华野一时间难以吃掉杜聿明集团,双方打成了对峙局面。

风雪陈官庄

此时平津战役也在进行,为避免傅作义过早受到刺激而选择突围南下,中央下令华野进入休整,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攻。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的杜聿明陷入了极为悲惨的处境:

首先,杜聿明集团10余万部队的粮食和弹药都要依靠空投补给。为了满足这支大军的需求,国民党空军每天要出动120架次飞机。南京方面不得不租用了中航、央航和陈纳德的民用航空公司的运输机,日夜不停地空运。

空投完大米之后,被围的部队才发现根本没有柴生火做饭。周围能砍的树木全部被砍,老百姓的门窗床板都被拆卸,甚至连埋到地下的棺材都被挖出来烧掉了。杜聿明只能改要饼干、罐头等熟食。

天气正常时,空投尚能满足需求,一旦遇到雨雪天气,补给就难以保证。尤其是包围圈不断缩小后,国军飞机不敢低飞,在1000多米的高空空投,许多物资落到了解放军的阵地。

其次,杜聿明集团内部瓦解。正所谓“祸不单行”,国军不围后不久,陈官庄一带竟然风雪大作,持续将近10天。空运被迫中断,陈官庄简直成为人间地狱,部队之间互相抢夺粮食,甚至相互厮杀。

74军利用自己的电台指示空投,结果粮食都投在其防区内,其他部队抢不到粮食大为不满,纷纷告状。杜聿明为了安抚情绪要求74军上交电台,结果74军也不干。混乱的局面根本无法制止,部队之间的关系因为粮食而彻底撕裂。

包围圈内除了编制内的士兵外,还有眷属、地方行政人员和大量盲目随军逃散的难民,这些人根本没有任何保障。为了生存,年轻力壮的男性被迫编入部队参加战斗,最可怜的是那些女性,被迫做起了“临时太太”。

包围圈内还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市场,没有口粮的人被迫用自己的贵重物品,交换有权势的军官靠贪污得来的一点粮食。如此混乱的局面不可避免地使军心动摇,饥寒交迫的国军几乎陷入了崩溃的边沿。

最后,解放军识破了敌人的弱点,趁机发动政治攻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思想炮弹的威力要远远大于火炮。解放军不断向敌军阵地喊话,宣传政策,还用六零炮将宣传单打到敌军阵地上去。

在夜间,解放军会在阵地前沿放一些香烟和零食让国军自己过来拿。甚至还将一头宰杀好的大肥猪送到74军58师阵地,军长邱维达禁止官兵们吃,哀叹道:“共军的攻心战术太厉害了。”

解放军的政治攻势起了很大作用,不断有饥饿的国民党士兵跑出来投诚,多的时候一队人有上百了。即便国军加强了管制也不济于是,李弥只能告诉部队:“随他们去吧,吃饱了回不回来都行,唯一的要求是不准带武器过去。”

包围陈官庄期间,有14000多名国军官兵相继投诚。他们讲述了大量包围圈内部的情况,使最后的总攻时,解放军炮火能精准地打击国军前沿工事,几乎将其所有地堡摧毁。

反观解放军这边,华野各纵队连续作战40多天,部队也出现了严重的减员。但采取“随俘随补”的策略,对俘虏进行思想教育后,便补充到部队。最后各纵队人数反倒越打越多,比如4纵,到战争结束时达到4万多人,比战前两倍还要多。

力量上的强弱转换,已经注定了杜聿明集团的最终结局。

1949年1月6日下午,淮海战役最后的总攻打响。解放军先是用炮火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急袭,随后一改以往的集团冲锋模式,而以班为单位,利用交通壕掩护,接近敌军地堡进行爆破。解放军用极小的代价,便突破了敌军的防线。

经过四昼夜的激战,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176000人。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李弥侥幸逃脱。淮海战役的胜利,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国军士兵

战场上的异象

战役结束后,豫皖苏后勤(支前)司令部前办主任何郝炬收到两个重要任务:

一是陈官庄一带留下大量敌人的遗体和零乱的物资、武器,急需进行清理打扫,以免滋生疫情危害百姓。

二是战争期间,解放军借用老百姓的一些家具、柴草和粮食需要归还。另外国军对村庄的破坏也需要核查,以便帮老百姓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何郝炬进入陈官庄交战区时看到一片凄惨的景象:村庄里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战壕,几乎看不到一栋完整的建筑。剩下的老百姓挤在没有房顶的墙角,奄奄待毙。

村内外到处都是国军的遗体,无人掩埋。再加上大量随意丢弃的废弃物和生活污物,即便是大冬天仍能闻到浓烈的腐臭味。

陈官庄是附近最大的村寨,原先有几百口人,但只回来了不到一半。有的在战火中丧生,有的被国军拉走下落不明。战后返回村庄的老百姓,看到眼前的景象,无不痛哭流涕。

打扫战场需要大量劳动力,正好可以征用无家可归的老百姓,让他们赚一点生活费。地方干部也与老百姓一起劳动,另有两个连的部队负责警卫工作。

解放军及时收集了借用凭据,有的直接用粮食归还,有的折算成现金补偿。这一举措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拥护,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大清扫中。

溃败的国军

清扫工作只用了三天便完成,最让何郝炬头痛的是遗体该如何处理。各个村的做法是挖一个大坑,将遗体统一埋在坑内。但是坑挖深了怕污染地下水,最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做到“入土为净”。

掩埋完遗体当晚,警卫连队在村头设置了流动岗哨,班长带着几个年轻战士在村头流动巡逻。深夜时刻,一片寂静,大冬天连只虫叫都听不到。

突然,战士们听到了一阵异响。随着刺骨的北风吹来,远处似乎也发出一阵“沙沙”的声音。战士们的目光循着声音望去,模糊的视线里,隐约可以看到几个小白点在跳动。战士们猛一回头,发现白天掩埋好的遗体,此刻已经裸露在泥土外面了。

那时候文化知识普及很低,解放军战士大多出身穷苦,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他们从小耳濡目染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各种怪力乱神的故事,看到这场景自然吓得不轻,急忙跑回去向连指导员报告,说看到鬼魂在四处飘荡。

唯物主义主张无神论,指导员自然不相信战士们所说的鬼怪故事,但碍于深夜,恐遭到残余顽固分子偷袭,只能下令将流动哨撤回到驻地附近,严阵以待。

次日,前办的领导听了汇报也不相信,只是怀疑有残余的还乡团在捣乱。他不敢大意,立即赶到现场检查。

结果到村头一看,坑道里和地面仍然有大量食品包装纸和使用过的卫生纸,风一吹过来,便与地上的草根摩擦发出“沙沙”声。正是这些废纸片将年轻的战士吓了一大跳。

再去看掩埋遗体的地方,发现埋好的大坑已经完全被刨开,许多遗体散落在坑外,而且一丝不挂。经过一轮排查后才知道,原来这些遗体是穿着衣服一起埋的。到了晚上,有人竟然刨了出来,偷走了他们的衣服。

战士们非常气愤,因为他们连日来的艰苦工作都白干了。尤其是那些被偷走的衣服没有消毒,随时有可能使各种瘟疫蔓延。但转念一想,附近的老百姓的家都毁于战火,那时候一身冬装还可以拿到典当行换点救命钱。

解放军战士获表彰

前办只能再次动员,对附近的老百姓进行了教育,不准再出现这种愚昧的行为。并且进行了二次打扫,把坑埋上较厚的土层,零散的遗弃物全部焚毁。

就这样,一波三折的清理工作总算完成了。解放军一边打扫战场,一边向老百姓宣传政策,又及时兑付了战场借用的物资和粮食,并对困难群众进行了救济,使老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这也是解放军的一大传统,即便是和平年代,发生自然灾害时,也常常可以看到解放军第一时间出动,帮助老百姓清理卫生。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