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国势强盛,各国来朝,经济发展迅速,政局安定,这和朝廷的官场清明息息相关。李唐的统治者心胸开阔,对政治也比较宽容,在听取意见方面,是一个比较宽容的时代。
唐代从来没有出现过对“谏官”的处罚,可见唐代官员的开明,也体现了唐代官员的思想。唐代开国之初,人才匮乏,急需人才,所以唐代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扩充官员。
唐朝前期的发展比较平稳,所以选拔的人才也就多了起来,渐渐的就出现了空缺的位置,根本就不能满足这些还未入仕的官员。
在人才和地位不匹配的情况下,唐代的统治者不得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对“铨举”进行了改革。
同时,通过建立“科目选择”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矛盾。人才的选择和选举制的融合,使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一、民选制度的形成1、唐朝建立的时候,选拔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渊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而隋代的地方政权早就不复存在了,唐代是以武力征服为基础的。
因此这些官员之中,大部分都是立下了战功,又有世家背景,长安城的政局还算不错。
国家的政事还需要更多的人才,李渊为了避免被那些世家大族独占朝廷,便推行了科举制度。在古代,科举只有一个入仕的条件,想要进入朝廷,必须经过国家的选拔。
2、选举是什么?
这是唐代的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它是对通过科举考试获得通过的人进行二次甄选。这一次的选拔,是由吏部和兵部共同进行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资格考试,也就是所谓的考试。
这一步骤是考生自己准备材料,然后经过吏部审核,有资格参加第二阶段的,可以“发解”。
因为有三位考官,故称为“三铨”,考察的是相貌、才学、资历、品德。
3、选官的重要性
唐代的选举制比较科学,在唐代前期,由于缺乏官员,所以为唐代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但随着政局的稳定,空缺的官员数目也在不断减少,而在这个时候,大批的后备军官也没有地方安置,最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1、唐高宗时期,官员渐趋冗员
唐代初年,选举制还在为选举者的问题而苦恼,到了唐高宗时代,人们只关心怎么从候选者中选拔官员,这就意味着,官职的数量要比候选者少得多。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大部分都是青壮年,所以现在的官员并不多,而且随着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是靠着自己的关系进入了仕途。
2、待官很重,所以要另辟蹊径
唐代的空缺职位越来越少,人才的选拔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减少选举权,将资格作为一种新的制度。
也就是说,按照资历来排列,谁的年纪大,谁就有资格接受审核。另外,在能力评估方面,也有更多的标准。唐高宗的时候,面谈变得更加严谨,可以随时随地的发问,并在第一时间做出解答。
3、武则天的政治体制改革
唐高宗和武则天都在严格的审核制度下,削减了官员的候选资格,这是为了降低通过门第而进入仕途的人。
武帝为了解决官员过多的问题,增设了新的职务。不过,这样做也会导致官员的冗余。于是就有了选科的制度,由选任的官员进行一次考试。
考试内容以作文为主,分为三个部分,主题广泛,内容广泛。科举考试,让唐代的候补官员更加优秀,更加公正。
唐代的选举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起初,在官员短缺的情况下,他们通过严格的选举制,通过审核,可以直接进入官场。
不过,随着社会的安定,政治制度的完善,官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唐高宗又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例如减少贡士的选举权等。
而其中对唐代官员最有利的当属科选制,它通过公正的考试和大量的考试来选拔人才。
从本的一定意义上讲,是把“举”和“选”的“科”相结合,既公正又有效。因为选官是公正的,所以很多有才干的人都会选择参加科举考试,这样的话,帝国就会出现人才,这也是唐代盛世的原因。
参考资料:《唐会要·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