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玩意儿可帮了大忙了!”延庆法院第八法庭内传来书记员的声音。这是该院首次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开展土地勘察测绘,进而协助承办法官查明事实、厘清办案思路,最终成功促成一批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纠纷案件实质性化解。
分歧 • 土地撂荒 各执一词
2022年,延庆某村12户村民分别与某公司签订土地租赁及地上物购买合同,约定将自家的地租给某公司管理使用,每年收取一定租金。
后因某公司拖欠租金产生矛盾,村民拿不上钱生活困难。眼看着土地撂荒,便纷纷向法院递上一纸诉状,要求对方支付租金、赔偿损失。
由于正值春耕时期,案件承办法官刘艳玲、曾红珠拿到这批案子后,第一时间与双方当事人联系。考虑到村子偏远,村民年迈又人数较多,二位法官决定直奔现场,就地开展勘查调解工作。
驱车五十里,村委会会议室内,双方对立情绪强烈,氛围紧张。
“我们老百姓就靠这点地生活,眼看着果树都死了,租金也没着落了!”
“两三年都不给钱,地也荒着,我要求赔偿损失!”
“法官,我们想解除合同。我认为村民要求赔偿地上作物损失没有依据!”
“我们不同意解除合同,除非付清合同到期前的全部租金!”
经了解,村民除要求支付欠付及全部未到期土地租金外,还要求给付地上果树作物荒废的赔偿款。某公司则主张村民并无地上作物损失,要求解除合同,拒绝赔偿。
“走,去现场看看!”眼看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两位法官率先打破僵局,并在村民们的带领下走向田间地头。到达现场后,法官们才发现这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由于合同中并未约定土地四至,只能依靠村民们现场指引。加之12户村民土地分布分散、彼此并不紧邻,且案涉土地总面积达33余亩,要观测各户土地整体情况及评估地上作物损失难度较大。案件事实拿不准,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奔赴 • 科技赋能 精准勘测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曼宜了解情况后,考虑到延庆作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汇聚着90余家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又恰逢延庆法院与中关村延庆园探索科技赋能司法合作新机制,可以充分发挥无人机高效精准的技术优势,对面积广阔的土地进行高效精准的勘查。
说干就干,刘曼宜随即与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产业园沟通协调,在确定空域、航线后,与办案团队一同前往该村再次进行现场勘查。
“法官,这么小个东西,能行吗?”勘查现场,村民看到这个新家伙,发出了质疑。
“要是用人力测量记录每一户土地和地上作物情况,不光工作量大,精准度也低。现在有了它,就方便多啦。”法官耐心解释道。
“利用无人机在空中巡航拍照,让村民们在高清图中指认自家土地边界,我们回去处理建模,每户土地面积就能自动测算,地上作物情况也能清晰可见。”八达岭低空飞手如是说。
当低空飞手启动手柄按钮,在大家的注视下,小小无人机瞬时飞向蓝天。通过高空俯拍视角,无人机对土地进行抓拍、录像并实时传输飞行画面,利用多光谱传感器、GPS定位等技术,精准记录着案涉土地地貌、附着物及种植作物,清晰呈现出土地界限、土地耕弃、作物情况等关键事实,整个过程仅十几分钟。
当无人机公司技术人员将这些“时空快照”和建模数据提交给法官后,法官快速理清思路、确定调解方向,心中也有了底。
收获 • 握手言和 案结事了
承办法官再次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借着见面的机会,希望双方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明确各户土地面积、果树损失和土地荒废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案件审理。
此外,法官对现场调查及无人机勘测土地的过程作出说明,并组织双方现场查看航拍画面。
“嘿!现在科技真是发达,这无人机把大伙儿的地照这么清楚!”指认现场,村民们言语间透露着兴奋和赞叹。光标跟随村民的指尖,在屏幕上圈出自家地块,放大再放大,地上有几棵树都看得清清楚楚。
“法院用无人机对土地进行了勘查,事实什么样儿一目了然。不过我们并不是恶意拖欠租金,知道被起诉后,也在积极向上级公司协调请款、筹措资金。”公司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经查看航拍图像,双方均认可该村12户村民的土地面积、地上作物及土地使用状况,但仍对损失补偿款的金额存有争议。
承办法官见双方态度有所缓和,及时结合照片数据释法说理,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向村民释明其土地的损失情况、某公司经营的难处。同时也告知某公司自身违约、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
经过多轮耐心沟通,双方意见逐步统一,也有了调解的意愿。某公司负责人表示,愿意支付租金和补偿款,但需要给他们点时间。
“法官,我们公司的钱批下来啦!”三天后,电话那头传来好消息。最终,双方在法院的主持下各让一步,自愿签署了调解协议。某公司当场履行,双方握手言和,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感谢法院!这下我们也可以回去踏踏实实种果树了!”村民眼神里流露出久违的喜悦。当把村民送出法院时,阳光正从天空洒落,亦如无人机飞上蓝天那刻明媚耀眼。
供稿:延庆法院
图片:李紫荆 杨一凡
编辑:丁岩 刘宇航
审核: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