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作为福建省经济强市,近年来城市建设虽有一定进展,但在高楼、商业、道路交通及行政服务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导致城市现代化形象与功能未能充分匹配其经济地位。
·01高楼:规划分散与建设周期长。泉州东海总部经济区规划了28栋商务楼宇,但目前仅有连捷国际中心、菲莉中心等少数项目建成,大部分仍处于施工或筹建阶段。例如高度达180米的海丝金融中心预计2026年才交付使用,而东海百宏中心、莲花中心等仍处于地下室施工或主体建设阶段。

这些项目周期长、集中度低,难以形成集群效应,而且部分写字楼功能单一,缺乏综合配套。例如晋江普尚国际中心以商务办公为主,而中闽大地研发总部仅聚焦科技研发,缺乏商业、酒店等多元业态的融合。相比之下厦门、福州等城市的超高层建筑更注重复合功能与地标性设计。
·02商业:业态单一与品牌层级不足。尽管泉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居全省前列,但高端商业仍依赖万达、中骏等传统综合体。2022年全市仅新增58家首店,且以零售和餐饮为主,缺乏国际奢侈品牌入驻。例如泉州中骏世界城虽引入CHANEL等品牌,但整体仍以大众消费为主,与厦门万象城等存在差距。

泉州虽拥有丰富的世遗资源,但文旅商业融合不足。新建项目如市井十洲城计划2026年开业,而现有古城商圈仍以传统零售为主,缺乏沉浸式体验业态。对比西安、成都等城市,泉州未能将文化IP有效转化为商业竞争力。
·03交通:骨架薄弱与通勤效率低。泉州规划了"三环十射"快速路系统,但中环城路、一重环湾快速路等关键工程仍处于建设阶段。跨江通道如金屿大桥、百崎大桥推进多年,导致晋江两岸通勤依赖有限的既有桥梁高峰期拥堵严重。

尽管推出"多彩交通"体系(如"小白"观光车),但公交线网密度低,环湾区域仅39条线路,且未实现与城际铁路无缝衔接。例如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仍处于前期阶段,未能缓解市域通勤压力。
·04行政服务:统筹不足与资源协调低效。跨部门协作机制待完善,例如东海总部经济区涉及多个企业自建总部,但缺乏统一招商和运营管理,导致项目进度参差不齐。而交通领域的"聚城畅通"工程需协调住建、交通资规等多部门,部分项目因审批流程复杂而延迟。公共服务配套滞后,商务区教育医疗等资源配套不足。例如东海总部经济区住宅划入晋光小学滨海校区,但优质中学资源稀缺;医疗设施仍依赖老城区,新建三甲医院进展缓慢。

泉州城市建设的问题本质上是规划前瞻性不足、执行效率偏低及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的结果。只有通过系统性补短板,泉州方能实现从"制造名城"向"现代化海湾城市"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