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唐人李绅的一首古体诗。现行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上,这首诗的题目叫《悯农》,但以前的课本上,这首诗的题目曾经叫《锄禾》。笔者依稀记得,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课本上就是《锄禾》。
前不久,有位小学生发了一条短视频,质问有关部门,这首诗的题目到底是什么?经典古诗的题目,能这样随便改来改去吗?这条短视频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留言评论。也有好几位网友问我,这首诗的题目到底是什么?希望我也考证一下。
现存的文献中,这首诗最早出自唐人范摅的著作《云溪友议》。据记载,李绅为了得到吕温的推荐,经常拿着自己写的古风诗歌去向吕温请教,其中包括两首诗,第一首是: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第二首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中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吕温看了这两首诗后,觉得李绅关心民生疾苦,心里装着百姓,就跟朋友说“斯人必为卿相”,后来李绅果然当上了宰相。这段记载没有说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但在前面提到,李绅奉上的这些诗是古风。所谓“古风”,就是古体风格的诗,并不是诗的题目。但后来有些诗集,比如南宋人洪迈编辑的《万首唐人绝句》就把“古风”二字作为这首诗的题目。
五代后蜀人何光远的著作《鉴诫录》在提到这首诗的时候,称之为《伤农》。伤者,感伤、怜悯也。
在北宋人姚铉编辑的《唐文粹》上,这首诗题为《悯农》,这个题目与《伤农》差不多。相比之下,《伤农》比较适合第一首诗(首句为“春种一粒粟”),《悯农》比较适合第二首诗(首句为“锄禾日当午”)。总的来说,这两个题目都比较准确地提炼了两首诗的主题。后来,大多数诗集都使用了《悯农》这个题目。
我查到了十多种古籍文献及版本,这首诗要么没有题目,要么叫《古风》,要么叫《悯农》,要么叫《伤农》,没有发现叫《锄禾》的。以前语文课本上的《锄禾》之题,不知从何而来。诗文入选教科书常被改动,《锄禾》很有可能是编辑改出来的。果如此,那就太随便了,至少是不严谨。
语文课本把诗题回改为《悯农》,是对的。但以前的编辑及其主管部门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荒率和任性。另外,还有一些学界公认的错误,也应该改过来,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应该恢复原版(现在通行的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原版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再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中的“黄鹤”应为“白云”,等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另:本诗第二句“汗滴禾下土”中的“下”,在《云溪友议》中为“中”。
附:本文所据部分古籍版本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