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奇才赵道新勇闯上海精武会,和恩师王芗斋二次交手

史在没有弦 2025-01-22 02:00:29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便是国人强身健体、传承精神的重要方式。从霍元甲的精武精神,到王芗斋的拳学革新,武术是民族自信与文化传承的象征,正如历史上许多著名武林人物所展现的,师徒关系常常充满了挑战与冲突。赵道新与王芗斋的师徒对决便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两代武学传人,一心一意各自领悟,却因理念不同而产生冲突。究竟,武术的真谛到底应当如何理解?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赵道新

赵道新原名赵恩庆,出生在天津,他的父亲赵萌堂虽然在学术界享有盛名,更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术爱好者,与天津武术界的诸多名流都保持着深厚的交往。从小,赵道新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明才智,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怀揣着无法抗拒的探索欲。

家里的挂钟,每天准时地滴答作响,这简单的声音却引发了小道新的无尽好奇。他渴望探知这钟表的内部机制,于是在一次大胆的尝试中,他竟然将挂钟拆解开来,逐一探究其中的秘密。

面对儿子的这一行为,赵萌堂并未动怒。相反他平和地向儿子解释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并鼓励他尝试将钟表重新组装。经过多次的尝试与摸索,赵道新学会了修钟表的技艺,更在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张占魁

赵道新的真正激情与才华,在运动领域得到了更为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热爱游泳、举重,但尤为钟情于武术。每当谈及武术,他的眼中总是闪烁着炙热的光芒。赵萌堂深知儿子的潜能和兴趣所在,为了不负这份天赋,他决定将赵道新引荐给天津武术界的泰斗——张占魁。在张大师的悉心指导下,赵道新开始了他的武术修行之路,专攻形意八卦。

一接触武术,赵道新便如鱼得水,他在这片博大精深的武术海洋中畅游,乐此不疲。张占魁也很快就察觉到了这位年轻弟子的不凡之处,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赵道新的教导中。短短数月,赵道新的武术造诣便有了质的飞跃。在一次擂台赛中,他竟连败天津数位武术高手,一时间名声大噪。

张占魁对赵道新的表现感到欣喜若狂,他看到了自己门派武术传承的希望。于是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全部武艺传授给了这位得意门生,并为其更名为“赵振邦”,希望他能以一身绝技振兴国家,强盛民族。

王芗斋

后来赵恩庆又拜王芗斋为师,学习站桩与推手。王芗斋也对他寄予厚望,收他为义子,并改名“道新”。然而多年后赵道新却否认了王芗斋的师父身份,认为他只是一个陪练员。但这并不影响赵道新在武术界的地位,他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武术界的一颗璀璨明星。

张大师对他颇为看重将自己的一身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更是积极地将他引荐给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希望他能继续在武学道路上深化造诣。王芗斋初见赵道新,便被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智慧所吸引。他欣喜地发现,这个年轻人天赋异禀,而且勤奋好学,许多复杂的招式和武学理念,他都能迅速领悟并掌握。于是王芗斋决定悉心培养这个武学新星,期望他能将大成拳发扬光大。

在王芗斋的精心指导下,赵道新的武艺日益精进。他不仅在拳法上有了更高的造诣,还在国术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优胜奖,这一成就足以彰显他在武学领域的非凡才华。

民国习武现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道新在拳学上的认知和性格上与王芗斋产生了分歧。他对传统武术的某些理念和做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们过于陈旧,需要与时俱进。而王芗斋则坚持传统武术的精髓和价值,两人之间的观念差异逐渐演变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赵道新选择了离开王芗斋,这一决定让许多武术界人士感到惋惜。离开后的赵道新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评,他认为传统武术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回想起赵道新的武学之路,人们不禁感叹:聪明如他本应在武术界创造更多的辉煌,却因缘浅而与王芗斋生隙,这无疑是武术界的一大遗憾。

王芗斋的天赋和悟性极高,短短数年间,他便深谙形意拳的精髓。武术史学家金警钟曾在1903年天津《大公报》的《国术名人录》中高度评价他:“能够领悟郭云深三层功夫的,唯有王芗斋先生一人。”这一年,年仅18岁的王芗斋代替师父出山,前往师兄所在的镖局协助。当时他的师兄担任保定府一家镖局的总镖头,因失镖而声誉受损,想请郭云深出山挽回名声。但郭先生年事已高,便派遣王芗斋前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镖局内王芗斋闲暇时在院子里观看,随手拿起一支白蜡杆子试手。按照镖行的规矩,若有人触碰大枪或杆子,便意味着前来挑衅比武。一位镖头急忙拍向王芗斋的手腕,警告道:“小孩子不许乱动!”然而王芗斋却顺势一抖,将镖头震飞出一丈多远。总镖头目睹这一幕,连声赞叹:“这才是老师传授的真功夫。”自此王芗斋在弱冠之年便声名远扬。

1907年王芗斋投身军旅,在新军六镇担任伙夫。一次挑水时,一名士兵偷偷用脚绊他,企图让他跌倒。然而王芗斋却稳稳地快步前行,反而使那名士兵失去平衡跌倒在地。到了1915年,陆军部成立武技传习所,段祺瑞、徐树铮等人邀请各领域的武术高手前来任教。王芗斋因其卓越的武艺和教学能力被推荐担任教务长一职。

王芗斋

五年后由于政局变动,武技传习所停办。王芗斋开始了他游历南北、闯荡江湖的生涯。他曾前往嵩山少林寺拜访“心意拳”传人恒林和尚;远赴湖南造访“江南第一妙手”、心意六合拳名家谢铁夫;又南下福建拜访心意派嫡传弟子方怡庄以及鹤拳名家金绍峰等人。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与众多武术名家交流切磋,不断丰富自己的武术造诣。

有一次,二人在探讨武艺时,赵道新每一次出手都是全力以赴,毫不留情。这让王芗斋看出了他内心的倔强与坚持。某日,赵道新因家中急事向王芗斋辞行。王芗斋误以为他是因为在擂台上取胜而心生骄傲,想要半途而废,于是批评道:“你以为打赢了几场擂台就了不起了吗?其实你的武学之路还长着呢。来你尽管出手,如果你能在我这里过一个回合,我就让你走。”说罢,二人便即刻交手。当赵道新挥掌猛击时,王芗斋轻巧地侧身避开,同时以一记削掌将赵道新震得跃起。紧接着,在赵道新离地之际,王芗斋迅速在他腋下用力一挑,将他重重击倒在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赵道新解释家中确有急事后,二人之间的误会才得以解开。尽管如此,由于他们在武学理念上的根本差异,二人的关系已难以恢复到往日的亲密。赵道新积极探索现代技击的精神值得赞赏,但他对传统武术的深度认知确实有所欠缺。

后来赵道新创立了心会掌,试图融合传统与现代技击,由于缺乏王芗斋的武学心法和传统武术的精髓,同时也没有很好地融入现代技击体系,心会掌反而有些回归到了传统的套路模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突破。这无疑是一种遗憾,但也反映了武术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1929年在杭州即将办一场规模宏大的国术游艺大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术界的大佬张占魁被邀请担任了比武的总裁判,而他的得意门生赵道新报名参与了此次盛会。

尽管赵道新年纪尚轻,但他在比武中所表现出的实力和天赋却让人眼前一亮。凭借着张占魁传授的独门绝技,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第13名的好成绩。这一战让他在武林界声名鹊起。

次年黄金荣和杜月笙决定上海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国术大赛。赵道新再次受邀参赛,这一次他的表现更为出色,经过连番激战,最终夺得了冠军的宝座。这一成就让他的名声如日中天,上海国术馆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留下任教。可谓名利双收,让人羡慕不已。

然而在赛后的采访中,赵道新却出人意料地发表了一番惊人之语。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传统武术已经没有前途了。”这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他进一步解释道,近十年来,中国武术的最大问题在于脱离了技击的本质,让许多年轻人误入了歧途。

姚承光与赵道新

赵道新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提到了当年杨露禅学习陈氏太极拳的艰辛历程。杨露禅学成之后成为了太极宗师。然而随着太极拳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其强身健体的功效,而忽视了其技击的本质。

为了满足这些王公贵族的需求,杨露禅不得不对太极拳进行改良,使其变得更加柔和、易于接受。除了太极拳之外,其他门派的武功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许多门派都开始减少技击方面的套路,转而增加观赏性的动作和招式。这种变化虽然让武术表演变得更加精彩纷呈,但却也让武术逐渐失去了实战的价值。

杭州国术游艺大会的经历更是让赵道新对传统武术的现状感到痛心疾首。他发现所谓的武林高手们在擂台上的表现并不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精彩。相反他们往往只是互抱滚地、乱打乱踢,毫无章法可言。而那些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半空发劲”“点穴”“劈空掌力”等绝技更是难觅踪影。

他对那些故弄玄虚、不切实际的门派武功深恶痛绝,认为他们不仅误导了有志习武的年轻人,还严重阻碍了武术的健康发展。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革,让其重新回归技击的本质。

赵道新以身作则,在担任武术教师期间,大胆摒弃传统武术中的虚华套路,融入西方搏击技法,创新出一套实战性极强的格斗体系。这一改革举措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投身其中,一时间,武馆门庭若市。

尽管赵道新的改革之路充满艰辛与争议,甚至遭到师父张占魁的误解和反对,但他始终坚守初心,勇往直前。如今回望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他的先见之明和坚定信念。若当年武术界能跟随他的脚步进行全面改革,或许今日之武术将更加辉煌。

赵道新与恩师张占魁合影

参考文献

[1]熊守年.忆津门形意八卦大家赵道新先生[J].武当,2019,(12):54-55.

[2]华武.王芗斋论技击[J].武当,2021,(07):53-54.

[3]刘利国.聊聊我所知道的“桩功”[J].中医健康养生,2018,4(12):7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