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力放到军事上面”?淮海战役常公真没有投入那么多精力

萧武弹史 2024-04-18 10:21:36

冷知识,淮海战役的时候,常公其实没有亲自去前线微操过。

虽然确实有过空投手令之类,但也只是让飞机去投,他自己没去。

去蚌埠督战,是二公子纬国去的。

连去上空和黄维通话,都是顾祝同去的,常公全程没有去过前线。

相比之下,常公在辽沈战役的时候,才是真微操。

他自己亲自跑来跑去,在北平、沈阳、葫芦岛几个地方之间来回穿梭。

有时候坐船,有时候坐飞机。

亲自找廖耀湘谈话,找卫立煌谈话,找傅作义谈话,找了很多人,还跟范汉杰通话。

为了促成廖耀湘西进,常公找了很多人做工作,自己也亲自做工作。

最后就是因为他亲自出马,才让廖耀湘不情不愿地同意出辽西。

塔山之战他几乎都快到前线去了,亲自主持会议,讲话,要将领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当然,比较关键的时候,他跑回南京解救孔令侃去了。

但是到淮海战役的时候,常公全程在南京,虽然也主持了几次作战会议。

但一般都是原则性讲话,讲完了具体的作战方案讨论,都是顾祝同和何应钦主持。

当然,关键时刻他确实都亲自干预了,这没问题。

比如邱清泉增援黄百韬不力,他亲自发电报去责备。

杜聿明集团出徐州之后,本想一路狂奔往蚌埠方向,半路上确实是他空投手令,停下了。

但也就仅此而已,并没有亲自去战场督战,都是在后方。

因为这时候他自己也已经心力交瘁,内外交困。

一方面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和阎锡山等人私下联络很活跃,搞小动作。

一方面是美帝那边杜鲁门拒绝增援援助,他自己重注押宝的杜威也败选了。

还有金圆券改革收场,以及开始提前为迁台做准备等等。

而且,时间不久平津战役也开始了,他也不可能不管。

他这段时间很忙,其实并没有全身心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军事上来。

相反,在淮海战役前前后后,很多时候他都是愿意听下面的人意见的。

比如战前杜聿明做的作战方案,是放弃中原地区,收缩到徐州与华野决战。

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同意了的,其实并不是他以前的行事风格。

还有在黄百韬兵团被消灭之后,杜聿明又提出放弃徐州,南下蚌埠,他也同意了。

这同样是他之前不太可能同意的事情。

至于杜聿明说的扭转战局的方案,不去救援黄百韬,而去追击中野,这不可能。

因为按照国军的操作习惯,这就等于直接把黄百韬扔了。

当时淮海战役并不是必败之局,上来就直接这么送,太不要脸了。

另一个是杜聿明只是在回忆录里提了一嘴,说他想过,但没有和其他人说过。

杜聿明集团出徐州之后,走到半路上他空投手令,让掉头往东南方向攻击,解救黄维。

这是形势所迫,因为他也怕杜聿明直接跑了,黄维兵团就直接没了。

毕竟黄维兵团的十八军是一等一的主力部队,不能就这么见死不救,直接送了。

杜聿明被围之后,提出继续增兵,彻底决战,常公也听了。

当然,他从华中调兵失败了,没调出来,但这不是他的原因,是白崇禧阻拦。

等到最后杜聿明集团全军覆没的时候,他自己都下野了,也没微操。

所以说,常公这个人是能力有短板,但并不是傻子,也不是所有的决策都是错误的。

尤其是军事上的失败,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必然也有偶然,但不能完全归结为常公微操。

从国军前线指挥官的自主权来说,平津战役大于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大于平津战役。

8 阅读: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