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说到博古这个名字,大家估计都有印象。要是问起你对博古有啥看法,可能你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他跟着王明干了不少糟糕事儿,给咱们党中央和红军惹了大麻烦,被认为是个不好的人物。
不过现在手头有的信息显示,博古可能跟你印象中的不太一样。特别是博古的儿子秦铁写了篇《回忆我的父亲博古》之后,大家对博古的看法都变了不少。
秦铁透露,好多叔叔阿姨私下都夸他老爸博古,说他是个大好人,特别有学问。为人正派,从不耍心眼儿,做事坦荡荡。而且,他能根据情况灵活应对,党需要啥他就干啥,为党贡献了不少力量。这些夸他老爸的人里头,有朱德、康克清、叶剑英、王震他们。
为啥大家这么看好博古?博古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呢?咱们一块儿探究探究。
1926年的时候,秦邦宪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同意,去了莫斯科的中山大学深造。在苏联学习那会儿,他给自己起了个俄文名字,叫“博古诺夫”。
大伙儿压根没想到,当初那个看似平平无奇的留学生,日后竟会成为中共中央的“一把手”,更没人料到他会给红军带来不小的麻烦。那时候,大家提到博古,只知道他是个挺有学问的海外学子。
1931年的时候,顾顺章和向忠发两个人,一个接一个地被抓了,还都背叛了组织,导致共产党的高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动。
那时候,上海那边的政治局委员就剩下王明、周恩来还有卢福坦三个人了。周恩来呢,他得跑到中央苏区去当军委书记,王明也要去苏联,当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的头儿。这么一来,政治局里眼看就要没人了。
为了保障党组织日常运作顺畅,中央决定对政治局进行新的构建,那会儿王明提议让博古加入。
博古那时候还不是中央委员呢,他压根儿没这个权利,再说这样的推选也不合规矩流程。
博古多次想要拒绝,但王明直接对他说:“这事儿已经跟共产国际远东局商量好了,只需要发个电报给共产国际,等他们批准就行。”
于是,24岁的博古,由于没啥工作经验,被王明硬推到了台前,挑起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负责人的大梁。
博古是临时被提拔上来的新手,他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再加上那时候王明的影响挺大,博古就跟着王明走了弯路,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政策。在政治上,他像个学生一样,啥都听共产国际的,还有王明的。说到军事上,他更是完全依赖共产国际派来的那个外国顾问李德,一点自己的主意都没有。
博古推行了不恰当的政治和军事策略,这给党中央和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结果红军在反“围剿”的行动中败下阵来。到了湘江战役那会儿,红军人数大幅减少,博古心情十分低落,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要不是聂荣臻及时阻拦,博古可能就在湘江边上自我了断了。
说起那段过往,博古确实犯了大错,搞得红军人数大减,差点儿就翻船了。不过,要是看后来他的表现,那还是挺不错的。
在遵义会议上,毛主席一步步在军事上掌握了主导权,这让王明、张国焘他们心里很不痛快。可博古却是个例外,他非但没跟其他人一样有意见,反而还站在毛主席这边。他不仅积极地协助毛主席进行工作交接,还特意安排潘汉年去共产国际那边通气,说明这个情况。
跟共产国际说明情况时,博古完全没有想要“打小报告”或者“找外援撑腰”的念头,他是真心实意地认为毛主席指挥得当,跟王明、张国焘他们的想法不同。
遵义会议过后,王明和张国焘还是不停地找麻烦。像王明,他在武汉那边就老想着跟毛主席争领导权。张国焘呢,他也不承认遵义会议是正当的。就只有博古,他听话,不搞那些歪门邪道。
博古这个人,他不仅自己乖乖听组织的话,还努力劝张国焘别再搞分裂,要按组织的安排来。这种态度真的很不容易,你想想,有多少人手里没了权,还能心平气和地听组织的?张国焘这种背叛组织的人,他哪懂博古那份明白事理的心啊,他跟博古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说起博古,朱德、叶剑英、王震都觉得他是个不错的人。就连毛主席也夸他,说博古讲原则,有组织性。遵义会议后,他没给任何人使绊子,而是听从组织安排,继续干活。这事儿就足以看出,博古并不是啥坏人,他就是压力太大,扛不住了而已。
博古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立马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里,他加倍努力,想要挽回以前的过失。朱德提到的“他为党贡献了很多”主要讲的就是博古在长征结束后的那些付出。
毛主席对博古评价很高,红军抵达延安后,他甚至还建议让博古来当西北办事处的一把手,并且提议他主管文字宣传工作。
毛主席特别看重“文字工作”的力量,他觉得要是把“文字工作”做好了,那威力可一点不比“枪杆子”小。让博古来掌管“文字工作”,这无疑是对他学识的一种认可。
博古在南方局组织部部长任上,着手恢复并重建了南方十三个省份的党组织,期间还吸纳了六万多名杰出的党员加入。他对于构建全国性的秘密交通联络体系,真是出了大力气,贡献巨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努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说博古有没有搞错事情,他确实搞砸过一些,比如盲目跟着王明和共产国际走,那就是个大失误。但话说回来,博古这人就彻底不行了吗?那倒也不是。至少在党史的记录里,他没被定义为坏蛋,只是挑了个他扛不住的“大梁”,做了个吃力的“总负责”。
要是王明没有坚持要让博古来当总头头,博古原本在宣传那块儿可是做得风生水起,一步一个脚印,那他在历史上的评价说不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真的很可惜,命运把博古硬塞到了一个他根本驾驭不了的领导位置,结果让他摔了个惨痛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