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狠毒的1条计策:引外敌弑父杀君,毁掉中华万里河山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7-15 00:10:57

西周的灭亡,和周幽王的荒唐行为脱不开关系。周幽王得到了褒国进献的美女褒姒,对她宠爱至极,可褒姒不爱笑。

有一次,周幽王带着褒姒跑到烽火台,点燃了烽火。各路诸侯看到烽火燃起,以为有外敌入侵,急忙调兵遣将赶来救驾。

结果到了才发现,这只是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而搞的闹剧。诸侯们被耍得团团转,从此对周幽王不再信任,烽火台的警报作用也成了摆设。

不仅如此,周幽王为了让褒姒开心,废掉了原来的王后申后和申后所生的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王后,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

申后和儿子姬宜臼无奈之下逃到了申国(申后的娘家),他们与周幽王由此结下了仇怨,申后的父亲申侯,作为申国国君,决心为女儿和外孙“讨回公道”。

申国是个小国,叫西申国,都城在如今陕西平阳一带,申侯是周初叔齐的子孙,被称为西申侯。

由于申国靠近游牧民族犬戎,当地汉人与少数民族相互杂居,所以申国也被叫做“申戎”。申国自知单独对抗周王朝毫无胜算,于是申侯联合了鄫国和犬戎。

鄫国也是个小国,是申国的邻国,而犬戎则是强大的游牧民族,长期与华夏民族为敌,早从炎黄时代开始,就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

相关记载如《史记》中就有提及犬戎等民族与中原的冲突 ,当时,周朝的军队虽然对一些小国有优势,但面对强悍的犬戎,再加上申国与鄫国相助,根本无力招架。

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西周迅速灭亡。周幽王和太子姬伯服被杀,王后褒姒被俘虏,大臣虢石父、郑桓公战死,首都镐京被付之一炬,无数王公贵族、卿士大夫全家被杀,大量财宝被犬戎掠夺一空。

犬戎在烧杀抢掠之后,退回了陕甘地区,镐京沦为一片废墟。周幽王死后,申侯拥立自己的外孙姬宜臼为王,也就是周平王。

另外,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被上卿虢石父的儿子虢公翰等十多家诸侯拥立为王,即周惠王。他们以鄚阳城(如今河北任丘一带)作为王都。

在这段时期,周王朝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有的诸侯支持周平王,有的支持周惠王,还有的诸侯选择袖手旁观,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

这种局面持续了约十到二十年, 周惠王是一位比较仁德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莫、易一带有所发展。

但他缺乏雄才大略,没有加强军队建设,也没有迁都镐京重建统治秩序,只是在自己的封地称王。

相比之下,周平王得到了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晋文侯等实力强大的诸侯支持,而周惠王则主要得到以虢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支持。

从实力对比来看,周平王一方更占优势, 周惠王作为周王室正统王位继承人,却没有得到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等诸侯的支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容易被诸侯控制;

而周惠王已经二十多岁,能够自主决策。各诸侯拥立周王,都有着自己的私心,想要通过拥立增加权势和利益,周平王在这种情况下成了诸侯的傀儡。

后来,周惠王处于弱势。支持他的大国齐国和楚国距离较远,难以提供有效援助,仅靠虢、莫等小国难以抵御外敌。

而且周惠王没有危机意识,仁德有余但谋略不足。 最终,晋文侯趁周惠王不备将其杀害,结束了两王并立的局面。

由于镐京历经战火不再适合作为王都,在秦襄公、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申侯、鄫侯、许定公等人的支持下,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周惠王死后,周平王给他的谥号是周携王,不承认他的王位合法性。

此后,诸侯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再提及周携王和他曾经的王都。“讳莫如深”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

虽然周平王不再有周惠王这个竞争对手,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周王室的武装力量薄弱,远不如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当时的局面是“政由方伯”,权势掌握在拥立他的诸侯手中。比如郑武公,竟与周平王互换太子作为人质,周平王在他面前毫无威严。

在东周初期,郑武公利用把持朝政的机会,灭掉郐国、东虢等国,还向周平王讨封溱、洧等地,成为一方霸主;秦国因拥立之功,获得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逐渐崛起为西方大国;晋文侯在弑杀周惠王、拥立功勋之后,在山西地区扩张势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混乱,正是从这些诸侯实力扩张开始的。

郑国成为了春秋初期的小霸主,齐国称霸则是后来的事情,而像孔子修订的《春秋》、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等正统史书,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没有记载周平王的种种劣迹。

直到后来《竹书纪年》、战国楚简等史籍被发现,这段历史才更加完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1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