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军营那会儿,“林少爷”的贴身助手也跟着来了。
1949年那会儿,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忙着解放上海,十五岁的李伟信,拎着他的画板,决定去空军第四军闯荡一番。在空四军的政治部门,他因为能画出活灵活现的毛主席画像,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画画的手艺,让他在军队里那些高手如云的地方,也成功吸引了上级领导的眼光。
差不多在参军满一年后,也就是1950年春天那会儿,李伟信被部队头头找去正式聊了一次。这次主要是想跟他商量个事儿:上面有意让他去给一个叫“林首长”的儿子当生活秘书。这里的“林首长”,说的就是那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里的大官林彪。而这个“儿子”,正是林彪的娃林立果。
对于这样的安排,李伟信点头答应了。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伟信就忙起了他作为林立果生活秘书的活儿。当林立果在上海新华路那边的小学上学时,李伟信负责起了林立果很多日常和学习上的事情。
那时候,林立果对各式各样的毛主席纪念章特别着迷,老跟李伟信说要收集这些。为了满足他的这个特别要求,李伟信用自己每个月那点不多的津贴,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跑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去了好多工艺品店和相关地方,搜集和买了好多毛主席纪念章,据说数量有好几百枚呢。
他把那些像章都小心翼翼地摆弄好、擦干净,接着就拿给林立果看。这么一来二去的收集与赠送,慢慢地让李伟信和林立果之间变得亲近了,他们之间不光只是工作关系,更像是哥哥和弟弟一样,有了特殊的感情。特别是1967年林立果正式进了空军后,因为早些年的这些交往和长久以来积累的信任,李伟信还能留在林立果身边做事,而且担子也越来越重了。
局势骤变,在历史的洪流里做出选择
当林立果在空军里的地位一步步提升时,李伟信的任务和角色也跟着有了大变样。后来,李伟信就当上了7341部队政治部秘书处的二把手。他干的活儿,主要就是帮忙处理军事和政治上的那些事儿,还得在林立果的直接指挥下,参与一些决定的落实。
1971年,历史的路子突然拐了个大弯。那时候,林立果悄悄弄了个《“571工程”的计划》,并且打算动手干。在这个特别要紧又风险很大的关头,李伟信,他是林立果身边很要紧的一个人,直接接到了林立果的命令,让他赶紧处理掉一些很重要的秘密文件。
这个“按照命令行动”的行为,不管他心里乐不乐意,都让他在事实上变成了那场未遂政变计划的一份子和知情人士。1971年9月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最后引发了轰动国内外的“九一三事件”。
“九一三事件”一出,林彪集团垮台,李伟信身为这伙人的关键人物,政治路子一下就走到了头,紧接着就是好多年的牢狱生活。他被扣上林彪反革命团伙的帽子,给抓起来审查。之后,法院判了他刑,他就在上海那个有名的提篮桥监狱里,度过了整整十五年的铁窗岁月。
在完全封闭、啥都没有的监狱里头,李伟信可没垮掉或者认命。他把自个儿那间牢房当成了学习研究的天地,一门心思扎进了一个全新的行当——建筑领域。在里头,他管得住自己,学习起来那叫一个拼命,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学上十个小时,翻看着能找到的所有关于建筑的书籍资料。
他的学习范围相当广且有条理,从像建筑结构力学这样的基础工程学问,到建筑美学、室内室外装修设计等理论都有所涉猎。在那个信息不太流通、资料特别少的时代,特别是在监狱这种特殊的地方,能够全面接触并学习这些专业知识真的特别难。李伟信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来吸取知识。
没有专业的绘图纸和工具,李伟信就拿起旧报纸来凑合,在这些废旧纸上不断练习画建筑图,一点点提升自己的绘图本事。十五年啊,每天都不落下,一直这么坚持自学。靠着这股子拼命三郎的劲儿,李伟信在牢里愣是自己学完了一套完整的建筑设计知识。
凤凰涅槃,从小阁楼迈向广阔天地曾经,我在那不起眼的阁楼里默默努力,历经风雨,只为寻找新的生机。如今,这一切的坚持与付出都有了回报,我终于有机会走出那个局限的空间,去拥抱更加宽广的世界。不再受限于狭小的阁楼,我开始向外界展示自己真正的实力。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每一个机会都紧紧抓住,不让自己再次陷入困境。从默默无闻到逐渐崭露头角,我经历了蜕变,也收获了成长。现在,我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展望未来,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憧憬。我深知,前方的路还很长,挑战也很多,但我不会退缩,只会更加勇敢地去面对。因为,我已经从那个小小的阁楼中走出来,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可能。
1986年,李伟信终于走出了那扇铁门,但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他试着去找国内的建筑设计单位工作,可那些单位一听到他的过去,就都像躲猫猫一样避开他。谁都不想,也不敢要这个带着点历史“标签”的新员工。
找不到工作的他,最后决定自己单干创业。他在上海静安区的梅园路330号,租了个挺简单的阁楼当办公室,这就算是他的建筑设计事业开头了。那个阁楼,就是他重新开始的小窝。刚开始创业那会儿,过得挺不容易的。
李伟信为了攒点实际经验,摸摸市场的脉,还有碰碰运气找项目,白天老是在上海的各个建筑工地上转悠。他自个儿动手去现场看,去量,把在里头学的那些理论知识用到真实的建筑活儿上,让自己对干建筑这行当的理解越来越透。
同时,他察觉到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学会外语对于开阔眼界和把握将来可能的国际合作契机很关键。所以,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就会跑到同济大学一个大家自发组织的“英语交流区”,跟那里的老师和学生一块练习说英语。
努力总会有回报,他的英语能力一下子提升了很多,从刚开始只能勉强挤出几句话,到后来能顺畅地和外国同行讨论建筑设计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停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慢慢在上海的建筑界里开始有了名气,一些行业专家也开始留意到这个靠自学成才的设计师。
他学了英语,也了解了不少西方建筑的知识,再加上自己对咱们中国老传统,像江南园林那样的东西挺有感触,就开始琢磨东西方建筑美学到底有啥不一样,能不能合到一块儿。他琢磨着在自己的设计里,把东方,特别是江南园林那种感觉、空间布局,跟现代建筑的技术、实用需求搭个配,想找一个既有文化味儿又独特的现代建筑表达方法。
事情有了转机,源于一个意外。他用心画的那批建筑设计草图,意外地被国际知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看到了。贝聿铭特别欣赏这些图纸里展示的设计能力和独特的创意角度,当下就邀请李伟信加入北京香山饭店的翻新项目。这次能和世界级建筑大师联手的机会,对他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让他摆脱了困境,重回建筑设计领域,并逐渐迈向更大的舞台。
匠人精神,铸就时代象征拥有精湛技艺的工匠们,他们怀揣着对工艺的热爱与执着,用心去描绘每一个作品。他们的巧手,就如同神奇的画笔,勾勒出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时代地标。这些地标,不仅仅是建筑或雕塑,更是匠人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将创意与技艺完美融合,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匠人们从不满足于现状,他们不断探索、创新,追求更高的技艺水平和更完美的艺术效果。正是这份对工艺的极致追求,让他们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时代象征。这些地标建筑,不仅彰显了匠人们的才华和实力,更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名片和人们心中的骄傲。它们见证了匠人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贝聿铭瞧见李伟信特别拼,进步也大,就想着要跟他进一步合作。他们一合计,决定在上海搞个贝氏建筑事务所的分点。说来也巧,那时候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到处都是新机会。贝氏建筑事务所顺势而为,接了不少建筑活儿。
李伟信在新设的部门里可谓举足轻重,他不仅挑起了设计的大梁,还慢慢在商界显露头角。他亲自上阵跑业务、协商合作,将狱中培养的严谨态度和工地上锻炼的实干精神融为一体,助力公司接到了越来越多的重量级项目。
1992年,上海浦东的大开发浪潮翻涌而来,给李伟信带来了大展身手的绝佳机会。他的人生事业迎来了关键一跃,挑起了设计上海标志性大楼金茂大厦裙楼部分的大梁。在那次设计中,他别出心裁地提出了“石库门光影”的理念,把上海老式弄堂建筑里光影变幻多端、空间层次分明的特色,灵活地糅合进了现代化的玻璃幕墙设计中,让原本冷冰冰的现代建筑有了地域文化的温情和历史沉淀的味道。
到了2005年的时候,李伟信在建筑圈里头已经是个大名鼎鼎的专家了。那一年,上海有所大学的建筑学院特别请他去给学生们开讲。在讲座里头,他给大伙儿分享了最新的行业资讯,像是当时建筑领域里很火的绿色设计思路和智能化那些高科技。他还细细地说了说自己怎么在牢里自学,后来又怎样创业成功的故事。他讲到自己过去因为一些往事被排挤,但好在改革开放一来,国家给了他一个从头再来的好机会。
李伟信,这位在建筑行业大名鼎鼎的设计师,有个不怎么被人知道的小习惯,那就是他始终坚持亲手画设计图。听说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会儿,虽然已经76岁高龄,他还是亲力亲为,给加拿大国家馆的设计稿动刀子。他拿起笔,嗖嗖几下就在草稿上画出了一个超有想象力的枫叶样子的钢结构穹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