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探讨了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剩余价值量(M)是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M=m×N
其中,m代表单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N代表工人人数。进一步地,单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可以表示为:
m=v×m′
这里,v代表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因此,剩余价值量M的最终公式为:
M=v×m′×N
这个公式揭示了剩余价值量由三个因素决定: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率m'和工人人数N。
(二)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剩余价值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首先,可变资本v的增加会直接提高剩余价值量,因为资本家投入更多的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从而能够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其次,剩余价值率m'的提高也会增加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高剩余价值率意味着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总价值中所占的比例增加。最后,工人人数N的增加同样会提高剩余价值量,因为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被资本家剥削。
然而,这三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例如,当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时,可能会引发工人的反抗,导致工人人数的减少。同样地,当工人人数增加时,资本家可能会降低单个工人的剩余价值率以维持总剩余价值量的稳定。因此,在实际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剩余价值量的最大化。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界限(一)工人人数与工作日长度的制约
在探讨剩余价值生产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客观的界限。首先,工人人数和工作日长度是制约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因素。工人人数的增加可以提高剩余价值量,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制的。一方面,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资本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会增加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工人人数的增加也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降低生产效率。因此,资本家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人人数平衡点,以实现剩余价值量的最大化。
同样地,工作日长度的延长也可以提高剩余价值量,但这种延长同样受到制约。一方面,工人的体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过度延长工作日长度会导致工人疲劳和生产力下降。另一方面,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也会对工作日长度进行限制,以保护工人的权益。因此,资本家需要在合法和道德的框架内合理安排工作日长度,以实现剩余价值量的最大化。
(二)剩余价值率提高的界限
除了工人人数和工作日长度外,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也受到客观界限的制约。首先,剩余价值率不可能无限提高。如前所述,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当剩余价值率过高时,会引发工人的反抗和社会动荡。其次,剩余价值率的提高还受到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制约。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会减少,相对剩余劳动时间会增加。然而,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制的,因为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也会带来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等。因此,资本家需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剩余价值率水平。
三、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量的关系(一)正比关系的阐述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量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如前所述,剩余价值量M可以表示为:
M=v×m′×N
其中v代表预付可变资本量。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当预付可变资本量v增加时,剩余价值量M也会相应增加。这是因为预付可变资本量的增加意味着资本家投入更多的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从而能够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正比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之一:资本家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资本投入来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然而,这种追求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在于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家需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首先,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与工人的利益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则希望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这种对立导致了劳资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面临着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这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和剥削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控制和剥削工人。首先,资本家通过制定严格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工人的行为和生产过程。这些规章制度往往对工人非常苛刻和不公平,但它们却为资本家提供了剥削工人的合法依据。其次,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和权益。最后,资本家还通过压低工资水平、削减福利待遇等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利润。这些做法进一步加剧了劳资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然而,尽管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和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工人阶级通过组织工会、罢工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这些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制度形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将被更加先进和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总结通过对《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哲学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矛盾。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是衡量资本家剥削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们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包括工人人数、工作日长度、预付可变资本量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和剥削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也在不断推动着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发展。最终,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被更加先进和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