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169: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善就是恶

永哥历史 2025-04-24 03:48:43

1、18世纪启蒙时代对曼德维尔的评价以负面为主,包括受其影响的亚当·斯密也仅部分认可其观点,并批评其善恶不分的立场。批评者与曼德维尔在支持商业社会及其经济行为上分歧不大(除奢侈品问题外),主要反对他将商业动机定义为"恶",认为应中性表述为"自我利益"。

2、曼德维尔的道德观继承自17世纪法国道德学派(如拉罗什富科),强调人性中的自私与自恋,其时代独特性在于将法国享乐主义思想与英国商业经济现实融合,使原有理论成分发生显著变形。

3、17世纪法国涌现了一批道德论者,如帕斯卡尔和拉罗什富科,他们继承了蒙田的文学传统,擅长用精炼的警句描述人性和总结人生经验。这些作家追求真实,常说出尖锐的真话。拉罗什富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对曼德维尔影响显著。他的一个重要写作主题是"自恋",揭示了许多社会美德和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自恋动机,从而暴露了道德虚伪的本质。

4、在拉罗什富科看来,道德虚伪源于人性,而曼德维尔则认为这是政治的结果。他在《美德的起源》中指出,道德和美德并非源于人类战胜私欲,而是精明政客的谋划。社会对道德的赞扬实际上是一种奉承,是一种对任何人都有效的武器。

5、无论是儿童、傻瓜还是精明者,都会因不同方式的赞美而受到影响。曼德维尔认为,阿谀逢迎一个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明,会让其成员自以为是道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尤其喜欢被奉承,这源于自恋心理。曼德维尔对人性的观察是现实的,而非道德主义的。

6、人们对自恋通常持理解但不鼓励的态度,认为渴望被尊敬是人之常情,但用虚伪道德掩饰自恋则成为道德弊病。然而,曼德维尔对自恋、自利持肯定态度,承认其正当性,不视虚伪为恶。与法国道德论者不同,曼德维尔试图将自私和自恋的观点应用于社会问题分析,但未成功,这在他对18世纪公共慈善和慈善学校的攻击中尤为明显。

7、曼德维尔指出,即使是品行低劣的人也会自视甚高,而雄心勃勃的人则渴望全世界认同自己。他认为,对声誉的追求是一种难以满足的贪婪,驱动着英雄人物。然而,曼德维尔并不将这种野心或权力欲视为坏事,反而认为这些动机能让杰出的"坏蛋"为社会做出平庸者无法实现的重大贡献,即"私恶有助于公益"。

8、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看不见的手”)受到曼德维尔“私恶—公益”说的影响,但斯密认为曼德维尔的善恶观是有害的。斯密指出,曼德维尔通过巧妙的写作让他的错误观点看起来像是正确的,从而误导了一些人。

9、斯密在《国富论》中批评曼德维尔的见解几乎全是错误的,但由于其生动夸张的描述,给人一种真理的假象。斯密强调善与恶是有区别且可分辨的,而曼德维尔的善恶不分是其理论的危害所在。

10、曼德维尔认为善恶不分体现在两种情况:善即是恶,以及恶即是善。这里主要讨论第一种情况——善即是恶。这一观点源自17世纪法国道德学家,用于揭示善行背后隐藏的自恋和自利动机。帕斯卡尔和拉罗什富科都认为,看似高尚的行为实则出于自私。曼德维尔继承了拉罗什富科的观点,认为恶会模仿善,甚至“虚伪是恶习向善良的致敬”。

11、对此有两种解释: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曼德维尔主要采用功利性解释。功利性解释恶之所以模仿善,是因为这样做能带来实际利益。例如,保持良好信誉能让人更容易获得贷款或他人信任,但这并非出于真正的诚实,而是基于利益计算的结果。

12、非功利性解释恶模仿善是因为善本身就是好的,而恶是坏的。这种观点认为人天生追求被尊重(骄傲),并将趋善避恶视为道德目的。但曼德维尔等学者不认同人有这种天性。两种解释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利益驱动,后者强调道德本身的价值。

13、曼德维尔的观点揭示了道德行为背后的自利动机,认为人们在表面高尚的行为下往往隐藏着自私、骄傲或自我中心的真实动机。这种道德剖析着重于动机而非行为本身,尤其质疑那些被标榜为坚韧、勇气、自我牺牲等高尚行为背后的私利驱动。

14、通过揭露这些不愿被承认或刻意隐瞒的自恋动机,曼德维尔完成了对伪善的道德批评,指出无论言辞多么动听,私利始终是人的基本真相。这种带刺的真话成为对社会中常见说一套做一套的欺骗行为的深刻剖析。

15、笼统地说所有人都是自我中心的,这种道德分析并不能说明自我中心者会有什么具体行为表现。自我中心既可以导致对社会有利的行为,也可能产生有害行为。曼德维尔认为,任何出于合宜感或对值得赞美行为的好感而做出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出于虚荣心。

16、这种观点隐含的逻辑是:如果动机(如自恋、虚荣)不值得赞美,那么由此产生的行为也不值得赞美;即使这些行为产生了公益效果,也只是功利考量,与真正的美德无关。

17、虽然人类普遍具有渴望被他人钦佩的自我中心倾向,但这种动机导致的行为后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关键在于被谁钦佩、在什么环境中被钦佩。例如:一个医生渴望被人钦佩,会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对社会是一件好事;比起不渴望被人钦佩,在业务上混日子的庸医,前一种医生的贡献要大许多。

18、相反,如果一个犯罪集团的成员渴望获得他那个黑社会群体的钦佩,所以变本加厉地干出危害社会百姓的事情,那么这种私恶也没有任何公益的效果可言。更有甚者,如果一个野心勃勃的独裁暴君“渴望被人钦佩”,那么他会不择手段地加强手中的权力,强迫所有人对他顶礼膜拜,如神一般崇拜,其结果便是人民成为暴君的奴隶。

19、因此,"人皆自私"或"渴望被尊敬"的普遍人性假设,并不能自动解释具体行为的善恶差异,必须结合具体情境和对象才能判断其社会影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