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日军进攻8000东北军,只死了2个兵和2条狗?东北军竟400人阵亡

北风得失 2025-04-14 13:58:29

当年,日本的老百姓怎么会觉得“满洲就是日本的”呢?这想法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先别说他们在东北搞出的那场大乱子,那场战斗真是惊心动魄,规模巨大。

聊聊那个被铭记为国耻之地的北大营,这座庞大的军营,往昔也曾风光无限!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北大营就跟那个“不抵抗”的命令,还有“一夜之间国土就没了”这些事扯上了关系……

这个东北最大的军事营地,是在光绪三十三年那会儿建立起来的,属于大清的新式军队——“陆军第二混合团营地”。

“混成协”的军费可真不少。光是建个军营,就花了32.5万两银子。为了扩大地盘,他们还特意买了不少民地。再说说拱卫大东北重要城市大沈阳的那个最大军营,建它花了70517两2钱银子。这个军营是个超大的正方形,边长有2000米左右,周围围了2米高的墙,墙顶宽得能让两个人并排走,这规模,真是壮观得很。

张学良的警卫部队:第七旅那时候就驻扎在这儿。到了1928年,东北要归顺南京政府的事儿已经板上钉钉了。他啊,特别有精神,在10月11日那天,在北大营搞了个大阅兵,“各国的领事也都来了,一块儿看着”。

1929年10月8号那天,北大营搞了个超大的阅兵活动。号称地球上最帅的小伙儿张学良,带着一帮文武大臣和外来的客人,一块儿上了阅兵台。台上还挂上了特别定制的标语。

关于那个“别反抗”的命令到底是谁给的,现在大家还是议论纷纷,包括老蒋给张学良发的那个“铳电”电报,到底能不能找到,也是个未知数。但话说回来,9月初南京那边确实下了个“别反抗”的悄悄话,这事儿有根据。1931年9月头上,日本关东厅的人搞到了点儿情报,说是给“辽宁那边的军队、警察还有各县的头头脑脑们”发的。关东厅一看,赶紧偷偷地告诉了日本的外交二把手。这一来,“别反抗”的命令到底咋回事儿,就算是有点儿眉目了。

日本外交部秘密文件的指令详情是这样的:

我们部门接到了陆海空军最高指挥部的秘密指示……日本那边,借着中村事件、满铁并行线问题,还有对朝鲜人的压迫这些由头,正紧锣密鼓地备战,加强军力,咱们东北三省肯定是他们第一个动手的地方……不管日本那边有啥动作……咱们都得沉得住气,绝对不能毛毛躁躁的,免得一不小心就惹起了战火。

老蒋在南京搞了个大动作,弄了个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管着全国的军队,他自己当上了总头头。在说那个“九一八”事变前一年,也就是1930年9月18日那会儿,张学良在中原大战里崭露头角,成了最牛的一股势力,带着兵进了关。最后,还是老蒋技高一筹,赢得了胜利。没过多久,张学良少帅就被提拔成了陆海空军的副司令,还领了官印呢。

从1931年1月开始,老蒋做了个决定,他说“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的所有公文,都得让副司令张学良也签个字”。就这样,一直到1931年11月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解散前,老蒋和张学良两人在全国军队里那都是说话算话的大人物。这样一来,东北军也就正式成为了国家军队的一部分。

张学良晚年时,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九一八事变那晚,是他自己下达了不许抵抗的命令。

918事变后不过短短10天光景,张学良头一回面对记者开腔了,他说自己是“按照上面的意思,不想把事情闹大……”。聊到这儿,翻看他晚年时的回忆和那些历史资料,俩说法是能够对得上的。

张学良那晚确实又发了一次命令,不过,他是在觉得“日军是在故意找茬”的情况下,按照南京那边早就定好的“先别反抗”的策略来下的命令。这也就是为啥开国上将吕正超,他在2009年去世时已经106岁了,还有好多东北军的老部下都坚信:少帅其实是抗日的,这是他被看作正面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吕将军当时就在现场,那时候他还是个挺有出息的团长呢。

事情一出,北平到沈阳的电话线立马就断了,过了三个多钟头,连电台信号也没了。一直到第二天,张学良还是对事变的具体情况、是咋回事儿、有多大范围,都一知半解。

在联系不上的情况下,沈阳的东北军只能照着以前的命令去做。就这样,在9月刚开始的时候,虽然秘密指示是“千万别冲动,别惹起战事”,但北大营那边,惨剧还是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序幕。

赵镇藩回忆道:第七旅的军官们以前就嘀咕过,“要是日军打过来,咱不抵抗哪行?那样一来,整个部队都得完蛋。”可旅长王以哲却表态说:“这是上面的死命令,必须得听。” 这些言论,或许早就在历史长河里没影了,但事情就是这么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最后,第七旅在日军发起进攻时,不得不撤退到北大营往东北方向大约5公里的地方集合,等待进一步的命令来决定接下来的行动。

1931年9月18日晚上十点半左右,日本军队的第二大队在柳条湖那边把铁路给弄坏了。紧接着,七百名日军一下子就冲进了北大营。

八千名中国士兵在接到“避免冲突”的指示后,明明在人数和武器上都占着大便宜,却还是选择了撤退,没有开战。

瞧瞧那七百名日军,简直就像一群乱撞的愣头青。头一波冲进北大营的家伙,带的子弹少得可怜,连占领一间营房都不够使,这可不是一般的疯狂。他们一头扎进偌大的军营,最后还真让他们得逞了,想必这事儿他们之前连想都不敢想。

由于那帮家伙子弹打光了!日军记载说:“冲进营地后,川岛中队带的子弹都用完了,从中队长开始,他们只能拼刺刀干架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士兵会回想起来说:“日本人冲进来了,他们不开枪,直接用刺刀捅!”的事儿。

由于之前采取了“不抵抗”的做法,让那些兵力、武器都远远落后的日军,只花了短短两三个小时,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差不多半个北大营。

那段时间里,东北军的弟兄们实在是憋不住了,有些就开始自个儿动手,零零散散地跟敌人干上了。

日军那边记载说:“头一个队往兵营里冲的时候,松本这个头目和津野这个兵头受了重伤……本田这个兵头还有另外九个兵受了点轻伤。”“野田中尉也是受了重伤”。说起来,野田耕夫这家伙,是那晚唯一一个挂彩的军官。

日军悄悄占据了北大营的一部分地方,他们的记录是这样写的:“当我们攻打北大营西南边……那会儿,敌人的炮火不断打过来。”没想到吧,北大营里头还有炮呢!而且不止一门炮。

就算手里头有点炮火,那也只是东一枪西一炮地回应,要是这时候能碰巧干掉一个日本兵,说不定就能挡一挡他们的进攻。可事实就是事实,没那么多假设。

过了三个多钟头,日本军队的兵力不够用了,他们没法一下子铺开攻击。北大营的东边那块地方,还是咱们中国军队守着。不过呢,联系已经断了,第七旅的大部分队伍,就照着早先定好的撤退计划,从北大营撤走了。

620团,团长王铁汉带着队伍,是最后走的。他们刚迈出营房大门,日军那边就急着想把整个军营都占下来,一路攻打到了620团边上。日军压根儿不知道620团正在撤,于是使足了劲儿猛攻过来。

620团在那天晚上发起了最为果敢的反击。

参加过那场战斗的军官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说:“各位连长领着各自的队伍,一股脑儿地向北边的土墙冲去。我们刚爬上那个土沟的边儿,耳边就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原来日本兵已经把我们给团团围住了!”

我们马上用猛烈的炮火进行反击,把敌人给镇住了,紧接着就跳过战壕逃了出来。

620团在失去联系后,第2营还没能安全撤离。所以他们决定分散兵力,有条不紊地进行反击,给主力部队的撤退打掩护。这场激烈的战斗,大家称之为“北大营的突围之战”。

岛本正一,日军第二大队的头头,回忆说:大门关得死死的,高高的围墙上,一排排的步枪、机枪疯狂开火。前面就那么一条十米宽的小路,别的地方根本过不去。

第四小队的战士们扛着长枪、轻机枪爬上了房顶,对着下面一顿猛打,还不断扔手雷。可倒霉的是,那些手雷都被柳树给挡住了……场面乱得一塌糊涂。

日军讲述:“九一八”那晚,战斗最狠的是在北大营东边,打得真不容易。第四中队那边,枪炮声隆隆,眼看就快撑不住了。有个叫新国六三的小兵,正忙着给战友送子弹呢,结果一颗子弹嗖的一下,从他右肩穿进去,直捣心脏,就这么牺牲了。

新国六三在被干掉前,想攻打敌方,于是“爬上围墙,架起机枪和大炮,对着敌人就是一顿猛扫。他还是个传令兵,顶着枪炮火网往前冲,执行命令。在给弹药的时候……子弹嗖嗖地从他耳朵边飞过,从脚边窜过,但他就跟没感觉似的,继续若无其事地干着手头的活儿”。

从新国六三的表现来看,他在战斗中负责跟敌人对射和联络任务,后来退到后方去搬运弹药,结果不幸中弹身亡。这显示出他是被乱飞的子弹意外打中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军队在反击时缺乏准确性,有些盲目开枪。

中国军队的炮火十分猛烈,日军因为人数不够多,根本不敢冲进这密集的火力中,想要突破简直是难上加难。

就在大家都没辙的时候,东北军落下的那门步兵大炮,竟成了扭转局势的关键。

日军记录说:第四中队的小队长尖户功,“接到了上级的指示,要用战场上敌人丢下的步兵炮去轰敌人的大门。他不顾子弹跟下雨一样密集,直接冲到了离敌人大概20米远的地方,架起大炮就开始操作,朝着敌人开炮。最终,他把那扇大门炸了个稀巴烂,给突击的队伍打开了一条路”。

之后,日军惊讶地发现,北大营里的中国军队,每个团竟然都配备了四门37毫米的“辽14式”步兵炮!

一个团配备了四门大炮,还有好多机关枪,但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向那七百名日军开火。

这个步兵炮是沈阳兵工厂照着日军11年式的样子做出来的。那时候,炮兵可是个稀缺的技术活儿。因为这款炮是模仿日军常用的步兵炮,所以日军士兵很懂怎么操作。他们利用这一点,竟然转头就用它来攻打咱们中国军队的营地,直接冲进了营房。

此时,中国军队正在另一边撤离,日军那边就算按兵不动,这片地方迟早也得落入他们手里。

日军搞错了情况,急急忙忙就发起攻击,结果损失更大了——第四中队里头,有3个分队长受了伤。最前头的分队长铃木重太,左肩膀被打了个洞,只能由上等兵牧山宗一临时顶上来带队。

另一个小队长佐藤恕雄脑袋右边挨了一枪,满脸是血,子弹还把他的枪托给砸烂了。要不是枪托挡了一下,佐藤恕雄这条命就没了。还有个小队长叫及川武治,他的小拇指被打伤了,连枪都抓不住,挺费劲的。

在中国部队撤离的路上,不停地向紧追不舍的日本军队进行反击。

牧山这名上等兵领着队伍从后门猛地冲出去,追赶那些逃窜的敌人……另一边,上等兵增子正男,他的头部不幸中弹,但双手还紧紧地抓着枪,就这样英勇地牺牲了。

日军动手后,没花多久就攻下了有8000驻军的北大营。让人惊讶的是,他们这边只死了两个人,增子正男和新国六三,还有大约二十几个人受了伤。就这么着,他们竟然就把大沈阳给占了下来!

中国防卫士兵牺牲了400多人——根据日军的记录来看:“在北大营发现的中国士兵遗体大约有320具,再加上周边各处零散的尸体,总数超过了400具。”

东北军那边统计了下,因为撤得太急,确定已经牺牲的有149人,还有483名士兵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是死是活都没个准信儿。

北大营被日军攻陷后,他们直接点火把营房给烧了。

东北边防军的头头,那个参谋长荣臻记录说:“营地里面火光冲天”,“整整烧了一天都没停”。

北大营里头,有些老建筑被留了下来,日军接着用,还专门盖了座纪念馆。因为这地方对日军来说意义非凡,是“满洲事变”开始的地方,所以纪念馆的档次建得挺高。

日军攻打时,放出了军犬助战。其中两只军犬冲进了东北军的营地,然后就没了踪影。为了缅怀这两只军犬,他们还特地举办了个军犬的“悼念仪式”。

日军给新国六三和增子正男树了坟碑,另外还弄了块“满洲事变起始地阵亡勇士英灵祭奠”碑,再加上一座雄伟的战绩纪念碑。

对于那场只牺牲了2名士兵和2条军犬的战斗,日军却举办了异常隆重的纪念活动,这足以证明他们极其看重北大营之战的重要性——甚至多次安排日本国内的民众和学生前来缅怀。

中国人永远记得那一天。1942年的时候,辽南地区的地下党员田贲,领着大家伙儿到了这儿,他朝着北大营的方向一指,说道:“这儿可是咱们国家以前威风凛凛的军营啊,国耻咱得时刻铭记在心。”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还有荷兰等国家的战俘,都押送到了沈阳的北大营。那地儿被叫做“奉天俘虏收容所”,算是盟军战俘营里头最早的一块地方了。

因为被火烧过,北大营没有足够的房子来安置战俘,所以日军就搭了不少简易的“窝棚”给战俘住。

抗战结束后,北大营战役的亲身经历者们终于有机会重回那片曾经的战场。620团团长王铁汉当年的司机李明德讲起了往事:1948年4月的时候,王铁汉陪着抗日英雄马占山他们一行人,去北大营看了看。聊着聊着,王铁汉突然控制不住情绪,大哭起来:“想当年打北大营,咱们有近八千人,而日军才不到七百。结果,咱们却选择了撤退!”

0 阅读:0

北风得失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