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蒋介石连忙下令周围部队前往支援扩大战果,李宗仁将这部分部队编成了淮北兵团意图寻找日军破绽再打几次胜仗。然而蒋介石发现日军反应迅速已经完成对徐州地区的三面包围,徐州几十万部队即将成为日军的盘中餐岌岌可危。如此形势下蒋介石再次组建豫东兵团,李宗仁认为日军按照常理来说行军速度在自己预想范围内,五战区梯次阻击甚至还可能进行反击,于是回复蒋介石自己这边问题不大,然而日军却让李宗仁大吃一惊。
东风吹战鼓擂
日军在台儿庄吃了亏,这种失败对于日军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自然想着要找回面子来。之前和李宗仁带领的第五战区作战的主要是日军华北方面的军队,这部分军队由于之前主要是在华北和二战区等部队作战,作战强度上相对是比较小的,也正是因为轻敌的原因面对高度团结准备充分的五战区这里吃了大亏。
日军华北方面吃了亏,华中方面就要插手找回场面。为了更好的把第五战区的主力围住一网打击,华中方面的日军集中优势战车部队快速挺进,等到李宗仁发现事情不对的时候日军已经近在咫尺了。这时候就别说什么梯次阻击了,抓紧时间撤退才是正道理。
针对这次大撤退,李宗仁做了详细的部署。为了保证战区主力精锐部队可以顺利撤出去,李宗仁将五战区部队分成三部分,汤恩伯兵团和桂军为第一梯队,滇军为第二梯队,西北军作为第三梯队。由于之前西北军擅长防守而且在台儿庄一战中表现出色作战坚韧而让他们担任了殿后的角色。当然不排除此时的西北军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境遇,毕竟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滇军龙云还在云南坐镇,而西北军的冯玉祥和宋哲元已经日落西山,相比较而言前两个都不好得罪。
撤退与溃退
关于徐州的这次撤退,李宗仁自信说道自己这次安排的井然有序,定然不会像之前唐生智在南京那样大溃败。
李宗仁自信是一回事,但是现实情况又是另外一回事。
之前说到西北军擅长防守,而这其中又以孙连仲最为称著。在台儿庄战役中孙连仲带领池峰城等西北军将士们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是李宗仁选择让孙连仲带领部队殿后的重要原因。
但是之前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屡战屡败,很多部队士兵见到日本军队就害怕,甚至出现过几个日本兵追着一大队中国军人跑的可笑场面。在后来的兰封会战中,本来负责阻击日军的桂永清才看见小部日军就望风而逃,导致豫东兵团原来围歼日军的作战计划全部落空。
话再说回来原本负责殿后的孙连仲部在台儿庄打了胜仗,但是现在要撤退,大家都认为这是日本人的大部队来进行报复了,目前中国军队的力量是不可与之抗衡的。这个时候大家哪里还能管这么多,大路朝天谁能保住命那才是硬本事。再说了大家都是人,凭什么要我们殿后?于是大家才不管李宗仁制定的所谓的撤退计划,一窝蜂的四处逃窜,甚至于兵团司令孙连仲自己都跟部队跑散了,孙长官兜兜转转竟然都跑到了苏北韩德勤那里,最后还是蒋介石派人用飞机把孙连仲接了回来。
因该殿后的部队自己跑了,这对于第五战区来说是非常要命的,幸亏这个时候有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李宗仁在台儿庄之前跟蒋介石要来的张自忠。张自忠带领自己的手中的老三十八师和五十九军其他部队掩护大部队撤退,在最后和日军反复周旋,为第五战区部队的安全撤退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除了张自忠之外还有一个人表现不斐,这个人就是同为西北军出身也差点背上汉奸骂名的刘汝明。这两位西北军宿将已经在华北尝尽了撤退的苦涩,这一次他们拼命证明自己。
关于徐州大撤退的这段经历李宗仁本人在他的回忆录中轻描淡写,可能他对于这段撤退经历也并不光彩,并不值得拿出来作为记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