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书房里的大雪崩
窦唯《噢,乖》
「被迫,接受,就算难过无所谓。」
这并没有批判什么,说的是真实情况,说的是一种模式。
哆啦A梦漫画,《书房里的大雪崩》。
朋友们打算去滑雪,纷纷展示自己的滑雪板,问到大雄,大雄说自己没有滑雪板,小夫和胖虎嘲讽他说「大雄也不会滑,买了也没用的」。
大雄嘴上气不过,带大伙去他家,嘴上问自己的爸爸可不可以给自己买滑雪板,但其实心里巴不得爸爸拒绝呢,可是没想到爸爸听到后十分高兴,甚至掏出了很早就买好的滑雪板。
我要说两点,对我现在的影响和幼年的影响。
第一点——关于创作。
漫画中的这部分场景有作用,是为下面的情节做推动,大雄说大话,结果事与愿违,大雄父亲在让我们惊讶的同时,也在无意识间将大雄逼到了下一步行动上:必须学会滑雪。
并且这个场景安排中并不觉得大雄父亲的举止突兀,在之前的剧集中我们了解到大雄父亲的体育很好,结婚之前很爱运动,这个推动情节的作用让大雄父亲来承担是再合适不过的,早设计好人物的一些好恶取向是重要的,如果在这一集里爸爸突然在对话中说出「我很喜欢体育」这句话的话,这个情节就垮了,就牵强了,就是为了做什么而做什么了。
第二点——在幼年影响我的对话模式。
我小时候看的是动画片,忘了几岁了,今天,当这一页漫画映入眼帘时,我突然被击中了,我想到了童年,细思极恐,我意识到它似乎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一个祸根。
漫画没错,漫画本意是教人向好的,而我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关注点除了后续剧情外还有此处,我从中「学」到了一种别样的对话模式。
我重构一下大雄父亲和大雄之间的对话,注意是重构,抛弃你的惯性想法,不要跟着漫画剧情走。
我:『老天保佑,爸爸不要答应。』
『哆啦A梦里,大雄希望父亲不要给他买滑雪板,但是父亲早就给他买了,那么我说我不要,爸爸是不是也给我买了呢?』
于是我会像大雄在漫画里跟爸爸说的那样:「这东西太贵了,别买了。」
『说不定爸爸会突然掏出来呢?爸爸可能会说「我早知道你喜欢这个,所以早早就买了」』
但是这种事没发生过,但要只是从来没发生过好像也没什么,但偏发生了这样一些事。
第一件事。
我爸某一天晚上回家突然给我带回来两盒光盘,艾斯奥特曼和变形金刚动画片。
第二件事。
我爸问我想不想吃肯德基,我没说话,点了点头,我爸晚上回来,装作突然想起一件事,说「坏了,我给忘了,没买肯德基。」我嘴上没说,脸上不高兴了,但也没责怪他,『谁让我没说自己想吃呢?』可谁知我爸突然从身后掏出了肯德基,我脸上没有表现高兴,我爸把肯德基放在桌子上,我爬过去就吃起来了。
所以我以为我爸能完成哆啦A梦里的情节呢,我以为我的每一次要求爸爸都能这样子实现呢。我喜欢这样实现愿望的形式,叫「被实现愿望」,被动,呵。
第三件事。
有一次我想买遥控小汽车,我跟爸提过这事,爸说「先不买」;还有一次想买铠甲勇士的变身器,我就拿着空调遥控器扣在手腕上,但我没提自己想买这东西的事。
头一件事,有回爸带我去大胡同进货,有批发玩具的店,我爸就让我自己挑,我爸问了下价,我一听,便宜的一百多,贵的二百多,太贵了。
也不知道啥时候起,我就觉得自己应该给家里省钱,即便是一百多也尽量不要花,但要是有些愿望特别想实现,那怎么办呢?
「被实现愿望法」。
那一次我也想买那便宜的,可是当面说要一百多的是不是没面子呀,是不是会被卖家瞧不起呀,还有一百多的是不是质量不好呀,要是玩起来不痛快、跟电视上演得不一样怎么办,不如一次到位!
可是买二百多的我实在张不开嘴,我就在那干站着,眉头紧锁,脸憋得通红,我爸一催,说「就那一百多的,你要看上咱就买了!」
二百多的没戏了。
一百多的买了我也不满意,我说「不买了,走吧。」爸说「确定走了,过这村没这店了。」他也急了,老这么站着很耗耐心,也没面子。我抬头有点儿哀求有点儿恨恨地瞄了他一眼,最后说「嗯。」
坐公交回家,这一道上我都苦丧着脸,下车后把货装上三轮,爸让我坐车上拽着点儿货,我爱答不理,我爸喊了一嗓子,我就把货拽住了。
为什么不明白我的想法?为什么这么穷?我这回脸不红了,眼红了,又气又委屈。我也不知道自己跟谁置气,等发现别人没错的时候,我就跟自己置气。
铠甲勇士变身器那时候,我差不多知道不可能了。
我喜欢大惊喜,可是后来我也知道如果愿望都能以这种方式实现,我也不会感觉到满足了,我只会得寸进尺。
第四件事。
学会骑自行车了,我跟我妈溜达,我妈找家人问「你知道这小自行车一般啥价吗?」我就觉得我迟早会有一辆自行车了。
等到某天我回家,看到三轮摩托那里锁着一辆以前没见过的自行车时,我就差不多知道那是我的了,我进家门,妈没说,我就忍住不问,但最后也确实告诉我那是给我买的了。
那天是周五,每周五都可以吃一次米线,妈总是大部分让我吃,她只吃一点点。
妈说「买了自行车,得几个星期不能吃米线了啊」,我虽不情愿,倒也不是不认同买了车就该减少对米线的需求,而是『都无所谓,妈说啥就是啥,吃米线也不算我的什么迫切愿望』,但我心里还是觉得妈的这个提议有些反常,心里存了点疑问,但嘴上还是答应了,然后我妈可能是考验我,也可能是觉得我有点儿赌气的成分在,总之她瞟了我一眼后又说「一码归一码,该吃还得吃,一会儿买去吧」。
我不能说谎话,我当时心里想的是:『果然。』
但是我也纳闷,那就是我家里到底有没有钱啊?那会儿我爸就基本不给我惊喜了,我妈就填补了我童年后期的大部分愿望,可是因为我对家里的经济情况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当我认为妈给我的东西明明有更好的东西可以替代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落。
过去我把收到礼物当成了「当然」,小到小学时每年的炮仗,大到初三时的变速自行车。从成绩好到成绩大幅退步。
『家里的钱是给我花的,那我也该可以决定要不要花这钱吧。』
于是我不想再把钱“扔”到学校里了,省下来买些玩的用的,或者不买就存着钱,生活也可以不那么节省,总比白白扔给学校强吧。
但是我的这个「不花钱的愿望」,却等了七年也没等到「被实现」。
所以我想,『是不是我爸当初就不该给我买肯德基和光盘呢?』
不想浪费钱上学怎么竟成了「不知足」呢?
我认为家里的经济状况的改变是一方面,但也离不开我爸心气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当时的我哪想得到这些,那会儿还没写小说呢。
我原来所期望的是「被实现愿望」,也就是愿望被实现的方式;后来只是想「实现愿望」,注重结果。
我期望的东西是变得更奢侈了吗?
后来想退学,跟人聊,聊出了「他说我是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
看到哆啦A梦这一页后,我想:他也许是对的。我到现在还保持着童年的天真,等着「被实现愿望」呢,因为我从没详细地说过这个「不花钱的愿望」,却怪没人实现我的这个愿望。
那个坐在三轮车上,双眼通红的小孩,一直没说出愿望。
第二部分:瘦肉
现在人们喜欢一个东西,会怎样传颂?
过去,我们听歌,哪首歌好听,我们就喜欢跟着唱,等到了跟朋友出去的时候,就会唱,不由自主的,唱出来的时候没什么故意不故意,绝非好像是故意告诉你或者吐字特别清晰地,好像非要告诉你我在唱歌似的,就是不由自主,——只能这么形容才最恰当、最直接。
我很少跟人说某本书里面的那句话写得好,更很少直接把这句话复述给别人,但是这是因为我身边看书的人很少,而且很多人在看到书后,跟人转述的时候都是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让他有什么感觉,不是说某句话写得好,就是说读书让我们沟通的成本提高了,通过文字去交流的话是需要交流的双方在某些储备上是重合的。
歌曲没这么麻烦,就是旋律,就是节奏,听身边的人唱的时候我们是不怎么在乎歌词的。
第三部分:总结
我从小就一直等着家里人不经我知晓就直接给我一个「已经满足的愿望」。
什么意思呢?给我一个玩具,我之前不知道,但在玩具交到我手里的一瞬间,我就有了一个愿望「我想要这个玩具」,与此同时,这个愿望就被满足了,因为我已经有了这个玩具。
先有玩具,再产生想要玩具的愿望,愿望已被实现,收获惊喜的快乐,想要收获快乐,就不要提出愿望,提出的愿望很可能不能实现,不如等着家里人突然给我一样东西,但如果这件东西我不想要,就会跟自己生闷气。
想要一件东西,提出来可能不被满足,那就不提出来,等着人猜,以前家里人好猜我的心思,后来难猜了,我就怪家里猜不出来,猜不出来,「被实现愿望」就不能会被实现,生闷气。
真是贪得无厌呵,你就这么想要「被实现」的愿望吗?
噢,我还真的一直都是个孩子呐。呵呵。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我渴望「被实现」的不只有愿望,还有「被创造需求,被发现用处」——幻想自己什么都会,即「被学会」。
爸爸给大雄买了滑雪板,大雄最后学会了滑雪,我也想爸激发我的能力,比如今天爸回家给我捎回来了一架遥控小车,我是不是也能像动画片里的人一样呢?
我其实不知要的是礼物,要的还是能力,仿佛只要得到了弹弓,就能百发百中了。
也许我想多了,可能我只是想玩玩具吧。
「想要」和「得到」,中间还隔着一个「做到」。
「能力」是不能「被满足」的。
不要再有愿望!!!做就做不是愿望的事。
说起来,我现在做的写作这件事,我还真是从没求过这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