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167:艾迪生《旁观者》/新闻上瘾

永哥历史 2025-04-22 03:29:25

1、艾迪生随笔涵盖了丰富的英国日常生活题材,美国叙拉古大学古典学者艾琳·麦凯将其分为四个范围:报刊和公共舆论市场(如《No. 10报纸为何受欢迎》);商贸、钱财和消费(如《No. 3论英国银行》); 时尚趣味和文化市场(如《No. 18英国舞台上的意大利歌剧》);女性时尚(如《No. 16女性衣着改良》)。这些随笔贴近当时英国人的生活,体现了中产阶级启蒙的影响,也是其成功和广受欢迎的原因。

2、艾迪生的《旁观者》是一份以中产阶级文化和市民文明影响读者的刊物,形式上类似报纸但实质是杂志。18世纪初英国咖啡馆中常见的“新闻纸”以报道新闻为主,而《旁观者》则完全不刊登新闻,艾迪生以此标榜其内容与政治、党派无关,并批评当时新闻的派性化和琐碎。现代人对新闻的强烈需求类似一种本能的好奇心,如今通过手机获取即时消息已成为习惯,这种持续的信息渴求反映了人们内心对填补空虚的常态需求。

3、艾迪生批评他那个时代的"新消息渴求者"是思想匮乏的社会闲人,他们依赖他人提供的信息来填充自己的思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艾迪生敏锐地观察到语言对社会行为的潜在影响,他建议这些人通过阅读来培养健康情操。

4、艾迪生通过《旁观者》采用轻松调侃的语调讨论严肃话题,其文雅平实的语言风格对英语有净化和教化作用。他讽刺18世纪英国报纸为满足“报纸一族”精神需求而充斥无聊琐事,类似今天手机族沉迷网络信息。现代媒体为吸引眼球,语言愈发夸张低俗,标题党盛行,而社会语言也趋于油滑苍白,缺乏表达力和品位。

5、艾迪生引用培根的观点,强调优秀作品应取代低劣内容,并希望读者通过《旁观者》关注自我提升而非猎奇新闻。他认为媒体应帮助消除无知与偏见,而非煽动对立。如今虽需此类语言示范,但类似《旁观者》的高质量媒体已难再现。

6、艾迪生主张改变语言行为中的粗鲁等问题,不是走向虚伪的极端,而是学习诚实表达,礼貌但不牺牲立场。他强调语言关乎社会关系的诚恳与信任,揭示了语言与社会伦理的联系。他批评英国上层虚情假意的语言,自己用温和幽默的方式讽刺,如在《谈客套寒暄》中虚构万丹使节的信,揭露英国人言不由衷、口惠实不至的现象。

7、艾廸生强调文明道德应同时影响男女读者,尤其重视女性读者的地位。他指出当时社会未能为女性提供合适的活动,常将她们视为装饰而非理性个体。在《谈柔男与壮女》中,他具体建议女性避免情绪激动影响仪态,例如聚会中避免争吵导致面容失态,以保持端庄形象。

8、艾迪生认为,女性在公开场合失态发火比男性更引人注目且更丢脸。男性粗暴会被鄙视,而女性因无法控制愤怒会显得更放肆,情绪极端化(要么极度宽容,要么极度仇恨)。无论讨论什么话题,一旦女性发怒就会被情绪吞噬。

9、艾迪生鼓励女性摆脱单调的家庭生活,建议阅读《旁观者》提升文化修养。他通过该刊物倡导良好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和文明价值观,旨在优化社会伦理。这种国民素质启蒙对当今社会重建仍有借鉴意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