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想吃掉印军一个旅,总参不批怕口张得太大,毛主席:让他打

历史向来有温度 2023-09-29 13:52:01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不怕”精神,是解放军战斗精神的集中象征。

这个口号出自一支极为神秘的部队,他们只存在了短短一年时间,由于保密原因,少有人知。但他们却为我国西南边疆保持60余年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这支部队就是藏字419部队。

功臣班

藏字419部队组建始末

众所周知,解放军部队的番号通常都是军种加数字加级别,比如陆军第38军。藏字419部队这个名字看起来有些另类,他到底有着怎样的特殊含义呢?这要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中印两国原本有着不错的外交关系。周总理多次访问印度,尼赫鲁也来过中国访问,两国一度以兄弟相称。但由于历史原因,这种友好背后也暗藏着危机。

中印两国没有正式划定边界线,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的扩张政策,他们曾打算把西藏作为“缓冲区”。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时,印度就表达过反对。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印度还趁机占领了一些地盘。

后来解放军进入西藏平叛,印度想将西藏作为缓冲区的妄想彻底化为泡影。尼赫鲁也开始跟中国翻脸,向中国提出无理的边界要求,并在边界不断制造事端,挑起冲突,使矛盾升级。

当然这也和国际局势有关。当时美苏冷战逐渐转移到东南亚,两个大国都想拉拢印度,给了印度许多军事和经济支援。印度突然成了宠儿,心态开始膨胀。

而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却逐渐恶化,苏联停止了援建的工业项目,并抽回专家。中国遭到美苏两个大国围堵,国内又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处境极为不利。

尼赫鲁

为了缓和与印度的矛盾,争取和平解决边界争端,中国主动将军队后撤了20公里,希望与印度谈判。这并非软弱,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这更像是一种高级版的“诱敌深入”。

其一,我国主动后撤,展现出和平姿态,赢得国际舆论支持。如果印度敢再犯边境,届时产生的后果则应由他们负责。

其二,印军后勤难以保障。爬上高原,侵入我国领土,后勤更是困难重重。地理上对我更为有利,我们随时可以打掉入侵的敌军。

印度人显然没有理解中国的用意,将礼让视为软弱,变本加厉地蚕食我国领土。尼赫鲁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印军深入阿克赛钦地区,建立据点。

尤其是进入1962年,印度加快了蚕食中国领土的步伐。当时老蒋正在积极筹备反攻,美国多名军政高官访台,使得两岸局势变得紧张。

印度认为中国的精力都在东南沿海,没有能力也不敢与他们开战。印度在边界集结了重兵,在东段部署了1.6万余人,西段部署了5600余人。到9月,印军已在中国境内设立了43个侵略据点。

面对印度咄咄逼人的举动,中国曾多次抗议和警告,也进行了相应准备。正式在此背景下,1962年6月20日,中央下令组建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代号“藏字419部队”,司令员为柴洪泉,政委为阴法唐。

阴法唐回忆,最初“藏字419部队”其实是指挥部的代号,所以没有用一般军队的番号。指挥部下辖154团、155团,后来又增加了157团和山南军分区等部队。

有军史专家分析“419”的含义,是由4个军分区联合组建成一个指挥机构,包含9个步兵营。

419部队的三个团都是原18军的主力团,都是在抗战时期组建起来的,有许多红军时期的干部。其中154团有两个红军连,157团有一个红军连,155团则是18军的第一主力团。

这三个团从抗日战争打到解放战争,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而且营级以上干部都参加过解放战争。

部队组建以后,专门进行了高原适应和山地战术训练,还组织了团以上干部到前线勘察了地形,机关首长还到各部进行了政治动员。

部队完成了所有作战准备,只等作战命令下达。

我前线士兵

首战立功

印度仍然在步步紧逼。印军在克节朗河以北建立了一个哨所,就连印军的地图上都标明哨所在中国境内。我军巡逻部队发现后,60多人从山脊上冲了下来,不过他们坚持不开第一枪,只是把印军的哨所团团围住。

结果驻守印军哨所的士兵被下破了胆,谎报军情说遭到600多名中国士兵进攻,并请求增援。于是,印军下令其王牌部队第7旅的其他部队必须在24小时内赶到前线。

印军大部队赶到后突然向择绕桥我边防哨所开枪,造成一名连长和一名士兵牺牲,我军被迫还击。几天后,印军又制造了新的流血冲突,导致我军11人牺牲,22人受伤。

与此同时,尼赫鲁竟然叫嚣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入侵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

毛主席痛下决心,他在高层会议上说:“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

随后中央军委下发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毛主席还召见了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他在一张巨大的军用地图面前,指着标出的印军据点,挥起手臂,高声说:“扫了他!”

张国华回到前线听取419部队汇报后,决定将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第7旅全部吃掉。此前,为贯彻“慎重初战”“初战必胜”的原则,总参下达的任务是先吃掉印军一个营。

张国华

所以,总参看到前线的报告后一开始不同意,认为口张得太大。毕竟印军第7旅也非等闲之辈,该部是印军第4师的主力部队,二战时期跟随英国参加过对德意日的战争,号称“打遍欧亚非的劲旅”。

张国华在北京时就拍着胸口说过:“有把握拿下印军。”毛主席对他很有信心,接到报告后指示:“让他们打,打不好重来。”

印军第7旅的3个营沿克节朗河南岸部署,但被山脉、河谷分割,彼此之间很难建立联系。

我军的部署是155团从印军左翼的枪等、卡龙突击,154团主力先攻歼敌之右翼沙则、仲坤桥之敌,随后向敌后方穿插。157团1营(附8连)向敌左侧后迂回,攻占章多,断敌后路。

在发动总攻的前一天夜晚,我军便利用印军之间巨大的空隙,向其后方的高山上穿插,并破坏其通讯线路。

10月20日拂晓,战斗打响,我军炮火向印军阵地急袭7-15分钟,随后步兵主力渡过克节朗河向预定目标进攻。

遭受炮火打击后,印军个别连排长当即阵亡,部队建制被打乱,通讯也被切断,只能各自为战。

正面的印军第2拉其普特营本来隔着克节朗河与我军对峙,但开战后我军已经穿插到其身后,他们遭到我军南北夹击,仅4个小时,就被全歼。印军中央防线门户洞开。

印军俘虏

最精彩的战斗发生在卡龙据点。这是克节朗地区印军一个极为重要的据点。它附近1000米范围内还有绒不丢、扯冬两个据点,这三个据点背山面水,相互策应,形成了交叉火力网。

其中卡龙据点驻有140余人,有64个地堡;扯东据点有130余人和50余个地堡;绒不丢有140余人和100个地堡。这些地堡相互之间有交通壕联系,工事前方还布有雷场,看起来非常坚固。

155团1营计划先歼灭卡龙据点,再向扯冬、绒不丢发展。由2连主攻,3连迂回到敌侧后,1连为预备队。不料由于3连穿插速度过快,加上地形复杂判断不准确,一下跑到了扯东据点。

我军的战术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攻敌薄弱之处,通常会准备两到三倍兵力。但3连跑错位置后,变成两个据点同时开打,而且兵力都是1:1,敌人又有地堡加持,还能拿下吗?

1营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独立作战。敌人堡垒虽然坚固,但解放军早已经准备了手榴弹、喷火器、40火箭筒等武器,地堡只不过是个活靶子。

战役要图

在全连火力掩护下,2排抵近敌人扔手榴弹,仅用3分钟就打开了缺口。6班长阳廷安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的口号鼓励大家勇猛冲锋。

6班与5班密切配合,仅30分钟就打掉敌18个地堡,且自身无一伤亡。但在后续冲锋中,班长阳廷安不幸中弹牺牲。副班长曾祥志接过指挥,带着本班战士继续战斗。

不久曾祥志也中弹身负重伤,6班前赴后继,战斗到只剩1个人,仍然毫无畏惧地加入5班战斗。到上午10点30,他们终于攻克印军据点,全歼敌人。其中6班在5班配合下攻克27个地堡,歼灭印军55人。战后,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光荣称号。

其他各处据点也与卡龙相似,印军遭到炮火打击后,要么慌乱后撤,要么躲进地堡里被全歼。后撤的印军,遭到我军迂回部队阻击,大部分成了俘虏,少部分人躲进深山之中。

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在与前线部队失去联系后感到情况不妙,立即率领旅直属部队从山林中向后撤。躲了60多个小时,由于忍受不住饥饿才走出山林,不料一下山就被我军154团战士俘虏。

克节朗之战历时两天,加上追击时间共计5天半。歼灭印军1879人,缴获大批武器,收复了大片领土。藏字419部队首战便立了大功。

被俘印军指挥官在拉萨

彻底把印度打服

中国原本只想教育一下印度,首战大捷后放低姿态,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进行谈判,前线部队也进入休整待命状态。

不料印度断然拒绝,还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组织战时内阁,进行战争动员。一向标榜“不结盟”的印度,公开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不断向边境增派军队,运送作战物资,准备与中国大打。

中央军委只好决定,继续反击,给印度更大的教训。

印军第4师4个旅约1.2万人,沿西山口至邦迪拉公路部署,排成一字长蛇阵。企图借助有利地形,阻止中国军队继续南下。

刘伯承元帅形象地形容了印军的阵型:“铜头、锡尾、背紧、腹松”。 他指示采取“打头、切尾、斩腰、剖腹”,大纵深迂回包围,多路穿插,各个歼灭的战法,攻歼敌人。

55师打头,11师迂回切尾,419部队负责迂回从两翼侧击。55师是战前秘密从西宁调来的,该部有“高原雄师”之称,他们仅用一个早晨就拿下了“铜头”色拉山口,印军第62旅开始向后方溃退。

对于419部队来说,最困难的是行军。为了不被敌军发现,他们只能在高山密林中运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人迹罕至,根本没有路。他们在“猴子都难行走的地形上行进”,有的地段要靠手攀脚蹬绳吊才能通过。

缴获印军坦克

为了隐蔽,他们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像当年志愿军那样,吃炒面喝冷水。157团和155团3营因被悬崖阻止在大山上,没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155团主力在向目标疾进时也被阻滞在悬崖峭壁之间。

跟随部队前进的政委阴法唐走到了155团3营的位置,发现眼前都是悬崖峭壁,根本无路可走。最后只能用绳子吊着往下滑,花了整整8个小时才下去了100多人。

只有154团比较顺利,在攻占邦嘎江寺后发现敌军正在焚烧物资。团长周仲三判断敌军可能全线崩溃,果断改变突击方向,以2个连按原计划经西山口南下,主力向申隔宗、略马东方向疾进。

部队赶到预定地点后,印军大多已经溃逃。157和155团只能就地张网,在山林中展开搜剿。154团则继续向南追击,由于位置靠前,154团战果最大。

普尔桥西侧有一条山沟,沟深林密,170余名群众在沟内躲藏。印军南逃时经过此处,一股30余人的残敌抢夺群众衣物和财产准备继续南逃。

为避免误伤群众,154团1营派了一名藏族战士在夜间潜入群众中间喊话,动员他们离开印军。他三进三出,才将群众全部带离,随后这股残敌被全歼。藏族战士呷郎战后被授予一等功。

154团1营副营长带领28人在普冬西南高地搜剿时,发现一条小道上有印军的皮鞋印和丢弃的空烟盒。他判断有印军经过,于是继续向前搜索。

尖兵班在一个拐弯处与敌人遭遇,战士们迅速展开并向敌人喊话,不料敌军架起机枪向我军射击。战士们立即还击,当场击毙4人,其余残敌见状调头逃跑,但最终被我军追上并消灭。

战后打扫战场时发现,最初击毙的4人中有印军第62旅旅长辛格准将。此前154团还俘虏了印军第7旅旅长,成了收获最大的部队。

419部队在这次战役中,进行了大小战斗50余次,歼敌2173人,自身伤亡仅93人。整个对印作战中,藏字419部队是歼敌数量最多的部队。

1962年11月21日,各部正向前追击时,中央下达了全线停火主动后撤的命令。损兵折将的印度彻底服输,只能同意谈判。对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就此结束。

尾声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赴北京向毛主席汇报胜利经验时,就提了两条,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毛主席对此高度肯定和赞扬,并在全军推广“两不怕”精神。

1962年一战彻底把印度打醒,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临时组建的藏字419部队从克节朗打到邦迪拉,极大地震慑了印军,使其不敢再轻易侵犯我国边界。

如今,西南边疆虽仍有零星的冲突,但总体上是和平的,印军知道侵犯我国领土的后果。1962年一战奠定了边疆60余年的和平稳定,藏字419部队功不可没。

据阴法唐回议,藏字419部队代号于1963年中取消,所辖各部陆续归还建制。事实上在组建部队之前,有的部队负责地方生产营建工作,有的已经复员。

和平时期他们建设地方,战争来临他们保家卫国,正体现了中国军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神。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