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象二年(539)四月,高欢向全国各地的刺史写信,表扬徐州刺史房谟、广平太守羊孰、广宗太守窦援、平原太守许惇勤政清廉,要求各地地方官要以他们为榜样。仅仅是一年前,当杜弼提出先清除内贼,整顿吏治时,高欢还对官吏们尤其是将领们的贪污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经过了与西魏两次大战,尤其是当西魏军队到来后,东魏黄河以南甚至距离晋阳咫尺之遥的河东等地百姓纷纷归降,这让他似乎已经认识到失去民心的可怕,也明白了纵容权贵贪污腐败可能会危及政权了,他亲自给各地的刺史写信,已经透露出将要改弦更张的风向了。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魏的官吏早已养成的贪腐之风,岂能因高欢的一纸书信就能刹住?况且,那些敢于违背禁令、公然贪腐的人都是与高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比如,尉景,他是高欢的姐夫,高欢生下来母亲就死掉了,从小是尉景夫妇把高欢一手拉扯大,可以说尉景夫妇对高欢是恩重如山,但尉景非常贪财,虽然高欢曾屡屡斥责,但尉景就是不改。
高欢要想整顿吏治,不从自己身边的人下手又怎能取得成效?可是,假如把自己的心腹们都得罪了,他高欢不又成了孤家寡人吗?
显然,这点事难不倒高欢。
这些心腹旧臣都与高欢关系甚深,但世子高澄年纪很轻,与这些人就没有太多的亲情了,高欢想到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妙计——让高澄利用辅政的有利条件,站在前台整肃吏治。司州中从事宋游道,素来以正直倔强闻名于世。高欢推荐宋游道担任御史中尉,高欢拉拢宋游道就是为以后打击朝中权贵、整肃朝纲做准备。对于父亲的用意,高澄当然也是心领神会,但他与宋游道关系一般,更想任命自己的心腹吏部郎崔暹为御史中尉,在高澄的坚持下,高欢最终同意以崔暹为御史中尉,以宋游道为尚书左丞。
高欢让高澄站到前台大规模地整顿吏治,一方面树立起高澄的威信;另一方面高欢也有回旋余地,起到打击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
宋游道和崔暹二人果然不负期望。宋游道一上任就一口气弹劾了太师咸阳王元坦、太保孙腾、司徒高隆之、司空侯景、尚书令司马子如;崔暹上任之初,就大力扩充御史编制,他举荐毕义云、卢潜、宋钦道、李惰、崔瞻、杜蕤、嵇晔、郦伯伟、崔子武、李广等人,全部任命他们为御史,加大了对百官的监督力度。崔暹专门弹劾权贵,无所回避,前后上书弹劾了尚书令司马子如、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经核实后,全部免官,其余还有很多小官被免官或者被治罪。
高欢、高澄都是在演戏,而崔暹和宋游道则是这场大戏中的工具,高欢试图利用他们来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当然,这既要从权贵近戚们入手,但又要掌握住火候,不能伤筋动骨了。果然,高欢对邺城的权贵们写信,他在信中说道∶"崔暹过去是我的弟弟高琛的定州长史,后来又当我儿子高澄的开府咨议参军,一直到他升任左丞吏部郎,我也不清楚他的才能。他刚刚担任御史中尉,就进行弹劾,咸阳王元坦和尚书令司马子如可都是我老友,朝廷群臣论尊贵、论亲昵,没有超过他们二位的,他们两人却同时被惩处,我无能为力,你们大家都要小心啊!"在高欢父子的精心安排下,东魏朝廷风气为之一变。
当然,治理贪腐只是整顿吏治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选拔合格的人才。元象元年,高澄兼任吏部尚书后,就开始对朝廷的选官用人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北魏末年崔亮实施停年格之后,选拔官吏不再考核人的才能,仅仅进行论资排辈,高澄废除了这一制度,要求选拔官吏只看才能。他还重新淘汰尚书郎,精心挑选门第高贵又有才能的人充当尚书郎,一些有才能的人士都得到了提拔,即便是没有担任高官显职,也都被他网罗到自己身边,充当门客,大家经常在一起聚会、赋诗、谈论,各尽所能,士大夫们都对高澄一片赞扬。
在整顿吏治的同时,高欢还高度关注法治建设。北魏末年以来,天下大乱,法律标准不一,尤其是在尔朱氏专权时期,轻重随意,地方官员多数以严酷为能。等到迁都邺城之后,民事诉讼案件陡增,京畿治安状况严峻,刑事案件频发,可是,朝廷过去颁布的法令与皇帝后来颁布的诏书很多地方相互矛盾,具体办案的法官无所适从,以致案件堆积如山,在这种情况下,东魏朝廷必须对长期以来的司法解释进行进一步的删定。到东魏兴和三年,即公元541年十月十六日,麟趾格颁布实施。麟趾格具有单行刑事法规的性质,对统一东魏刑事政策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以后的《北齐律》具有很大的影响。
高欢还注意到各州上缴的丝绸长短不一,百姓利益受到损害,他又上书孝静帝统一以四十尺为一匹,他还下令在各州的沿河以及渡口等地设置粮仓,便于运输,又命幽州、瀛州、沧州、青州四州煮海水制盐,增加政府收入。同时,由于北魏末年以来,大量百姓为了躲避兵役、徭役,出家为僧,致使天下有佛寺三万多个,僧尼二百多万人,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收入,至此,东魏政府下令,各地郡守、县令擅自兴修寺庙的,根据支出费用,以枉法论罪。几年下来,东魏连年丰收,粮食价格下降到一斛仅卖九钱,人民生活稍稍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