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113:梯航九万里

永哥历史 2025-04-24 03:48:40

1、1552年4月,西班牙传教士圣方济·沙勿略从印度果阿乘船前往中国,船上还有一名印度仆人和一名中国仆人。当时欧洲到印度的航线已成熟,但印度以东的航线不稳定。经过四个多月的航行,8月底抵达珠江口外的上川岛。由于明朝禁止外国人随意入境,沙勿略无法进入中国内陆,最终在同年死于该岛。如今岛上仍有他的墓地和一座面朝中国内陆的小教堂。

2、沙勿略是早期来亚洲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1542年受葡萄牙国王派遣到印度果阿,1545年到马六甲。1549年他与两名耶稣会士前往日本九州鹿儿岛传教,取得一定成效,获得地方大名支持,并计划面见天皇争取全国传教权。他在日本观察到的情况通过书信传回欧洲,引起广泛关注。作为立志全球传教的教士,沙勿略最终将目标转向当时亚洲最重要的明朝中国。

3、16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西班牙主要活动于美洲和菲律宾,葡萄牙则控制从欧洲到菲律宾以东地区。两国激烈竞争,葡萄牙在亚洲寻求霸主地位,尤其重视印度和东亚。传教士也借机搭乘葡萄牙船只前往东方传播天主教,如沙勿略。

4、葡萄牙航海家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约1453-1515年)是与达·伽马同时代的重要人物,曾任葡属印度总督,实际负责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扩张,被誉为"葡萄牙战神"。尽管他建立了葡萄牙海上殖民帝国,但知名度远低于仅发现印度的达·伽马。

5、阿尔布克尔克于1503年首次抵达印度,相当于达·伽马第二次到印度。此后十余年,他多次率战舰在印度洋活动,征服果阿和马六甲,并将果阿建成葡萄牙在东方的重要殖民地。许多欧洲人参与殖民活动,包括后来的麦哲伦。

6、阿尔布克尔克还希望向东探索,1513年5月,乔治·欧维士成为第一个到达中国的葡萄牙人,抵达广东屯门,被中国人称为“佛朗机”。欧维士与中国渊源颇深,首次来华时其子死于屯门,1521年他本人也在屯门病逝。

7、1517年,葡萄牙人率四艘军舰抵达屯门,留下两艘后继续前往广州。他们受葡萄牙驻马六甲总督派遣,试图进入中国。随行的皮列士根据在印度和马六甲收集的资料及中国见闻,撰写了《东方志》,这是葡萄牙人写的第一部东方百科全书。

8、葡萄牙船队长期滞留广州寻求通商未果,特使皮列士通过贿赂皇帝近臣江彬获得觐见正德皇帝的机会。就在通商谈判即将成功时,因正德皇帝意外落水病逝、江彬被处死,皮列士遭驱逐回广州并被监禁。

9、这一变故的直接原因是:葡萄牙船长弟弟在华南地区就像在印度和马六甲殖民地一样飞扬跋扈,劫掠货物、贩卖人口、私建堡垒,引发民愤;同时马六甲王派使者控诉葡萄牙暴行。皮列士因此成为替罪羊,导致葡明关系急剧恶化。事件转折点在于正德帝突然驾崩使原贿赂渠道失效,而葡萄牙人的殖民劣行恰在此时被揭发。

10、16世纪明朝嘉靖初年,广东按察使汪鋐奉命驱逐屯门的葡萄牙人。面对葡萄牙先进的佛朗机铳和战船,明军初战惨败。汪鋐通过策反葡船上的中国人,成功仿制佛朗机铳和葡萄牙的"蜈蚣船"(船身狭长、桨多、速度快)。

11、在第二次交战中,明军使用仿制武器和战术大获全胜,史称"屯门海战"。此后汪鋐率船队巡视珠江口,彻底阻断了葡萄牙人的侵扰。此战正值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导致中外商贸交流中断。

12、殖民、传教、贸易和探险是推动全球联系的重要动力。传教士为传播信仰展现的坚韧精神值得敬佩。沙勿略在果阿、马六甲和日本传教后,渴望进入中国,但当时明朝对外国人高度警惕,使他难以实现。1552年时,尽管葡萄牙人被打击已过三十年,明朝的戒备仍未放松。

13、这可能与早期葡萄牙人未能与中国建立良好关系有关。欧洲人远赴东方寻求香料、丝绸和瓷器,但能提供给中国的却很少,主要是天主教。然而,对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官员和大多士大夫来说,儒家、道教和佛教已能满足需求,天主教难以引起兴趣。

14、沙勿略及其所属的耶稣会为向中国传教远道而来。耶稣会由罗耀拉、沙勿略等人在天主教改革背景下创立,强调信徒的神学修养、忠诚精神和个人操守,鼓励向年轻人及异国传教。其成员多为精英学者,致力于全球传播天主教,并计划在亚非拉地区弥补欧洲北部因新教徒流失的损失。

15、沙勿略36岁到印度果阿传教,后辗转斯里兰卡、马六甲、日本,1552年决定进入中国,希望让中国皇帝皈依天主教。但他未能进入中国内陆,滞留上川岛(澳门西南的葡中贸易点),等待明朝政府许可未果。明朝对葡萄牙人及天主教徒的提防使他无法成行。同年他因疟疾去世,两年后遗体被运至印度果阿安葬。

16、16世纪早中期,中西方发展呈现明显差异。欧洲(以葡萄牙为代表)积极向全球扩张,以商业和宗教为工具试图打开东方大门;而中国在嘉靖皇帝(1522-1566年在位)时期实行全面封闭政策:海禁、放弃印度洋航线、加固嘉峪关、拒绝与蒙古通商,试图阻挡外国势力。

17、但封闭政策存在漏洞:1553年葡萄牙人通过贿赂广东官员(如海道副使汪柏),以"晾晒货物"为借口获准暂住澳门。1557年起更以缴纳租金方式合法居留,形成贸易据点,但活动范围仍限于澳门-广州区域。直到30年后,利玛窦等传教士才真正实现进入中国内陆的目标。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