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季汉皇帝刘备驾崩,谥曰“昭烈”。
昭者,明心见性,诚善无欺,可对日月。
烈者,刚正宏济,不屈不挠,至死不渝。
重重夜幕里有发光的星,茫茫尘世中有不屈的人!这世上多有被这世界的流俗所化,蝇营狗苟求田问舍躺平一生之人,但也总有人坚守着德行与梦想,一以贯之的度过他英雄的一生。从鞭打督邮,到白帝托孤,昭烈二字,真乃刘备一生写照。

五月,后主刘禅在成都即位,随即改元建兴(注1)。丞相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季汉的真正执刀人,封武乡侯,开府治事,并领益州牧(注2)。季汉政权的诸葛亮时代,正式到来。然而,诸葛亮从刘备手里接过的,是一个内忧外患、人心惶惶的烂摊子。
首先是内忧。早在去年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就趁着刘备病重举兵拒守,这年二月诸葛亮前往永安后又开始大着胆子向东进军,火烧临邛(今四川邛崃),西距成都仅七八十公里,所幸诸葛亮留下辅佐刘禅的益州治中杨洪相当能干,一番神操作轻松擒斩黄元。
而更糟糕的是益州南部的南中四郡。自东汉末年刘璋时期,南中就已处于半独立状态,刘备入蜀后,在南中地区设庲降都督,也就是统管四郡的最高军、政机构,欲加强对南中的控制,然而刘备一死,益州郡(今云南东部一带)豪强雍闿便引兵杀死郡太守正昂,宣布独立。而牂柯(今贵州一带)太守朱褒与越巂(今川西南一带)夷王高定看到雍闿挺牛啊,也纷纷响应雍闿,举兵反叛。

另外一边,孙权虽然刚在夷陵之战打败了刘备,很想乘胜追击占点便宜;但曹丕大军压境,让他不得不克制贪欲,先对付北方的威胁。所以这时西边有豪强绑了季汉官员来降,自然又让孙权心思活动了——这是一个笔无本包赚的好买卖啊,不做白不做。
于是,孙权送了一顶空头官帽“永昌太守”给雍闿,让他去攻打永昌郡(今云南西部一带),同时任命刘璋的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让他居于交州和益州的交界处,与朱褒雍闿等人相呼应。原来,刘备拿下益州后,就将刘璋父子迁居南郡公安,而荆州被孙权拿下后,刘璋父子又归了孙权,成为孙权图谋益州的新棋子。刘备气个半死,你孙权还想让他们故地重游不成?火起来干脆让季汉的庲降都督李恢兼领交州太守,以示对东吴交州的图谋,怎么也要恶心一下对方。
但无可否认,最近几年,益州南中四郡已几乎算是脱离了季汉的控制(只有孤悬西陲的永昌郡还在坚持抵抗),再加上夷陵惨败,刘备驾崩,季汉政权一时人心惶惶、岌岌可危。曹丕就想着是否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给季汉政权来个和平演变,于是授意手下的笔杆子们不断写信给季汉高层与知名人士,劝他们放弃帝号,向曹魏称藩。其中诸葛亮收到的信最多,据《诸葛亮集》记载,这一年,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都给诸葛亮写过劝降信,其中华歆、王朗是曹魏三公,陈群是刘备故交,诸葛璋是诸葛亮的同族子弟,许芝则是曹魏的符瑞与谶纬专家,曾专门负责曹魏称帝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注3)。

关于这些劝降信的内容,史书没有记载,但《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中记载了三封王朗写给季汉司徒许靖的信,其中第一封里提到:“故遣降者送吴所献致名马、貂、罽,得因无嫌。”魏使以孙权所献贡品作为礼品,意在以江东的称藩感召巴蜀。另一封信则云:“于时忽自以为处唐、虞之运,际于紫微之天庭也。徒慨不得携子之手,共列于廿有二子之数,以听有唐‘钦哉’之命也。”把曹丕比作取代唐尧的虞舜,将曹魏比作紫薇天庭,千载而下读之,仍觉恶心到家。
总之,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虽然诸葛亮等季汉核心大臣不会被这些破信影响,但就怕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与意志薄弱的豪强被对方带着走啊,于是,诸葛亮决定来一次“笔战群儒”,集中火力,让大家看清楚曹魏篡汉称莽、厚颜无耻的真面目!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馀万於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
从这篇被称为《正议》的文章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信心是非常足的。战争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体,同时也是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全方位比拼,资源、人口、国力等硬件因素固然重要,但动员能力、人心向背、战斗意志等软件因素也不容忽视,甚至运气都是实力的一部分。当初刘秀以万人之军,几乎全歼王莽四十万主力大军,一举摧毁了看似强悍的新莽政权,这就是偶然性因素与软件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你们曹丕就是下一个王莽,兵再多,也不过是给我军刷经验的,该颤抖的,是尔等才对!

所以很多人说“蜀汉人少国小就不该穷兵黩武”这是完全错误的“投降主义路线”,如果实力稍不如人就割据偏安、闭守退缩,萎靡不振,坐等别人来统一,那么刘邦被放逐汉中时就不该反抗,刘裕也不要北伐,农民起义全都该尽早招安,岳飞也不用收复中原,朱元璋一开始给陈友谅跪了就行,南明则直接举旗投降好了,暖风歌舞楼外楼,老婆孩子热炕头,还傻傻奋争个屁啊!
与这篇《正议》类似的还有诸葛亮写给成都谶纬大师杜微的信,内云:"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看来正史中的诸葛亮,也还是很会骂人的,总之,曹丕是土龙刍狗,曹魏是邪门歪道,是伪政权,全天下的正道人士应该共灭之!

从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完全不认同曹魏政权的合法性,而且对曹丕本人也非常厌恶。曹丕这个人不仅是汉朝的乱臣贼子,而且“临戎不武,为国好奢,忍害贤良,疏忌骨肉”(刘知几《史通》)。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曹丕一个皇帝,心眼儿却比针尖还小。曹魏大臣杨俊鲍勋不过是说了些曹丕不爱听的话,曹丕就以权压法,无罪杀之。这鲍勋的父亲鲍信还是曹操的救命恩人,曹丕却如此恩将仇报,实在令人齿冷。而杨俊也是河内望族,还是司马懿的好朋友,所以司马懿等河内乡党皆“叩头流血”向曹丕求情,可曹丕却仍无情将其杀害,众人皆“冤痛之”(注4)。也许,正是曹氏带给司马氏的这种不安全感,让司马氏最终走上了篡魏之路。
此外,曹丕还囚叔(曹洪)杀妻(甄妃),奸淫了从前曹操后宫里的女人,几乎具备了昏君的一切要素。所以曹丕死的时候,卞太后与魏明帝都不愿前去送葬。这样一个连亲生母亲与亲生儿子都唾弃的人,身为敌国的诸葛亮自然更不可能接受曹丕,就算死也不会向他称臣的。

所以,诸葛亮这些公开信的效果还是蛮好的,自这番笔战过后,季汉政权的合法性得到大大增强,益州北部也再没有发生过叛乱,季汉臣民众志成城,为了“兴复汉室”这一共同目标而紧密团结了起来;而曹魏见季汉铁板一块,也基本放弃了和平演变的思路。就算日后要再用这招,也得等诸葛亮死后了。

注1:西汉第一个年号为汉武帝之“建元”,光武中兴,东汉第一个年号则为“建武”。两汉的第一个年号中,都有一个“建”字。季汉所用年号“建兴”中的“建”字,应该与此有关。“兴”字应该是取中兴、复兴的意思。诸葛亮选用“建兴”二字作后主的年号,应该是在表达其志在复兴两汉基业的意思。参阅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修订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第262页。
注2:刘备取益州后,自领益州牧,但称帝后就取消了益州的州级建制。而季汉政权的实际统治区域仅止于巴蜀,若此州级建制长期虚缺,容易给人以大汉帝国即巴蜀的观感,对复兴汉室的事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诸葛亮恢复了益州牧的设置,意在强调益州乃大汉帝国天下十三州之一,也就是将巴蜀置于大汉帝国完整的天下图景之中。如此,季汉在巴蜀的统治才不是割据偏安。日后南朝时辅政大臣也常常兼领扬州刺史,也是这个意思。参阅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修订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第266页。
注3:见《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群臣奏曰:‘伏见太史丞许芝上魏国受命之符……’”
注4:见《三国志·魏志·杨俊传》。
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