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进士留京后,住房难题:官方分房还是自行租房?

时光留声坊 2025-03-16 21:32:04

科举千年,连接仕途,承载无数古代士子的荣耀与梦想。正如:“苦读十年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

高中后,除外放任职者外,留京的新科进士首要问题是解决住宿。朝廷是否会分配房子或宿舍给他们?

“长安居大不易。”让我们看看唐朝新科进士们如何解决住房问题。长安是当时世界的中心,吸引着无数士子。放榜后,他们的名字成为长安街巷热议的话题。然而,荣耀之下,他们面临着住房难题。平康坊因其繁华和便利,成为新科进士的首选之地。许多经济条件一般的进士,带着憧憬来到这里,住进简陋的客栈。孟郊在46岁时中进士,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他随后在长安的生活并不轻松,暂住在狭小、嘈杂的客栈里。唐朝没有为新科进士提供住房的传统。家境好的进士能在朱雀大街附近购买房产,便于出行。而家境贫寒的进士,如孟郊,只能继续住在客栈,或寻找更便宜的住处,有时与他人合租,晚上在烛光下交流心得,相互鼓励,努力在京城立足。

“大宋东京梦华”让我们回到宋朝。那时的开封和临安繁华无比。新科进士们纷纷涌入京城,居住选择也更多样。苏轼初次参加科举时,暂居客栈。考中进士后,因俸禄有限,他在开封租房住。这所小房子位于幽静小巷,虽不宽敞,但环境优美。苏轼在此读书、写诗,与朋友交往,许多佳作由此诞生。

虽然宋朝没有专门的新科进士住房分配制度,但京城发达的租赁市场为他们提供了方便。除了私人出租房,店宅务(国营廉租房机构)也是许多进士的选择,因其租金低且环境整洁。部分担任馆阁职务的进士因工作需要,朝廷会提供住房补贴,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编纂工作。

时间来到元朝,看看那时京城的独特景象。元朝大都风貌独特,新科进士的居住情况也与众不同。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影响了住房分配。蒙古贵族和色目人享有优待,汉人进士则受到一定限制。即便如此,汉人进士仍努力在京城扎根。许多汉人选择住在南城,这里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区,虽不如蒙古贵族府邸奢华,却充满生活气息。当时进士杨维桢考中后在京城任职,在南城租了一座有小院的房子。他种满花草,常在此读书、创作,并与文人雅士聚会。这里成为江南文化在京城的一处小小传播点。

明朝时,北京成为政治中心,新科进士多需租房居住。海瑞中进士后,因家境贫寒,在小巷中租到一破旧房屋,虽简陋却租金便宜。他在此安家,每日步行上下班,夜晚则在昏暗房间处理公务和学习。尽管有些衙门长官会为属官提供住房,但这不常见,也不是专门为新科进士准备的。多数新科进士只能在京城租房,努力工作,期望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

在北京求学四载,正值秋季感慨万千。清朝进士多租住民房,条件简陋。曾国藩中进士后,租住一普通民房,冬寒夏热,但他仍专心学问,与友人探讨学术和政治,并挂励志对联自勉。当时,只有少数高官或受皇恩者才能获赐住宅,多数进士只能在租房生活中奋斗前行。

总之,自唐代起,多数新科进士留京时选择租房,极少购房,即便购房也需自筹资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