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可以说是六朝第一战神,可有些北府将领怎么就是不服他?

新波聊历史 2025-04-04 02:38:18



南朝的北伐(26)主笔:朱晖(闲乐生)

义熙元年(405年)七月,北府将领刘裕率诸将灭掉桓玄后,又遣使找后秦要回12郡地盘,展现了不俗的外交能力。而此次外交成绩也为刘裕不久之后入主朝政增添了不少威望与筹码。义熙二年(406年)三月,刘裕进督交、广二州,这样他也跟当年司马元显一样都督了十八州军事,成为东晋货真价实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十月,朝廷进一步论功行赏,为建义诸将加官进爵。

1. 封刘裕为豫章郡公,邑万户。

2.封刘毅为南平郡公,邑五千户,兼都督宣城军事,给鼓吹一部。

3. 封何无忌为安城郡公,邑三千户,加散骑侍郎,进镇南将军。

4.封刘道规为华容县公,邑三千户,迁使持节、都督荆州等六州及司州之河南(即汉北十二郡)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将军如故。

5.追封檀凭之曲江县公,邑三千户。封孟昶临汝县公,刘藩安陆县公,诸葛长民新淦县公,魏咏之江陵县公,各二千五百户。

至此,朝廷已正式确立了刘裕、刘毅、何无忌、刘道规四大巨头的格局,虽然从表面上看,刘裕的功勋、威望乃至官爵都要高出另外三位不少,但从大级别上来说,大家都是一品公爵,都是二品持节都督,换句话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而且,经过这几年的各自发展,刘裕北府义军盟主的地位已成过去式,而老二刘毅更没闲着,在这两年也拉拢了一批人另组了一个联盟与刘裕成暗中对抗之势。这让刘裕为此非常头疼。

刘毅是这么想的,你刘裕不是借助与王谧的私交跟琅琊王氏联合了吗?那我就跟陈郡谢氏联合。东晋四大一流士族,桓、庾二门已在内乱、政争中彻底衰弱,剩下只有王、谢二门没有受到集中的毁灭性打击,但谢氏在孙恩之乱中也遭受重创,包括吴兴太守谢邈,黄门侍郎谢冲,南康公谢明慧,以及徐州刺史谢琰父子三人都丧身于天师道军之手,另外谢氏在浙东的庄园、田产也在战乱中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说势力大减。而琅琊王氏却因投了刘裕,在门阀贵族中一骑绝尘,跟大家拉开了距离。在这种情况下,陈郡谢氏就决定押宝刘毅,以求翻盘。而且,陈郡谢氏虽然死了不少人,但子弟中还有人才,其中最出色的,就是在孙恩之乱中逃过一劫的谢琰小儿子,号称“风华为江左第一”的望蔡县公谢混。这谢混不仅长得又帅又有气质(注1),而且身份高贵(谢安之孙,孝武帝女婿),诗文俱佳,他与殷仲文首倡山水诗(注2),闲暇时常与谢氏族中子弟作“乌衣之游”,在建康乌衣巷中宴饮歌咏、清谈玄理(注3),一时传为佳话,可以说是义熙年间的文坛领袖与士族门阀的标杆偶像。当初桓玄入主建康,还想在乌衣巷的谢安旧宅驻军,结果受谢混一顿抢白,就灰溜溜的撤走了,足见谢混人望之高。后来刘裕在政治斗争中杀了谢混,却又在受禅时后悔不已,因为他想让谢混在登坛之日给自己捧玉玺,让后生们见见这种绝世风流,倍有面子。

其实谢混一开始也是想和刘裕合作的,并且还入了他的幕府,但面对仅识文字、不懂诗歌也不爱好音乐的刘裕,谢混实在没办法和他混到一块去,结果没多久就想办法离开刘裕去朝廷做了中书令、中领军。但刘裕仍对谢混非常欣赏,且极力笼络、拉拢。陈郡谢氏毕竟是北府兵的创建者,如今他们虽已不再典兵,但在军中仍有一定的威望。刘裕既以军事为立足之本,自然也希望与谢氏家族所有人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三年后左里之战,刘裕俘获了谢混的杀父仇人张猛,就赶紧派人送去交给谢混让他报仇。谢混大喜,遂杀死张猛,“刳肝生食之”。可即便刘裕做到这种地步,谢混竟还是不顾旧情,坚决地倒向了刘毅一边。

因为谢混发现,现在朝廷虽然是军人掌权,但刘毅跟那些不学无术的土老帽都不一样,刘毅虽然也出自京口崇尚武力的低级士族,但因家中颇有产业(注4),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颇涉文雅”,“涉猎传记”,好读史,会作诗,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好文章,甚至对儒家经典《尚书》也颇有研究(注5),而其起家官“州从事”亦是可以“挂名士流”(注6)的士族官职。另外,从结亲来看,刘毅的舅舅郑鲜之出身高级士族(注7),刘毅家族与之相比应不会低多少,他们家应该属于高级士族与低级士族的中间阶层。于是,凭借着较高的家境出身、文化修养与名士化气质,刘毅很快便打入到了谢混的圈子之中,与一帮贵族门阀子弟打得火热。包括陈郡谢氏的谢混、谢纯、谢邵、谢灵运,陈郡殷氏的殷仲文,高平郗氏的郗僧施(太尉郗鉴曾孙),他们都尊刘毅为“亚相”,形成了一个势力不小的政治联盟,与刘裕、王谧成对抗之势。不过,在晋宋之际王谢二族中,王氏多左右时局的协调型人才,谢氏却多志大谋浅的文学才士,刘毅选择陈郡谢氏作为主要政治盟友,实在是有点打错了算盘。

总之,面对士族的拥护,刘毅野心渐起。豫州军府本来设在西府历阳,但刘毅特意将其迁到南州姑孰,这里是桓温死前、也是桓玄篡晋前带兵镇守并威胁、遥控朝廷的地方,当年桓玄曾在这里大筑城府,还建了一座别墅,别墅内雕梁画栋,皆以盘龙为装饰,号为盘龙斋。而刘毅的小字就叫盘龙,刘毅便干脆占了它当作自己的宅第,瞧这做派,似乎有点想拿桓氏做榜样的意思。

他的机会很快来了。

义熙三年(40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刘裕的士族代言人与政治盟友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王谧病逝。

王谧的突然去世,一下子打破了刘裕的政治布局。本来事情很好办,王谧管朝政,刘裕管军事,同时在幕后对王谧施加影响。所以朝廷两次想让刘裕入朝辅政,刘裕都坚决不答应。现在王谧死了,刘裕一时也难以找到一个像王谧那样既有足够的资望又完全心向自己的人。而就在刘裕为此苦恼之时,刘毅谢混一党已经动手了。义熙四年(408年)正月初九,朝廷任命晋安帝之弟大司马、琅邪王司马德文兼任王谧的司徒职务,这个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三公在晋朝时已经退化为荣誉衔,让皇族担任无碍大局。关键是王谧的扬州刺史与录尚书事之职,大家都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最后还是刘毅胆子大,当即表示刘裕不是一直坚决不肯入朝辅政么?总不能自食其言吧!现在不如提出两套方案让刘裕选:一个就是让中领军谢混来做扬州刺史;一个就是让刘裕在丹徒遥领扬州刺史,而把朝中的政务交给丹阳尹、吏部尚书(注8)孟昶,让孟昶来录尚书事。孟昶也是建义功臣,当年的青州主簿,跟刘毅最早都是跟桓弘的,最后也是与刘毅一起杀了桓弘夺权举义。孟昶虽然跟刘毅不是死党,但二人曾是同僚,而且都会写诗,都对高雅的门阀有一种羡慕讨好的心理(注9),属于建义功臣中的文化派,所以关系比跟刘裕更亲近。

总之,无论刘裕选哪个方案,建康的政权都会落在刘毅的政治盟友手里。

于是,尚书右丞皮沈带着这两套人事方案来到京口,征求刘裕意见。刘裕刚好有事外出不在,接待皮沈是刘裕军府的大管家刘穆之。刘穆之此时已因平定桓玄之功,由军府主簿提拔为记室参军,领堂邑太守,封西华县五等子。

刘穆之听了这两个方案之后,立刻感到事情不对劲,于是假装起身上厕所,却悄悄写了一张字条,吩咐心腹去交给正在回来路上的刘裕。刘裕打开字条一看,上面写着:“皮沈之言不可从。”

有了刘穆之的提醒,刘裕当然不会再对此轻易发表意见了,他让皮沈先去休息,然后立刻召见刘穆之问明情况。

刘穆之给刘裕分析:“晋朝失政日久,天命已移。公兴复皇祚,勋高位重,今日形势,岂得居谦,遂为守藩之将耶!刘、孟诸公,与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以取富贵,事有前后,故一时相推,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力敌势均,终相吞噬。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前者以授王谧,事出权道;今若复以佗授,便应受制于人。一失权柄,无由可得,将来之危,难可熟念(难以想象)。今朝议如此,宜相酬答,必云在我,措辞又难,唯应云:‘神州治本,宰辅崇要,此事既大,非可悬论,便暂入朝,共尽同异。’公至京邑(建康),彼必不敢越公更授余人明矣。”刘穆之的意思很清楚,晋室虽已存在一百余年,但从来没有做到像汉朝一样,构建起令人信服的天命。特别是在晋安帝智力低下、宗室集团被清算的情况下,其统治的有效性已经丧失。而且现在形势已经比较明朗了,建义诸将都在讨灭桓楚期间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刘裕如果再谦退那就是找死,所以必须趁着现在这个机会,抢先控制中枢!当然,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具体要如何回应朝廷呢?总不能自食其言厚着脸皮直说你们选我刘裕吧。所以刘穆之想了个好办法,直接来个兹事体大要入朝商议,这帮士族总不敢当面越过刘裕将此二职授予别人吧!

果然,刘裕这一入朝,百官顿时就慌了,都说要不这两个职务还是刘公你来干?而这次刘裕连一下都不推辞了,直接说好吧那我就辛苦一下为大家服务吧。于是朝廷下诏,任命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都督十八州军事与徐、兖二州刺史如故。这样一来,45岁的刘裕终于军政一把抓,在级别上超越了刘毅等人,成为朝廷头号辅政大臣,也是两晋历史上唯一一位寒门出身的辅政大臣。

当然,刘裕作为建义功臣中的带头大哥进步了,各位小弟当然也得跟着进步才好。由于刘裕入朝,京口与广陵的镇将位置就空了出来,于是刘裕上表自解兖州刺史之位,并让朝廷下诏,任命辅国将军、都督淮北诸军事诸葛长民为青州刺史,镇守丹徒京口,任命刘毅堂弟龙骧将军刘藩为兖州刺史,镇守广陵。另外刘毅进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孟昶则迁尚书左仆射、仍领选,总之皆大欢喜,保持团结最重要。

注1:《南史·王彧传》:“(王彧)美风姿,为一时推谢。袁粲见之叹曰:‘景文(王彧字)非但风流可悦,乃哺歠(吃喝)亦复可观。’有一客少时及见谢混,答曰:‘景文方谢叔源(王彧与谢混相比),则为野父矣。’粲惆怅良久,曰:‘恨眼中不见此人。’”由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想见谢混无与伦比的倜傥风采。

注2:钟嵘《诗品》将谢混评为中品,评其:“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谢混诗作《游西池》中有一名句曰:“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今日的清华大学,从前就是因其湖光山色之美,而成其“清华园”之名,后来建成学校,自然便以其为校名。

注3:《宋书·谢弘微传》云:“(谢混)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谢混对他这一帮谢氏族侄寄予了振兴家门的厚望,其有一诗《诫族子诗》云:“数子勉之哉,风流由尔振。”

注4:《晋书·刘毅传》:“刘毅,字希乐,彭城沛人也。曾祖距,广陵相。叔父镇,左光禄大夫(应是刘毅发迹后朝廷赐予的荣衔)。毅少有大志,不修家人产业,仕为州从事。”

注5:《隋书·经籍志》载刘毅曾著有《答范顺向尚书义》二卷,另外还有《集》二卷,《录》一卷,应该都是刘毅的文集,今皆已佚。

注:6:唐长孺以《南史·庾荜传》之记载认为,起家州从事等官是最起码得士族标识,以此起家者,三族以内可以免役。参阅唐长孺:《士人荫族特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载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71-72页,中华书局,1983年。

注7:郑鲜之出身荥阳郑氏(西汉大司农郑当时、西晋太傅郑冲之后),虽然过江的这一支位望不太高,不能和留在北方的相比,但毕竟还得算高级士族,当然刘毅家结亲,说明郑氏也只能是高级士族之层。参阅祝总斌:《晋恭帝之死和刘宋初年的政治斗争》,收录于祝总斌著《门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第72页文及注。

注8:自曹魏以来,负责官吏选任、考核、升迁的吏部尚书一直处于各尚书首位,地位之高,权位之隆,有时甚至压过尚书省长官。自两晋以来,吏部长期为高门势族把持,孟昶以低级士族担任吏部尚书,跟刘裕、刘牢之担任北府督将一样,也属于东晋政局一重大转变了。

注9: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其实孟昶号称“美风姿”,未必没有王恭帅,可他对高门大族却像追捧明星一样狂热,其谄媚之态溢于言表。

2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