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遇刺案后,张学良为何断言国民党将败?

时光留声坊 2025-03-16 21:39:19

汪精卫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汉奸,曾三次遇刺。第一次发生在1910年,他试图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起因是革命派与立宪派在是否应革命或实行君主立宪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梁启超批评革命派鼓动民众革命,自己却袖手旁观,坐享成果。这话伤了汪精卫的心,因为他在革命派内常被骂为懦夫。为了证明自己勇敢,汪精卫决定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他埋伏炸弹在其必经之路上,但因被人发现告发而被捕。

许多年后,汪精卫成为汉奸,代表伪南京国民政府与溥仪会面。原计划以元首礼相见,但溥仪拒绝,改为“西礼”。汪精卫到达时,溥仪坐在皇位上未起身。侍卫突然喊“一鞠躬”,汪精卫被迫弯腰,随后不得不完成“二鞠躬”和“三鞠躬”。尽管当时他没发作,但事后感到极大侮辱,甚至痛哭。据说溥仪此举是为了报复其父曾险遭杀害。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后合影时,汪精卫被突然出现的杀手枪击,险些丧命。张学良作为见证人,在晚年详细描述了这一事件。据他回忆,当天会议结束后本要拍照,但蒋介石因阎锡山抢风头而拒绝合影。大家正准备照完相离开时,突然听到三声枪响。

每当想起这段,张学良总要感慨:“那时我就预感国民党会失败。”枪响后,场面混乱如一锅粥,他形容为“聋子放炮仗——散了”。参议员们听到枪声后首先逃跑,连警察和警卫也消失无踪,场面极其狼狈。

张学良听到枪声后,见张继已冲上前抱住凶手,他也迅速跑过去,踢倒凶手并夺下手枪。这时,几个警察返回,看到凶手被制伏,竟然试图掰开枪栓,但因紧张无法打开。张学良无奈抱怨:“凶手都抓住了,还掰枪栓干嘛?”警察这才接过刺客。期间,警察在清理现场时,在厕所发现一人不动,令张学良十分无奈。

警察问那人:“你在这儿干什么?”那人答:“上厕所。”警察疑惑:“那你怎么坐在地上?”那人沉默不语。警察再问:“你是做什么的?”那人答:“我是中央委员。”警察追问:“那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没带证件?”那人答:“我把证件扔进马桶了。”原来,他怕刺客发现他的身份会危及生命,才丢掉了证件。张学良听闻此事,痛心疾首,感叹道:“一个党由这样的人领导,在国难当头之际,怎能不败?”

这次刺杀中,汪精卫身中三弹:脸、背、胳膊各一。陈璧君闻讯赶来,见他满脸鲜血,无精打采地靠在柱子旁。汪精卫看到陈璧君后,顿时泪流满面,不断哀叹:“完了,完了,我要死了!”张学良曾赞赏汪精卫口才了得,但这次的表现让他大失所望,之前的印象也随之破灭。

张学良对陈璧君更为惊讶,她虽为女子,面对惊险场面却毫不慌乱,反而责备汪精卫胆小,说:“你能不能坚强点?”张学良后来回忆:“这个女人,我很佩服她。我不知道汪精卫怕不怕她,反正我是怕的。”陈璧君确实强悍。她怀疑蒋介石策划了这次刺杀,因为当时只有他不在场。于是,她找上蒋介石,抓住他的胳膊,哭喊着质问:“你为什么要派人暗杀汪先生?”汪精卫经历的第三次刺杀是著名的河内刺杀案,据说杀手是军统派出的特务精英,但汪精卫最终逃脱。

当时,汪精卫及其家人抵达越南河内。当晚11点,他们刚入睡时发生枪击,秘书曾仲鸣中弹身亡,血流满地。事后分析认为刺杀目标是汪精卫,但因曾仲鸣夫人突然到来,汪精卫夫妇让出房间,导致曾仲鸣成为替罪者。汪精卫侥幸逃生,但最终于1944年在日本去世。他的遗愿是与孙中山合葬,然而作为叛国者,国人对他只有愤怒,不会满足其心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