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3月份,毛泽东搬进了颐和园居住。到了50年代头几年,他心里琢磨着得把昆明湖给清挖一下。可遗憾的是,因为碰到了好多难处,这个心愿在他活着的时候没能达成,成了他一辈子都放不下的遗憾事。
毛泽东去世后仅仅15载,有20万军民亲自动手,把毛主席生前的心愿变成了现实,这事儿真叫人心潮澎湃。
【毛泽东对昆明湖的遗憾】
别说昆明池水不够深,看鱼那儿可比富春江还妙。这是毛主席和柳亚子写诗对唱时留下的名句。从1949年毛主席进了北京,一直到他1976年去世,这二十七年里头,他诗词里提到北京名胜的地方真不多,但颐和园的昆明湖,却大大方方地走进了他的诗里。这么看来,昆明湖在咱这位领袖心里的位置,那可不轻啊。
昆明湖过去是北京的头号人工大水库,它不光让颐和园变得更加漂亮,还对北京城里的用水和防洪有大帮助。这么一条重要的水系,千百年来,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建立和成长,真的有着说不尽的贡献。所以说,把昆明湖保护好,从某个角度看,就是在守护北京的历史。
20世纪40年代快结束时,中国共产党这边是毛泽东在领头,而国民党那边则是蒋介石说了算。两边为了中国以后的路怎么走,斗了几十年,这回终于到了要见真章的时候。一个在南京的大都市里发号施令,另一个呢,在河北的一个小山村里头策划大事。两边的主力部队都上了这场大战场,主要的战斗都发生在长江的北边。要说这大战里最重要的三场仗,那就是辽沈、淮海、平津。战场上啥情况都可能发生,可谁也想不到,就在这种时候,毛泽东心里还惦记着颐和园呢。
人民解放军在东北那边打赢辽沈战役后,立马分两拨人马往关内冲,跟飞毛腿一样,很快就包围了北京和天津。其中一路兵马,在南口那个北京西北边的重要地方歇了歇脚,然后接到上头命令,马不停蹄地就往颐和园那边赶。他们有个特别重要的活儿,就是在攻打北京前,得想办法把颐和园这个咱们东方的宝贝疙瘩给牢牢看住了,免得它受到一点点伤害。
那时候,颐和园里头被国民党军队占得满满当当的。他们不光待着,还朝着南口那边,在园子里的高地上挖战壕,架机枪,一副要跟人民解放军拼个你死我活的模样。
接到前往颐和园方向进发的任务后,解放军的一个部队迅速行动,他们在战场上向来都是以勇猛著称。他们没有让上面的领导失望,通过不断的零星火力攻击,给敌军制造了巨大的压力。颐和园里的国民党军队一看形势不妙,没敢轻举妄动,直接就撤回了北京城里。就这样,颐和园在几乎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就提前在北京解放之前被顺利解放了。
之后,这个地方就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挥的大本营,同时也变成了向城中的傅作义将军展开和平劝说的绝佳地点。
1949年年初那会儿,傅作义点头答应了和平交出北京的事儿,这座历史悠久的京城才终于迎来了和平解放的好消息。人民解放军的头儿叶剑英,赶紧用电台把这事儿告诉了党中央。这时候,毛泽东正在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村里头呢,他因为特别懂咱们国家的老传统、老文化,心里头又特别喜欢那些好的部分,所以一听北京和平解放了,立马就从西柏坡出发,准备往北京赶。
这位历经数十年,带着无数战士历经磨难、英勇战斗的英雄,终于在1949年3月25日,像胜利者那样大步走进了北京城,那是一座马可波罗曾称赞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他进京后的头一个落脚点,是颐和园里的益寿堂。作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毛泽东,从偏远的山村走入了全新的天地。
毛泽东到了益寿堂安顿下来后,西屋就成了他的工作和休息的地方,他把正屋安排成了开会用的屋子,其他的工作人员则住在东屋。在益寿堂的日子里,他特意叮嘱相关人员,颐和园是老百姓留下来的宝贝,得好好守着。并且,他还在那儿摆了宴席,请了在北京的民主人士吃饭,感谢他们为北京和平解放出的力,还希望他们能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颐和园里的山山水色,让毛泽东记忆深刻。这儿,可以说成了他到北京后继续指挥中国革命的又一个开始的地方。在颐和园短暂居住后,毛泽东搬去了香山的“双清”别墅,接着才挪到了城中的中南海。
中南海,它坐落在重重围墙里头,原本是明清时期北京皇城的一部分,包括了南海、中海和北海这些地方。那里头,红墙映衬着清水,朱红的宫殿旁绿柳依依,整个景致特别清爽,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
不过,中南海说到底是个人工挖出来的地方,因为好多年没人管,里面淤泥越积越多,水也变得不清不楚。后来,这里变成了中共中央办公的地方,大概在五十年代初那会儿,相关部门打算从上海弄些挖泥船之类的设备来北京,打算好好整治一下中南海,好让它重新变回以前那漂亮模样。
毛泽东听到那个消息,心里头立马就想起了颐和园,特别是昆明湖那越积越多的泥。他赶紧跟相关部门说:“先别管中南海了,咱们得赶紧把昆明湖里的淤泥给清一清!”
毛泽东对颐和园有着很深的印象,这从一件事就能看出来:他没有先提治理中南海,而是说首先要整治昆明湖。
1949年5月1号那天,毛泽东正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里。或许是因为百万雄师顺利过了长江天堑,还一举解放了国民党的大本营南京,他心里特别高兴,就突然想去颐和园逛逛。那时候,柳亚子也正好住在颐和园的益寿堂。等毛泽东踏进颐和园,他进入北京后的第一个住处时,柳亚子已经早早地等在门口了。两人在屋里简单寒暄了几句,毛泽东就说想到外面走走。于是,他们沿着长廊慢慢地散步,一路上看着风景,聊着历史,说着现在,东拉西扯,啥都聊。
柳亚子讲过这么一句话:“慈禧太后把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钱,拿去建了个大园子,就自己一个人在那享福,这事儿做得太过分了。”
毛泽东瞧着园子里头,熙熙攘攘的市民和学生玩得正欢,他马上开口说道:“慈禧那会儿建颐和园,说白了就是瞎折腾,不过洋鬼子可没法把它抢走,现在倒好,成了咱老百姓的乐呵地儿了。”
柳亚子听完毛泽东的这个看法,心里头特别赞同。
当他们走到石舫那块地儿,打算坐船逛逛湖,结果被湖上划船的人们给瞅见了。没一会儿,这事儿就在湖上传开了,一艘艘船就像鱼儿一样,从四面八方嗖嗖地往石舫这边凑过来。这可把当时管警卫的汪东兴处长急坏了。他赶紧让警卫员去弄条大船来,好请毛泽东和柳亚子上去,然后立马朝着十七孔桥那边划走。
船只停靠在东堤附近后,毛主席在大家热烈的欢呼中,从十七孔桥边的一个出口迈步走出了颐和园。
毛泽东,这位历史上的大人物和文学大家,一辈子都在奋斗,他特别喜欢用诗词来抒发心里的感受和追求。比如说,为了实现三峡水利工程这个梦想,他不知疲倦地听了很多专家的看法。这些专家有的说的差不多,有的却完全相反。这让毛泽东在决定这个关乎国家民生的大工程时,犹豫了好久。
当普通人读到这首词,第一感觉往往是它气势恢宏,仿佛要跟高山大江一较高下。但其实,那些参与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人,一瞅见毛泽东的这首词,心里立马就透亮了。在毛主席这位全国人民带头人的心里,是多么期盼三峡水利工程能真真切切地建成啊!咱们结合毛泽东这首词和三峡工程的背景,再回头瞅瞅他和柳亚子的诗文往来,那句“别说昆明池水浅”的真正意思,不也就一目了然了吗?
在诗人毛泽东心里,光用诗歌表达还不够尽兴,所以,在创作完那首词没过多久,他身为党中央主席,就直接向大伙儿明确提出,希望能够清理挖掘昆明湖。
毛泽东心里头特别惦记昆明湖,他通过写诗和亲自讲述,传递出对颐和园的深切关怀。但要实现这位国家领导人的想法,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你想啊,昆明湖的面积比中南海大了好多倍,湖底的泥巴也是中南海的好几倍厚,想把昆明湖的淤泥清干净,难度可大了去了。
挖出的淤泥数量庞大,得占上好几千亩地呢,这可让人头疼,去哪儿找这么大片地方存放啊?
怎么搞定那些需要的大钱呢?
每天颐和园都会迎来好几万游客,可园子里那大堆的淤泥咋运出去呢?
这个工程规模庞大,遇到的难题数不胜数。对于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的新中国来说,确实没有多余的力气去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别说当时没有那个条件去实施,就连一直等到1976年毛主席离世,他心中的这个美好愿望也没能变成现实。
不过,毛泽东的想法并非他个人的偏爱,它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心声。毕竟,颐和园这颗闪耀在东方文化天空中的瑰宝,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向心力。
在毛泽东离世三年之后,有人再次提出了给昆明湖清理淤泥的想法。
查了查资料,我发现从清朝晚期那会儿起,就老有人琢磨着要把昆明湖好好整治一番。不过呢,想法是有了,但每次都是因为太难实现,最后就都给放下了,谁也没能真把这事儿办成。
昆明湖,这个曾经大大推动了北京城变迁的水库,作为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那片水域,难道真的就没法再清挖加深,只能一直这么“水浅如池”,让毛泽东在世时的期盼,永远成为历史中的一个没达成的愿望吗?
【20万军民共同实现毛主席遗愿】
时间推进到80年代,昆明湖这地儿,已经历了240年的风风雨雨,结果却是泥巴越积越多,湖岸也开始垮塌,水也变得浑浊不清。就连那些装饰华丽的游船,都开不动了。想当年,昆明湖波光粼粼,多美啊,可现在这景致,大受影响,颐和园的景色也因此大打折扣。
1990年11月份,北京这边刚忙完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大堆活儿,紧接着昆明湖清淤的任务就来了。
大家仔细琢磨了清理淤泥的工作量、废土堆放地、工程速度以及人员物资的调配后,都觉得拯救昆明湖的大好时机到了,当下就拍板决定。他们定下目标:“热爱祖国,保护文物,心系北京,守护颐和园,动手清除昆明湖沉积了240年的淤泥。”同时,他们明确了工作原则:“要快、要好、要稳、要省、还要育人。”打算一次性把昆明湖的淤泥彻底清理掉,恢复它原本的风貌,圆了毛主席生前的愿望。
12月1号那天,老天爷可真够调皮的,跟往常大不一样。从西伯利亚那边窜过来一股冷得要命的寒流,就那么一晚上,昆明湖的水面上就结了一层足足有十厘米厚的冰。虽说之前已经放掉了不少水,但那冰层厚得跟床大棉被似的,严严实实地铺在了好几千亩的湖面上。那些湖底下躺了几百年的烂泥,好像知道自己快没日子过了,全都吓得躲在冰层下面,连头都不敢露一下。
得明白,如果12月底前不把淤泥搞定,到了2月中旬,那些淤泥就会从冻得硬邦邦的变成稀烂的泥,那时候清淤工作就彻底泡汤了。可咱们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资料,愣是没找到用啥机器能破冰清淤的先例,眼瞅着这活儿又要黄了。
人啊,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拿起镐头、铁锹、篮子这些老式的家伙什儿,才能跟冰层较上劲!
但是,要搞定那120万平米的一大片冰层,到底得召集多少人手呢?咱们来算笔账,一个人一天能搞定3到4平米,得把这些冰块砸碎,搬到岸边,再装车运出颐和园,估摸着得找来好几十万人来干这活儿。要是每天能拉来3万人一块儿干,那也得忙活个十多天,才能把这冰层清干净,让底下的淤泥都露出来。
指挥部发布消息,呼吁大家赶紧来帮忙清理昆明湖的淤泥。这下子,北京的学生、政府机关的人、公司企业的员工、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还有自己做生意的朋友们,一个个都充满了责任心,纷纷响应这个号召。大家伙儿一拨接一拨地赶到昆明湖的施工地点,一块儿动手砸冰、挖泥。
1990年年底的那天早晨,天气冷得要命,温度直接掉到了零下10度,昆明湖工地上更是狂风大作,七级大风刮得天是昏天黑地,地也看不清了。可就算这样,工地上还是跟打仗似的,啥人都有,年轻人、老年人,男的、女的,学生、战士,一个个都跟没事人一样,面对这疯狂的大风,愣是没一个人退缩。他们就像一台超级大机器,不停地砸冰、搬冰、运冰。这些人好像浑身是火,非得把那些赖着不走的冰块给融化了不可。就在这时,北风突然又猛地一吹,一辆足有四米见方、一百多公斤重的冰车,直接被这股大风从底下给吹了起来,然后又借着风势,狠狠地砸到了冰面上,只听“砰”的一声巨响。
大事不妙,有个人被冰做的车给压在下面了!
一听到有人喊,好多人立马就往那边跑。等他们靠近了一瞅,全都吓愣了。有个人直挺挺地躺在冰面上,脑袋整个儿就像从大红染缸里捞出来似的,嘴巴、鼻子、眼睛啥的都看不清,连男女都分辨不出来。
大伙赶紧把这受伤的人送到医院,她一连昏迷了七天七夜。经过好多人的帮忙和努力,虽然命是救回来了,但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后来参与救援的人才晓得,原来这位伤者就是颐和园园长魏广智的妻子,名叫梁懿庄。
事后,有人跟这位快五十岁的大姐聊了聊,问她对在昆明湖工地上受伤致残这事怎么看。她心里先是想到了自家老公,为了把颐和园管好,吃了多少苦头。然后,她又想到了大家伙儿的汗水和努力,这一切都是为了昆明湖能清澈上百年。再想到这座闻名世界的园林,因为昆明湖变美了,又能焕发光彩,她直接给出了答案:“这值!”
参加过昆明湖清淤志愿服务的人心里都明白,“划算”这俩字,说得真是太到位、太有斤两了。大伙儿压根儿不用琢磨为啥“划算”,因为这俩字,就已经把来自五湖四海却怀揣同一目标的人们,那份对颐和园的喜爱、痴迷、尊敬、付出,还有所有能说得清道得明的,以及那些藏在心底、难以言表的情感,都给一股脑儿地涵盖进去了。
1990年年底到1991年年初那会儿,亏了有20万人不辞辛劳地卖力干活,昆明湖上那十几万方的厚冰,竟然提前给搞定了。这样一来,原本被冰盖着的黑漆漆的泥地,全都露了出来。
2月5号晚上10点,昆明湖清淤那边传来好消息。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的日夜奋战,昆明湖里那沉睡了240年的淤泥,终于被清理走了。他们把从乾隆时候就积下来的65万立方米淤泥,全都、彻彻底底、一点不留地给弄出了颐和园。清完淤的昆明湖底,平平整整的,就像新铺了一块大黄毯子,特别期待清水能快点流进来。
3月份,那是冬天过去春天来临的时候。1928年的3月,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碰头了;1946年的3月,他们决定要离开革命的大本营延安;再到1949年的3月,他们从农村走进了北京城;还有某个3月,完成了昆明湖的清淤工作。在毛泽东的一辈子里,3月份发生了太多太多值得记住的大事。
1991年3月10号那天,终于到了放水的时候。85岁的老文物专家单士元轻轻一按电钮,闸门就缓缓打开了,水花立马四溅开来。好几百万立方的碧绿清水,就像好久没见面的老朋友一样,急匆匆地涌了出来,伸展开它那宽大的身子,去拥抱那个被无数人的汗水和心血重新装扮过的昆明湖。
放水庆典,真的是个超燃的时刻,好多人都在高声欢呼,好多人都在兴奋地蹦跶。大伙儿都为有20万人参与的那场清淤大行动成功收尾而感到高兴,昆明湖总算是被救回来了,颐和园也因此变得更加迷人。咱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生前的那个心愿,总算是达成了!人群的欢呼跟流水的潺潺声混在一起,就像是一首胜利的曲子,在颐和园上空飘荡,也在北京这座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国际文化之都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