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伴着孤雁一同飞翔,秋天的江水与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呈现出迷人的蓝色”,这是唐朝大文豪王勃在他的杰作《滕王阁序》里写下的流传千古的美景描绘,真的可以说是写景的巅峰之作。咱们都知道,毛主席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喜爱,而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也是他的心头好之一。
说起《滕王阁序》,有这么个事儿挺有意思。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忽然抛出个问题,他问大家知不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到底多少岁。那时候,会场里坐着不少大人物呢,像中宣部、文化部的领导陈伯达、胡乔木他们都在,还有陆定一,这人以前是中宣部部长,后来还做了国务院副总理,那可都是学问渊博的人。可你猜怎么着?这么多人里头,居然没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毛主席这个问题。
后来,陆定一回到家中,就跟老婆严慰冰聊起了这事儿。谁承想,严慰冰压根儿没犹豫,张口就说:“十四岁那年。”陆定一一听,满脸都是问号。接着,他就照着老婆说的,翻出了《唐摭言》的第十五卷,一看,嘿,里面还真有记载。
之后,陆定一跟毛主席说了自己的答案,毛主席听后直夸道:“要是搁在古代,你夫人肯定能当上女状元呢。”
说起来陆定一,大家都知道吧,他不只是咱们国家以前的副国级大领导,还是个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呢,他写的很多文章都被选进了小学和中学的语文书里。而且啊,他妻子严慰冰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早些年,她凭借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进了国立中央大学,后来因为抗日战争打响了,她就去了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里继续深造。
1941年那会儿,多亏了陈云的牵线搭桥,严慰冰和陆定一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块儿。
可你知道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那么一位特别有才华的女子,她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儿。
从1960年起,林彪和他的家人就开始频繁收到一些没有署名的信件,这些信里全是骂他们和侮辱他们的话。这样的信一共有40多封,而且每封信的字迹都一样,显然是一个人写的。写信的人用了好几个假名,像“基度山”、“王光”还有“黄玫”,真是花样百出。特别让人生气的是,其中有一封信是用一到十这些数字编的一首歪诗,那内容恶毒得让人没法说,大家都叫它“头号恶毒匿名信”。
说起来,林彪那时候是中共中央的大副主席呢,出了这种事儿,脸上肯定挂不住。所以,公安部门的人立刻动手,打算查个水落石出。
说到破案,有这么个讲法。一开始,警察们接到案子,就像咱们平时遇到问题一样,得先搞清楚状况。他们得跑到现场,左看看右瞧瞧,找找有没有什么线索留下。这些线索啊,可能是一块布片,也可能是一个脚印,或者是其他什么不起眼的小东西。但你别小看这些,它们往往就是破案的关键。然后,警察们就开始琢磨这些线索,像是在脑子里拼图一样,想把所有的碎片都拼到一起,看看能不能还原出案发时的情景。这个过程可不容易,得需要耐心和细心,还得有点儿直觉和运气。接下来,他们就得根据这些线索去调查了。可能是去找目击者问问当时的情况,也可能是去查查嫌疑人的背景,看看有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这一步就像是大海捞针,得慢慢筛,慢慢找,直到找到那个最有可能的“针”。当然了,破案的过程中还得靠团队合作。不同的警察可能擅长不同的方面,有的擅长分析线索,有的擅长追踪嫌疑人,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更快地把案子破了。最后,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人,警察们就会采取行动,把嫌疑人抓起来。这个时候,他们心里的石头才算是落了地。但破案可不是到此为止,还得继续审理,确保整个过程的公正和准确。所以说,破案这个过程啊,就像是一场复杂的游戏,需要智慧、耐心和团队合作,才能最终找到真相。
有一天,林彪的老婆叶群和严慰冰一块儿去了王府井百货大楼逛街,没想到两个人因为点小事儿起了争执,最后还吵了起来。吵完架之后,严慰冰心里不舒服,就跑到了军委总政治部去告状,说叶群太不讲理了。可由于严慰冰说话带口音,工作人员压根儿没听明白她在说啥,就让她把事情写下来。于是,严慰冰就把事儿写在了纸上。工作人员拿着纸条去找了林彪。林彪和叶群一看这字迹,觉得特别眼熟,心里头就琢磨开了,这字儿跟之前收到的匿名信挺像啊。琢磨来琢磨去,他们最后认定,那匿名信肯定就是严慰冰写的。
这话仔细想想根本站不住脚。要是真写了匿名信,谁会傻到轻易把自己的笔迹给暴露出来呢?
其实啊,这事儿得从公安人员发现的一封信说起。他们仔细瞧了瞧信上的邮戳,琢磨着信是从哪儿寄的,啥时候寄的。就这么一步步地,他们把怀疑的范围给缩小了,最后锁定在了严慰冰身上。侦破这案子的,是公安部的六局,他们可真是有两把刷子。
周总理特地组织了个会议,会上公安部长谢富治详细讲述了案子的侦破来龙去脉和最终情况。周总理转头问陆定一知不知道这事儿,陆定一想了想,回答说:“严慰冰会写那封匿名信,其实是因为她精神上有问题,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听说那时候,周总理气得不行,一怒之下把桌上的茶杯都给摔了。严慰冰呢,也为她那一时的冲动付出了代价,被关进了秦城监狱。这事儿还连累了她的丈夫。一直到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严慰冰才算重获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