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几个关键词
1,镜听
“镜听”是中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占卜方式,也称“耳卜”。操作方法通常是在除夕或岁首的夜里,将镜子放在灶台上,焚香礼拜,然后怀抱着镜子出门,根据听到路人的第一句话来占卜吉凶。唐朝诗人王建《镜听词》中写道:“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镜听》的篇章,故事大意是:
清朝初年,益都有读书人郑氏兄弟二人。哥哥大郑出名早,备受父母疼爱,其媳妇也深得偏爱;弟弟二郑落拓不羁,未考取功名,遭父母嫌弃,二郑的媳妇也连带被父母厌恶,妯娌关系不融洽。二郑媳妇常激励二郑考取功名,二郑发奋图强考中秀才,父母对其态度稍有好转。这年兄弟俩都参加乡试,二郑媳妇于除夕之夜用镜听占卜,听到镜中有人说:“你也去凉快一下吧。”乡试结束后,天气炎热,两妯娌在厨房做饭,忽闻报喜说大郑中举,婆婆让大郑媳妇到外面凉快去,对二郑媳妇视而不见,二郑媳妇委屈愤恨。随后又报二郑也中举,二郑媳妇大喜,脱口而出:“我也去外面凉快凉快!” 此时她才骤然想起镜中所听之言,感叹镜听之灵验。
刀郎的歌曲《镜听》,与聊斋的《镜听》故事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借用了“镜听”这种占卜行为作为歌曲的名字。
2,一去金川十八年
这是一句很重要的歌词,表达的是整首歌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核心,弄懂了这一句才能明白其它词句在说些什么。但是通过这句歌词找故事的出处并不容易,余搜罗归纳了一下,有可能的出处有三:
①乾隆大小金川之战
“金川”是全歌词里唯一出现的实指的地名,其它的“边镇”、“新城”都是虚指的。为什么要用“金川”这个地名而不用其它呢?以刀郎对歌词的精细严谨,“金川”不大可能是虚指的,基本上可以实锤《镜听》故事里描写的战役与金川这个地方有关。在历史上与金川有关的战役,最著名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战: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为扩张势力,发动叛乱,乾隆派军弹压,此次战役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结束。到了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金川地区土司联合反清,乾隆再次派兵,先取小金川,再打大金川,第二次战役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结束。
《镜听》所描写的战役会不会是乾隆大小金川之战呢?仔细看来,地点是对上了,但时间对不上。乾隆大小金川之战,第一次历时3年,第二次历时5年,而两次之间相隔20多年,与“十八年”并不吻合。还有一点,乾隆大小金川之战,在历史上的风评是积极的,它确保了国家领土的完整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而《镜听》的基调明显是谴责战争的,两者的主旨并不切合。因此本人觉得,《镜听》的故事背景是乾隆大小金川之战的可能性不大。
②寒窑传说
“十八年”这个关键词让人想到了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等候薛平贵的民间传说:唐丞相之女王宝钏,通过抛绣球的方式选择了贫寒的薛平贵作为丈夫。然而,这段婚姻并不被家人支持,王宝钏不惜与父亲三击掌断绝父女关系,毅然跟随薛平贵住进了寒窑,二人结为夫妻。婚后不久,薛平贵参军出征西凉。王宝钏在寒窑中独自生活,拒绝了家人的帮助,靠挖野菜艰难度日。薛平贵作战时身受重伤,被西凉公主所救。西凉王看中了薛平贵的才能,将公主许配与他。薛平贵因误听王宝钏已改嫁他人的消息,心灰意冷之下娶了西凉公主,后来还成为了西凉国的国王。王宝钏在寒窑中苦等薛平贵18年。后来薛平贵得知王宝钏仍在等他,心中愧疚,回到中原将她接入宫中,封为皇后。然而王宝钏在成为皇后仅18天后便去世了。
《镜听》中描写的女子会不会是苦守寒窑的王宝钏呢?她的“星夜兼程的情人”会不会是远征西凉的薛平贵呢?歌词中的某些句子,如果用这个“寒窑传说”的故事来解释的话,逻辑是通顺的,例如,“她的身体是无名的身体”,“无名”可以理解为没有名分,他们的婚姻既没有父母之命,也没有媒妁之言;“镜光嘲笑她的发丝”,“嘲笑”的理由也足够充分:你们既然名分上不算是夫妻,你也没必要守什么贞节牌坊,还为他苦等18年,等到青丝都变成白发,不是很不值得吗?王宝钏所住的寒窑,是山崖上挖掘而成的洞穴,在这里遇上山林中的精怪山魈,在情理之中;出门抱镜占卜,周围万籁俱寂,没有邻居没有人声,只能指望能听到渡鸦的只言片语,这种环境描写也很适配寒窑的特点;她的星夜兼程的情人,“正越过沉睡的边镇,唤醒宵禁的新城”,薛平贵是西凉一国之君,他完全有能力(权力)去唤醒宵禁的新城;“他带来原野,他带来穹隆,赤裸的穹隆”,他将女主接入西凉国封为皇后,不就是给了她一片国土大地,和一个全新的天空吗?——虽然有这么多接合释义之处,但是地址对不上,经查证,薛平贵出征的西凉,地理位置上并不是《镜听》里的金川,因此,《镜听》的故事背景是否“寒窑传说”,还有待商榷。
③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持续了14年。1945年起党政军队整编和地区逐步解放,至1949年建国。1931-1949合计刚好18年。从地域上来看,四川省西部有大金川河、小金川河,金川河之西有金川县,金川河之南有大渡河,附近还有金沙江、泸定桥。1935年红军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就发生在这片土地。时间地点都能对上“一去金川十八年”。
另外还有一个佐证-《山歌寥哉》专辑海报,图中下方红框处显示,《镜听》与《路南柯》两首歌名放在一起是没有分隔符号的,而专辑里其他歌名都以斜杠符号分隔开来。这不像是一个低级的排版错误,会不会是刀郎在暗示《镜听》与《路南柯》两首歌是姊妹篇或者是上下集。《路南柯》里面用到“渡口”、“险滩”、“辉章”、“量产的石碑”等词语,可以推断《路南柯》是描写近现代战争的。如果《镜听》真是《路南柯》的姊妹篇,那极有可能两首歌描写的俱是反映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事件。所以,《镜听》的故事背景是抗日战争的可能性很大。
3,山魈
现实中的山魈是一种猴科灵长动物,栖息于森林,脸部似鬼魅状,被称为“山中之鬼”。《镜听》里面描写的山魈,应该不是指这种动物,而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魈。
《国语・鲁语》中提到“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
《山海经・海内南经》载“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
《抱朴子・登涉》说“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足向后”。
《述异记》中形容其“形如人,长二尺余,黑色赤目,发黄披身”。
从这些古代典籍里面描写的山魈外形,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归纳为:人面猴身,只有一条向后的独足,身有黑毛,眼睛发红,黄色头发披散,这便是山魈的形象,给人一种怪异、狰狞的感觉。
《聊斋志异》中有《山魈》的篇章,其大意是:孙太白的曾祖父孙公在南山柳沟寺读书,一天晚上,有山魈进入他的房间。山魈身材巨大,脸似老瓜皮色,目光闪烁,嘴大如盆,牙齿稀疏且长。曾祖父吓得不敢动弹,在危急关头拔出佩刀砍向山魈,如砍中石头的声音。山魈怒走抓起被子离去,众人闻声赶来,门窗皆闭合着,只有被子夹在门缝处,上有撕裂爪痕。孙公因此吓得赶紧回家,不敢再待在寺里。
另有一些记载披露了山魈的习性特点:不畏惧人;喜欢偷盐、吃虾蟹;惊惮害怕爆竹声;狡黠神秘,善于变化隐形和诱惑人类;有役使老虎的神通;是山岳的精怪,守护山林,一旦受到侵犯,会给人带来疾病灾祸;有时也会帮助人,给予善良勤劳的人一些财富和好运。
4,渡鸦
渡鸦是雀形目鸦科鸟类,全身羽毛皆为黑色,是一种食腐动物,好啄食动物尸骸。渡鸦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能够模仿人类话语,但学舌能力及不上鹦鹉、八哥。在文化象征中,渡鸦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预知吉凶的灵鸟,同时因渡鸦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所以也成为了忠贞爱情和婚姻的象征。
二,歌词逐句分析
1,因为梦没有留下种子镜光嘲笑她的发丝,
所以守候在除夕期待渡鸦的只言片语。
梦没有留下种子,就是说女子在十几年的等待中,一直在做着与情人团聚缠绵的梦,但是遗憾的是现实中男子始终没有归来,他们之间也没有留下子嗣。
发丝是时光荏苒的代名词,镜光倒映她的发丝,一年一年,从青丝变成白发,见证了时光飞逝,年华老去,镜光仿佛在嘲笑她:这种等待值得吗?既然没有子嗣没有牵绊,在战争中音讯杳然18年,情人极大可能已经捐躯赴义,女子大可以另觅新欢,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有必要为了这渺茫的希望继续等待吗?
然后“因为...所以”这对因果关联词贯联了前后句,因为受到了嘲笑,所以女子决定做接下来的事情——抱着镜子守候在除夕之夜进行镜听占卜,占卜的题目当然是“情人能否平安归来”,她始终抱着希望,情人终会无恙回归,她要证明,这种等待是值得的!
那为什么期待的是渡鸦的只言片语,而不是人们的谈话呢?原因可能是
①从下文遇上山魈的情节,可以推断女子所住之处是靠近山林杳无人烟的地方,且有可能是独居茅房,周遭没有邻居;
②这个城市即将实行宵禁,道路上没有行人;
③渡鸦身兼信鸽与鹦鹉的特长,它模仿人类话语便是在传递信息,以它食腐的习性,必然飞越或停留过尸横遍野的战场,它的只言片语有可能正是前线的信息。
④渡鸦被认为是预知吉凶的灵鸟,也是忠贞爱情的象征,女子更希望碰到的是渡鸦。
2,天青地黑万籁俱寂没有踪迹,
她早已经在镜中给了未来以定义。
天青地黑万籁俱寂没有踪迹,是女子抱着镜子出门后的环境描写,宁静的夜晚天地漆黑一片,周遭既没有人迹,也没有渡鸦的踪影。
她早已经在镜中给了未来以定义,这个“早”字说明她以往一直都是这样做,以往的17年,镜子见证了她因等待从青丝变成白发,她在镜中给未来的定义是,只要还没收到情人已经牺牲的确切消息,她还会继续等下去,这就是她的决心!
3,山魈让她等一等,星夜兼程的情人,
他正越过沉睡的边镇,唤醒宵禁的新城。
他带来原野,他带来穹隆,赤裸的穹隆。
山魈怎么会在此时此地出现?那是因为这里是山林,是山魈的势力范围;虽然是除夕,但城市正准备宵禁,没有人燃放爆竹,山魈没有被惊吓到。山魈让她等一等,是阻止了她正要进行的行为——镜听占卜。山魈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意图是什么?它是善意还是恶意?从山魈的习性特点来看,它有时狡黠神秘,喜欢偷窃食物和诱惑人类;有时又会帮助人,给予善良的人好运。它的意图挺难捉摸,从“让她等一等”这个动作来看,倒还是挺客气的。
山魈给女子带来一个重要的信息——如果这是来自阴间的信息,为什么不是鬼差、判官来跟女子接触而是山魈呢?那是因为,山魈是一种介于精怪与鬼之间的生物,它能在阳间活动与人沟通,这是鬼差判官做不到的;而它又能获取阴间的信息,这是与鬼差判官等同的能力。相反,阳间的信息,它反而不容易获取。试想一下,守护一方山林的精怪,怎么会知道万里之外战场上的情况呢?所以这个信息肯定是来自阴间的信息。那么从山魈口中道出的信息,它想表达的是:
星夜兼程的情人——你的情人(灵魂)正加紧赶回来(“星夜兼程”是因为他是只能在夜间赶路的鬼魂),
他正越过沉睡的边镇,(到达)唤醒宵禁的新城——他正飞越过人们都在沉睡的边镇,五更天左右会来到你身边(新城是指女子所在的城市,唤醒宵禁是代表五更天这个时辰,因为宵禁的时间一般是从一更多到五更多,五更天左右人们起来劳作,等于整座城市都被唤醒。而鬼魂通常在五更天就要回归阴间,避免见到阳光)。
他带来原野,他带来穹隆,赤裸的穹隆——伴随他来的是一片荒芜之地,和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天空(这是对阴间环境的描写,原野是指阴间的荒芜之地,赤裸的穹隆是指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云朵、什么都没有的阴间的天空)。
山魈的举动是善意的。在民间有回魂的说法:人去世后,在一定时间内会回魂,回魂时灵魂只会返回生前居住的地方。女子外出占卜,不但会受到违反宵禁的惩罚,还会错过与男子灵魂相见的机会。山魈阻止女子外出并告知消息,是为了让他们“团聚”,从鬼的逻辑思维,它认为女子苦等18年如此忠贞坚定,应该让他俩见上一面。但它忽略的是,女子心底冀盼的是情人无恙归来的团聚,而不是人鬼殊途的见上一面。
山魈的这番善意的“鬼话”,在女子听来,无异于溺水前的一根稻草,绝境处的一丝希望,结合她自己埋藏经年的心底里的愿景,她将山魈的这段信息误解读为:
星夜兼程的情人——情人正加紧赶回来,
他正越过沉睡的边镇,唤醒宵禁的新城——战争胜利了,他们凯旋归来。他的军队正穿过人们在沉睡的边镇,还用胜利的凯歌去唤醒其他城市中正处于宵禁的人们,让他们一同分享喜悦。
他带来原野,他带来穹隆,赤裸的穹隆——土地收复了,战争结束了,随着军队的凯旋,人民将迎来一片崭新的天空。
因此接下来的两句歌词,是女子对山魈的“鬼话”半信半疑,患得患失之下的心理描写。
4,她的身体是无名的身体女萝依依的浮萍,
女萝也叫松萝,是一种苔藓类植物,多附生于松树。文学作品中有时会用女萝攀附松柏来形容女子对男子的依附。在一些描写爱情或婚姻的诗词中,女萝的形象被用来体现女子在婚姻关系中的从属地位。
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没有固定的根,只能随着水流四处漂浮。在文学作品中,浮萍常常象征着漂泊不定的人生或命运。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命运就像浮萍一样,在时代的洪流中微不足道,无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她的身体是无名的身体,意思是说,如果男子在前线牺牲了,那他也就是如无数在保家卫国战争中奉献生命的无名英雄一样,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方。女子依附于男子的生活本就是漂泊无定,情人都牺牲了,将不会再有人记得她的名字,很快会将她淡忘。——潜台词就是,即使我错信了山魈的“鬼话”,于我又有什么损失呢?
5,她的遗忘从未占有遗忘野火春风草离离。
野火春风草离离,出自于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前一个“遗忘”是指“已经遗忘的东西”,后一个“遗忘”是指“本该遗忘的东西”。本该遗忘的,是情人的音容笑貌和同甘共苦的时光,因为这一段历经18年的蹉跎,早已经尘封与淡化。但是她即使忘记了全世界,也不会忘记埋在心底深处的这一段记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尽管一年一年的期盼化作失落,如同野火灼烧小草,可是当捕捉到“情人即将回归”的希望,这段记忆又彷如小草沐浴春风,再次伸出了叶芽。——女子对山魈的“鬼话”作出了抉择。
6,一更鼓儿天,一更鼓儿天,
这一去金川十呀么十八年。
他带来原野,他带来穹隆,赤裸的穹隆。
山魈让她等一等,星夜兼程的情人,
他正越过沉睡的边镇,唤醒宵禁的新城。
他带来原野,他带来穹隆,赤裸的穹隆。
女子听从了山魈的劝告,回到了屋里。此时外面敲一更鼓,开始宵禁。
女子回首前事:他去金川参战,不知不觉已经18个年头了呀!
然后女子咀嚼山魈告诉她的那句话:“他带来原野,他带来穹隆,赤裸的穹隆。”,越想越不对劲。
女子再次从头到尾回想一遍刚才遇到山魈的情景,她开始意识到,自己误解了这段话的意思。
从一更天到二更天的这一段,为什么插进这么多重复前文的歌词,就是因为女子在这段时间一直在琢磨在思考山魈所说的关于情人的信息。
7,二更鼓儿敲,二更鼓儿敲,
敲得泪珠儿对对往下掉。
二更鼓响,女子终于想明白了——原来山魈告诉她的,是情人的灵魂正在赶回来。想到情人已逝,不由得心酸难禁,潸然泪下。
8,三更鼓儿咚,三更鼓儿咚,
窗棂不动哪里来的风。
三更鼓响,门外“咚”的一声,仿佛是敲门声,窗棂没有动却传来一阵阴风,情人的灵魂出现在屋里。他终于在三更天赶了回来。女子望向男子,心内仅有的一丝希望破灭了,回想起18年的苦苦等待宛如一场梦,18年的镜听坚持终成一场空,人鬼殊途飘萍已无踪。她顿觉再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默默地将梁上的白绫套上脖子,双脚一蹬,“咚”的一声,凳子掀翻带起一阵尘风。
9,四更鼓儿催,四更鼓儿催,
天上鸿雁往南飞。
四更鼓响,快要天亮了。窗外山魈在催促,叫男子赶紧返回阴间。
天上经过一只往南飞的鸿雁。
为什么说是一只鸿雁呢?因为鸿雁是候鸟,通常会在秋季开始成群结队地南迁,到南方暖和的地方去维持生存。在除夕夜这个冬末春初的季节,还有鸿雁在南飞,是极不正常的现象。那只会是掉队的鸿雁,不但掉队还错过了季节。也有可能鸿雁是一个意象描写,说的是最后男子的灵魂托身于鸿雁,向南飞去;又或许鸿雁代表的是“哀鸿遍野”,比喻战争令人民四处逃亡,流离失所。
三,对女子结局的猜测
《镜听》的曲调采用的是五更调,五更调的结构形式多为歌词五叠,从一更至五更递转咏歌,故又名“五更转”。像南朝的《从军五更转》、敦煌曲子词中的《叹五更》、《闺思》等都是典型的从一更唱到五更。这种递进式演唱,便于叙事和抒情的逐步展开。比如在一些反映军旅生活的五更调中,一更是战士初闻战鼓、准备出征时的心情;二更是寒夜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三更是战事正酣时的紧张与激昂;四更是战争的疲惫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五更是迎来胜利曙光的决心等。也有描写闺妇思念征夫的,道理相同。通过五更的时间脉络,完整地呈现出一段故事或一种情感的发展变化。一更到五更的时间推移递进,节奏和情感的逐渐加强和变化,使整首曲子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让听众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但是我们在《镜听》中只听到“四更鼓儿催”便结束了,本该最激昂高亢的五更,还没有出现便戛然而止,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刀郎在暗示,女子没能待到五更,她在三更天便已魂归离恨,四更天阴间使者催促上路的,是男主女主一对灵魂?
如果《镜听》与《路南柯》是姊妹篇,那么《镜听》末句的那一只孤雁就是伏笔,就如同电影结尾处的彩蛋,镜头随着它飞越重山,飞越江海,飞越森林,降停在一片硝烟弥漫、骸骨狼藉、焦黑毁败的战后疮痍之地,开启全新视角讲述的一个新的故事《路南柯》;《镜听》中未响起的五更鼓,也有可能作为一个悬念,在《路南柯》里面重新展现一段关联的往昔。“古宅门前路南柯,归雁复几何”,《路南柯》后段格调明显有异于前段的几句歌词“我的窗儿,我的窗儿上啊,秋虫儿叫呀,哥哥你回来啊。”那在窗前呼唤不归情人的女子,是不是《镜听》的女主呢?《镜听》的三更鼓,女子悬梁后是不是被男子救下,最后放弃轻生呢?
《镜听》以闺中女子待郎归的角度去映射战争的残酷,以后方人民的期盼去反衬前线战士的英勇无畏,无论歌中女子是何种结局,《镜听》都必然是一首献给千千万万保家卫国的英雄,和驻守家园的家属和人民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