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是什么意思?

依依聊文化 2024-11-25 08:48:33

“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这句话,是不是农村老话,值得商榷。从时间上来说,这句话的产生也就是近几十年来的事。真正的老话应该是“红白喜事,人到礼到”。

像这类老话,农村很多老人不敢说出来了。他们一开口,就被年轻人怼,说这是封建残余,是陈谷子烂芝麻。

好吧,不让说就不说。“人死有人埋”,哪怕世上没有一个亲友,死了后一样能走入黄泉。哪怕村里哪家的狗和猫死在外面,也有好心的人埋掉。现在村里很多老人就是这样想的。有一些事情想通了,把世事就看淡了。

人死后,用棺材埋入土里,与用席子卷起来埋入土里,都是入土,都是一回事。多少年后,都化为泥土,只不过是时间的长短而已。何况现在殡葬改革了,很多地方实行火葬,一把火烧掉,可以什么都不留,简单便捷。

村里流传一个真实的故事。

旧时,村里有一户的人家,祖上留下丰厚的产业,家里非常富有。但是,这家主人有一个毛病,不管是红喜事,还是白喜事,不愿与村里人来往,村里人暗地里叫他“万事不求人”,而他则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平时嘴里也是这么说。由于,村民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鬼推磨”。

他为了不让村里的穷人沾他家的“富气”,也免得沾村里人的“穷气”,花重金在离村庄外半里地,建了一座豪华的宅子,至此以后,就断绝了与村里人的来往。

有一年冬天的霜冻天夜晚,他家的宅子突然失火,他跑到村里求人救火,村里稀稀拉拉地去他家救火。他急了,大声许诺说,凡是参加救火的人,给每人白银一两。他不这样说还好,话一出口,原来前往救火的都往回走,回家去了。

火借着霜冻天的大风迅速蔓延,很快就把宅子吞噬了。自此,“鬼推磨”的家开始衰败,到他晚年的时候,家里人走的走,散的散,只剩下他和儿子两人过着贫穷的生活。

一年的冬天,“鬼推磨”在严寒中死去。由于他们家里平时没有与村里来往,他死后也没有一人上门。他儿子没办法,只好用一张晒稻谷的晒席卷起来,挖了一个坑,草草掩埋。

他的儿子为了生活下去,除了给别人打短工外,村里人家有红白喜事,他就去帮忙,可以改善生活。慢慢的,他在村里也有了很好的人缘。他死了后,村里人置办了黑板棺材,还给他办了丧礼。

到如今,“鬼推磨”的坟堆早就没有了,后来让种了栗子树,留下一片古树林,而他儿子的坟仍然有一个土堆在那里,清明节扫墓时,有人从他坟边过时,还给坟堆砍一下毛,插插白。

以上说了这么多,就是为“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这句话做铺垫,以便于读者更准确的。现在回到正题。

过去农村,按照传统习俗,不管是红喜事,还是白事,人们原则上讲究的是人到礼到,也就是本人亲自到现场随礼,主要才收下,人不到,让别人代为随礼,是不会收的。除非说明随礼人不能到现场的特殊理由,比如,本有病、父母病重、妻子临产、自己家里也办红白喜事等。

过去农村民众,在乎的是人气,是人的相互往来,人情要高于礼品或礼金。如果让人捎礼过来,一般让人产生两种想法。一是对举办红白喜事的人家有意见,不愿意前来,让人捎礼来应付一下。二是看不起举办红白喜事的人家,但碍于情面不得不让人捎礼来。

这种说法,现在一些年轻人,从当前的视角来看,认为我是在唱高调,故意美化过去。

这里举一个例子,过去农村,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如果国家给他们照顾或救济之类的帮助,一般的人家都会断然拒绝,不但拒绝,还会很生气。因为当时农村民众认为,吃照顾或救济非常丢人,说明自己没有能力。现在的农村是什么情况,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过去农村确实是穷,但是,人穷志不穷,规矩意识非常强,该收的礼就收,不该收的礼不收,可以说是人穷志不穷。

红喜事的随礼,多数以物为主,少数很亲的亲戚才封礼金。主要礼物,粮食中的米、面、粉、酒等,家禽中的鸡、鸭、鹅及禽蛋、蔬菜等,还有匾、对联等。白事的随礼也是一样,主要是多了纸、香、鞭炮、豆腐等,送的蔬菜要比红喜事多。

近几十年来,随着农村民众外出务工、经商和谋生,越往后,外出的人也就越多,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多数人家举家外出。

开始那些年,由于通迅不发达,外出的人一般放一笔钱,给父母或村里信得过的人,家里有红白喜事就代为随礼。毕竟外出这么远,回来一趟确实不容易,路途花费的钱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这是特殊年代的特殊办法。

因此,当年不管是村里的红喜事,还是村里的白事,只要礼到就行了,没有什么可怪的,大家可以理解。

然而,随着外出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儿童了,在农村,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农村,村里遇到有白事,找不到做事的人。过去一两个村民小村就可以将白事办妥,现在一个村,甚至邻近几个村联合起来,才能把白事办妥。

过去农村有“五十不抬棺,六十不下田”的说法,现在的农村,一些村里的白事,抬棺的人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人,六十岁以上的人还是种田的主力军。

在这种情况下,红喜事的种类比较多,有些事可办可不办,如果硬要办,人不到礼到就可以了。

但是,白事可就不行,实行土葬的农村,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如果在外面的人都是通过各种渠道随礼,而人不到,白事就无法办下去。

再说,家家都有老人,有老人就会有白事,而白事相对红喜事来说,要少得多。如果村里的白事你家里只是礼到,而人不到,别人家也会这样做,村里的白事就没有人来操办了。

于是,很多村庄,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村庄,人们就达成了一个共识,红喜事随不随礼,怪不怪人,是自己的事。但是,白事是村里的大事,一定要人到,人到了自然礼也到了,如果人不到,他们的随礼不能收。

这就是现在一些农村所说的“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这句话并不是老话,但很有可能是现在农村老人所说的话。

总之,这句话反映了现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一种生活现实,也是现在农村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0 阅读:2

依依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