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益州郡(今云南东部一带)豪强雍闿便引兵杀死郡太守正昂,宣布独立。而牂柯(今贵州一带)太守朱褒与越巂(今川西南一带)夷王高定看到雍闿挺牛啊,也纷纷响应雍闿,举兵反叛。而孙权也跑来占便宜,送了一顶空头官帽“永昌太守”给雍闿,让他去攻打永昌郡(今云南西部一带),同时任命刘璋的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让他居于交州和益州的交界处,与朱褒雍闿等人相呼应。

诸葛亮听闻此事后,决定“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让他们先折腾几年。等季汉这边"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之后,再来对付他们。况且,如今雍闿在名义上还算是孙权的臣子,若加以讨平,等于是跟孙权又开干了。以目前季汉的国力,实在不可再与魏吴两国同时交恶,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与东吴重新结成联盟,以共伐曹魏。至少,要让孙权保持中立,不能再让他支持南中叛乱、跟曹丕藕断丝连了。
“联吴”本是《隆中对》的基本观念,诸葛亮对于这一点有极明确的认识,但是过去因为种种不好说的原因,而使这种路线未能坚持,到了此时再来重弹联吴的旧调,则襄樊与夷陵两战的历史问题就不好定性,大家的心理障碍也非常难以克服。但诸葛亮作为世界级的一流战略家,他心中非常清楚,国家战略必须诉诸理智而不可诉诸感情。战略路线只要符合国家利益,那就必须力排众议,坚持到底,而不受任何感情因素的影响。因此,面对季汉如今内部混乱、臣民颓丧、外交孤立之窘状,诸葛亮决定排除万难,重提“联吴制魏”之战略总路线而不动摇,并坚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以攻代守,只有这样,季汉这艘大船才能继续航行,不致颠覆。
正好这个时候,尚书邓芝主动找到诸葛亮,说:“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邓芝,字伯苗,东汉第一开国功臣邓禹的嫡系子孙,也就是南阳豪族新野邓氏的家主,东汉末年大乱时举族迁至蜀地。诸葛亮一看,这不正是最好的大使人选吗?OK就是你了!于是在刘禅即位仅四个月后,便任命邓芝为中郎将,去东吴开展外交工作。
然而,季汉与东吴连年大战,互相敌视,信任基础已非常薄弱,而且最近曹魏一直再搞和平演变,谣言四起,孙权都吃不准刘禅诸葛亮他们能否坚持下去(注1);所以对邓芝避而不见,邓芝明白,现在是展现自己话术的时候了,于是写了封信给孙权说:“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
孙权一看哎呀这邓芝挺有意思啊,那就见见吧。两人见面后,孙权倒也坦诚,直接就说:“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邓芝一看,这次出使,果然首要任务还是要打消孙权的顾虑啊,于是当场表态说:“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脣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邓芝表示,季汉的实力并没有你孙权想的那么差,不仅自保有余,而且也不怕你们吴魏,夷陵战后,刘备在永安布置了重兵,特别是白帝城就设在长江江北伸入江心的长滩上,四面都是崇山峻岭,独此城雄踞江中,三面临水,极难攻取,只要重兵把守,吴兵便永远无法进入蜀中(就算进了蜀中,战线拉太长也极易崩盘);反而是吴魏若开大战,季汉军队趁机顺流而下,东吴可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孙权领略到邓芝的纵横家风范,大为震撼,看来蜀国还有好些能人哪!吕蒙可以白衣渡江偷袭江陵,难道诸葛亮就不可以吗?去年十一月的曹丕三路伐吴,不仅使得荆州残破,而且东面战场也损失了近万人(注2)。看是还是不宜和蜀国搞僵。而且吴蜀交恶后,孙权这些年不得不迁都武昌以为防备,但如前所述,大战之后荆州残破,首都武昌的物资供应都得靠吴会地区,逆水长途运输,劳民又伤财,久待武昌不是长久之计啊,还是早日与蜀盟好再将都城迁回建业为好!而没过多久,诸葛亮笔战王朗等人的公开信也传遍了天下,孙权一看蜀国的精气头还挺足啊,那还何必去曹丕那边装孙子呢,于是正式与曹魏绝交,并在建兴二年夏,以太子太傅张温为辅义中郎将,出使成都以表交好。

张温是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中张氏家族的家主,乃当年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之后,其身份名望并不低于邓芝,而且“少修节操,容貌奇伟”,“文辞占对,观者倾竦”,不仅模样品行没得说,还是个外交大才,东吴丞相顾雍甚至赞他“当今无辈”(没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看来孙权还是很有诚意的。而张温一到季汉,就上了一封相当拍马屁的表章,不仅承认了季汉的帝位(称刘禅为陛下),还将刘禅比作上古时代的中兴之主殷高宗与周成王,言下之意诸葛亮就是中兴名臣傅说与周公旦,季汉君臣一体,国势必兴。
诸葛亮非常高兴,又欣赏张温的才干、品行与名士风度,遂与他义结金兰,成就了两国士族间友谊的一段佳话(注3)。接着在建兴二年与建兴三年,诸葛亮又两次派邓芝与陈震回访东吴,与孙权缔盟。而张温回到吴国后,也在朝野间大肆“称美蜀政”,于是,两国的关系进入蜜月期,比刘备时期还要蜜。

当然,季汉虽与东吴结盟,却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原则,邓芝回访东吴时,孙权很嘚瑟的说:“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不料邓芝却义正言辞的拒绝道:“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看来追求统一是季汉集团的共识,汉吴联盟只是过渡阶段,不到最后统一,战争不会结束。这不是穷兵黩武,而是一个政治集团的理想与信念,而孙权对此也表示理解,大笑道:“君之诚款,乃当尔邪!”于是正式与季汉签订盟约,约定攻守同盟、互不侵犯与共伐曹魏(注4),并明确了诸葛亮伐魏讨贼盟主的地位(注5)。有学者指出,这个盟约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帝国站在完全对等的立场上缔结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独一无二的互不侵犯条约(注6)。
既已结盟,双方自然要表示诚意。于是,季汉撤掉了李恢的交州刺史职务,以示对东吴的领土尊重,而孙权也投桃报李,将刘璋之子刘阐召回东吴,由益州刺史改任御史中丞。这样雍闿等南中叛将没有了靠山,诸葛亮就随时可以去讨平了。建兴三年春三月,曹丕第二次大举伐吴,季汉北方压力大减,诸葛亮觉得这是一个解决南中问题的好机会,于是正式上表后主,准备大张旗鼓,南征!

最后顺便说一下,诸葛亮结义兄弟张温后来的命运很糟糕,他最终因对蜀政“吹捧”太过而被孙权贬斥,几年后郁郁而卒。自此,张氏败落了,张温的两个弟弟也被废,他的妹妹本来是嫁给顾雍孙子顾承的,也被强令改嫁许氏,张妹妹不肯,结婚之日,饮药而死。诸葛亮听闻好友张温之败,不由大为震惊,他不敢相信张温这么好的人怎会遭遇此等厄运,于是一连苦思了好几日,终于长叹道:“吾已得知矣,其人于清浊太明,善恶太分。”看来,东吴朝堂这浑浊之水,养不了张温这至清之鱼,怪只怪,武侯、张温相识太晚。

注1:诸葛亮最顾虑的也就是这一点,所以《三国志·邓芝传》说:“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
注2:见《三国志·吴主传》:“冬十一月,大风,(吕)范等兵溺死者数千,馀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
注3:见《太平御览》引《吴录》: “张温英才瓖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义结金兰之好焉。”从张温入蜀后的言行来看,这位东吴大臣恐怕也是一位心怀汉室之人,故能与诸葛亮如此投契。
注4:《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载胡综《汉吴盟约》:“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
注5:盟约中特意提到“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在两国正式外交文件中,没提到两国君主,却对一国的丞相大力颂扬,在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大第二例。这说明此攻守同盟的盟主既不是孙权,也不是刘禅,而是诸葛亮。
注6:参阅【日】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7-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