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
老式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这种所谓“插议”,离开原本要论述的主题,突然讲起了看似不相干另一个主题。原来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窥见老子论述的框架结构和内在逻辑。这种“插议”一般都是补充说明“正文/题”的,看做解释或注解亦无不可。
既然是注释,又被衍入正文。这个过程是发生在课后整理笔记的时候,做过学生的都知道,至于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也不得而不知。但实际上是老子讲课/讲道时,展开论述的部分。做过老师的都知道。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第二次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接下来的“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我说这以下是解释“侯王【若】无(一)以正将恐蹶”的。这种“插议”手法很类似于记叙文中的“插叙”。但只是看起来如此,实际上是由于事后整理课堂笔记时遗漏了或减省了。
这也是老子道德经为事后整理的伪课堂笔记的重要特征或证据之一。
何为正?正宗的传承就是正统;正常的秩序才是人类文明。
正常的秩序,正常的流动,正常的平衡,所以才有“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道理。也就是说,正,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内涵。
不仅有贵有贱,更重要的是贵贱是流动的且是平衡的;不仅有高有下,更重要的是流动的且是平衡的。
【不充说】
老子“惯用”这种貌似插叙插议的手法,其真相就是,在课后整理课堂笔记的时候,记忆错漏,或事后誊录失误。
这样的情况真的,很多。最著名的也很多。如第二章表述道与万物的关系时。
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最后一句,实际上就是解释“成而不居”的,“因为成就万事万物而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也就可以做到从来也不离开”。依此例,上面是不是还应该有——
夫唯不辞,是以(不谷:繁衍生息)
夫唯不有,是以(不见:显现占有)
夫唯不恃,是以(不知:炫耀说事)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驱除离开)。
是章依然。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一”是“有”的开始,也是“有”的秩序的开始。
天【若】无(一)以清将恐裂;
地【若】无(一)以宁将恐废;
神【若】无(一)以灵将恐歇;
谷【若】无(一)以盈将恐竭;
万物【若】无(一)以生将恐灭;
侯王【若】无(一)以正将恐蹶。
在论述天地神谷诸存在失去“一”就意味着将失去“有”的秩序的时候,我们看到了——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这样的,对“正”的正确理解的补充说明。在高明先生的勘校中我们可以看到“侯王【若】无(一)以正将恐蹶”这句几乎没有一样的版本。为什么?因为衍入。
有人衍入了“贵高”,有人就琢磨不对头。严谨的学者多不会乱改,而如我等此辈,动辄就发挥了自己的聪明。
我面临的有难度的问题是,如果以上成立那是不是意味着每一句都有修饰说明。
天【若】无(一)以清将恐裂;故清如何如何……
地【若】无(一)以宁将恐废;故宁这样那样……
神【若】无(一)以灵将恐歇;故灵是指……
谷【若】无(一)以盈将恐竭;故盈就是如此如此……
万物【若】无(一)以生将恐灭;故生就是这般这般……
侯王【若】无(一)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
(我能力有限无法窥测老子之全豹,以此模拟耳)
【AI作文】
从更深层次来看,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处世智慧。
其一,它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两面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贵与贱、高与下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其二,提醒人们要保持谦逊和清醒。即使处于尊贵、高位,也不能忘记根本,不能忽视那些看似卑贱、低下的因素,因为它们是支撑和成就高位、尊贵的基础。
其三,蕴含着平等的观念。暗示着无论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
其四,也是一种对为人处世的告诫。告诫人们在追求成功和高位时,要不忘初心,珍惜和尊重那些曾经帮助和支持自己的基础力量。
【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豆包这样说。还是充满了说教】
#道德经#
#春日生活打卡季#
#头条晒图大赛#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
#四川省长施小琳会见孟晚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