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如鼎沸的新疆:外部势力纷纷插手 】
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陕甘那边回族闹事的风波传到了新疆,结果新疆的回族、维吾尔族这些人也都跟着起兵了。没几个月,这些暴动就像狂风一样,吹遍了新疆大部分地方。各地的头头脑脑们,也趁机占地为王,拿宗教当幌子,对老百姓进行残酷的统治。
在南疆的排素巴特地方,就是现在喀什伽师那儿,有个回民叫金相印,还有柯尔克孜族的头人思的克伯克,他们俩居然勾结起了中亚那边浩罕国,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个落魄军阀阿古柏,带着他那几十号残兵败将来攻打喀什噶尔城。阿古柏一看机会来了,赶紧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队伍,接二连三地打下了库车、阿克苏等南疆的八个重要地方,紧接着就搞了个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还自称“毕条勒特汗”,用咱们汉人的话来说,就是“洪福齐天的大王”。
1871年,同治十年的那会儿,阿古柏再次带着军队攻下了新疆北边的乌鲁木齐、吐鲁番这些地儿。这时候,在英国那边,因为在新疆有买卖可做,也瞅准机会插了一脚进来。他们不光给阿古柏送了好多新式武器,还跟阿古柏偷偷签了个协议,说是要在新疆搞啥“治外法权”,就是想多插手这片又大又有资源的新疆西域之地。还有俄国那边,一直就盯着新疆这块地方,听到消息后也立马赶了过来,干脆直接出兵把伊犁给占了。这样一来,新疆的事儿就不再只是中国自己家里的事儿了,变成了中国得跟英国、俄国,还有他们那个“代理人”阿古柏对着干,得把他们这些外来势力给打回去的战争。
【要海防还是要塞防?左宗棠战胜李鸿章】
清军搞定肃州的马文禄叛乱后,朝廷就让金顺和张曜带着兵马往哈密那边赶。到了1874年,也就是同治十三年,朝廷又打算派伊犁的参赞大臣景廉去当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收复新疆的事情。可这计划还没怎么开始实施呢,同治帝就没了。之后,又因为海防和塞防该怎么搞争来争去,这事儿就给搁浅了。李鸿章他的看法是:
“新疆要是没了,对身体的大局其实没啥大影响,但要是海岸线不加强防守,那可就真是心脏地带的大麻烦,越来越棘手了。”——《李文忠公奏稿·商量海防的折子》。
他觉得大清现在最大的危险都在海上,所以得把有限的国防钱都用在海上防御上。新疆那边地方大但人少,大部分都是荒凉又冷的大沙漠,派兵过去收复和守住都很难。因此,他强烈建议把原本打算给新疆的军费,拿来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御。但左宗棠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海上和新疆都重要,而且眼下最重要的是得赶紧收复新疆,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打破自我限制,那就是我们退一步敌人进一步......要是新疆守不住,那陕甘这些地方也都会很危险《左文襄公全集·奏折》里头说的。
有了权臣文祥等人的撑腰,清朝真正管事儿的慈禧太后,听了左宗棠的主意。到了光绪元年,也就是1875年三月份,她下令让左宗棠顶替景廉,当上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指挥西征的军事事务。
【烈士暮年 】
那时候,左宗棠已经过了63岁生日,算得上是高寿之人了。左宗棠在给儿子左孝威的家书里写道:
我现在年纪已经很大了,早就想回家养老。只是因为西边那边的事情实在太重要,突然离开的话,心里觉得过意不去,道义上也说不过去......《左公的家信》里是这样写的。
他铁了心,哪怕自己年老体弱、疾病缠身,也毫不退缩,毅然决定带领军队向西进发。他不怕路上的重重困难和危险,誓要与沙俄、英帝国,还有他们的帮手阿古柏斗到底,绝不妥协。
那时候在西边打仗,可比在国内其他地方难多了,难上好几千倍。说到后勤,甘肃这块地儿,本来就是土地贫瘠,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经济也不发达。再加上回族人闹事,战乱连连,田地都荒了,人们四处逃难,生产也被搞得一塌糊涂,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里还能给远征的大军提供人力物力呢?这样一来,军队要用的那些粮食、草料啊,还有其他打仗用的东西,都得从别的省买,然后再运上好几千里地,才能到哈密那些地方。光想想这运费,都得让人吓一跳。
【 经世致用的左宗棠居然解决了西征大军的粮饷难题】
那时候,清朝政府真的是内忧外患一大堆,钱袋子早就空了,想拿出点钱来简直比登天还难。各省应该帮忙出的军饷,也是拖拖拉拉,迟迟不到位。再加上像李鸿章这些新冒出来的政治大佬,还有满蒙那些大官们在背后捣乱,每年要筹集那几百万的军费,简直就是个大麻烦。左宗棠呢,他也没闲着,一边使劲催着各省快点把军饷送过来,一边又叫胡雪岩去跟那些洋行借了500万两银子。清朝政府也是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挤出了200万两直接给了左宗棠。再加上广东、湖南、江苏这些地方陆陆续续送来的300多万两,这样一来,总算是凑够了上千万的巨款。
一边推广开源,另一边他在节省开支上也下了大力气。除了依赖原有的河西走廊这条运输路径,左宗棠还新辟了一条北线运输路,也就是从归化、包头这些地方购买军粮,然后穿越广阔的草原,一路辗转送到新疆巴里坤等地,而且他还让粮商来承包运输。这么做,粮食转运的速度快了不少,还省下了大笔运费。另外,他还在哈密等地搞起了屯田,既有军队屯田也有百姓屯田,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也缓解了前线军粮的部分供应压力。
到了1876年,也就是光绪二年的那会儿,送到前线还有存起来的粮食总共有4000万斤那么多。就在这个时候,左宗棠开始整顿军队,让士兵们加强训练,为正式往西边出征做准备。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