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我已在护理岗位上度过了两载春秋,这两年仿佛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我走了很久,也一直在探索护理是什么?上学时我以为,护理关乎生理、生化、药理、解剖,而真正走进临床才发现,护理的真谛更在于哲学、心理、艺术和伦理。
医院是一个人生老病死微缩的空间,而我所在的科室——急诊科,则更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在这里,每一位患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特的故事载体,每一次与他们的相遇、接触,都是一次与生命的深刻互动。回溯过往,我遇见了很多患者,学到了很多临床技能,在团队中获得了很多成长,也见证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和瞬间。
那天,凌晨四点,我正在护士站忙碌地工作着。突然,一阵刺耳的急救铃声划破了夜的宁静。急诊大门被紧急推开,一个面容苍白的年轻男子被救护车推入抢救室,患者突发猝死,我立即呼叫值班医生进行抢救,抢救室内我们医护团队争分夺秒,迅速展开抢救,心电监护、除颤仪、胸外按压、简易呼吸器接轮而上,肾上腺素一支接一支地静脉推入。抢救室外家属焦急地等待着,在这紧张时刻,我注意到一个小男孩在好奇地窥探着抢救室内的一切,眼中满是对未知的不解和困惑。
抢救告一段落,我走出抢救室,小男孩立马迎了上来,拉住我的手,此刻我才注意到,他穿着单薄的衣服,手里拿着爸爸的大衣,眼神中充满了茫然:“姐姐,我爸爸怎么了?”他的声音中带着难以言喻的天真失落和无助。
我蹲下身,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朋友,我知道你现在一定感到害怕,但你要相信,我们医护人员正在全力抢救,尽最大的努力来挽回你爸爸的生命,我们会一直在这里陪伴他、照顾他。”听完我的话,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然而,一天后,他的爸爸还是离开了。当我们告知家属这个消息时,孩子的妈妈崩溃了,泪水无法止住地涌出,而他静静地矗立在妈妈身旁,茫然而担忧的看着妈妈,他似乎还不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直到妈妈告诉他:“你爸爸不在了。”他突然大声哭喊着“可我还有好多话没有跟爸爸说”。
急诊的钟摆并没有因为那一刻的哭喊而停滞,大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后续工作。然而,一双小眼睛却一直注视着我们,伴随着患者即将被太平间师傅转运的瞬间,孩子和妈妈的痛哭声在急诊急救部回荡……
自那一刻起,我的内心再也无法保持平静,周围的一切声音都显得格外刺耳。在忙完手头的工作后,我找到护士长:“护士长,我想去太平间看看。”
护士长摘下口罩,凝视着我说:“慧敏,自从那位患者被接走,你一直显得思绪万千。我想提醒你,医患关系中最忌讳的就是过度共情。过多的情感可能会影响你的专业判断,干扰治疗过程,甚至增加自身的精神负担。那么,你又如何对下一个病人负责呢?”
正当我欲辩驳时,护士长一把将我拉进怀中:“但是,今天,去做你想做的事吧。我们不是冷漠无情的机器,但也别让这些情感左右自己。”
告别护士长后,我匆匆赶往太平间。孩子蜷缩在椅子上,脑袋深深埋在两腿间。我轻轻坐在他身旁,握住他幼小的双手。
当他看到是我,眼中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我急忙拿出纸巾为他擦去眼泪,说:“刚才你不是说,还有很多话想和爸爸说嘛,我们一起给你爸爸写封信吧。”
我找来纸和笔,他认真地接过去。看着他小小的手在纸上移动,字迹虽然稚嫩,却透着深深的思念。
“爸爸,我知道你听不到我说话了。我好想你,我想告诉你,虽然你不在身边,我有点害怕,但我一定会长大变得勇敢坚强。你放心,我会听话,保护好妈妈。”
他的信,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深的不舍和无奈,我握住他的手,轻声安慰道:“你写得很好,你爸爸一定能感受到你的爱和思念。”
他将纸折好,跑到妈妈身边说:“请放在爸爸的口袋里,这是我给爸爸写的信。”妈妈看过信后,一把抱过孩子......,看到这一幕,我默默转身离开。
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信,无论在医疗的前沿还是患者的身边,我们都可以成为一束温暖的光,照亮前行的路,为生命的每一个瞬间赋予更多的关怀和温馨。
如果说医疗决定一家医院的高度,护理则决定这家医院的温度与厚度。在人文回归医学的重要时代背景下,我想努力成为那盏照亮生命路途的明灯,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光明。
作者:北京老年医院急诊急救部 王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