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的奇葩领袖,被迫害妄想症患者,史上最疯领导人霍查

史在没有弦 2025-01-21 05:40:32

恩维尔·霍查,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领导人之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冷战背景下,凭借独裁统治和极端的敌对情绪将国家推向了孤立与自给自足的极端。他在国内实施了严苛的政治清洗,还大规模修建了数十万座碉堡,仿佛随时准备迎接外部侵略。然而这些碉堡是否真正起到了防御作用?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小国,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位于西欧近邻的阿尔巴尼亚,曾选择与资本主义国家对立,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坚强一员。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国,凭借着坚定的决心与领导人的远见卓识,成功实现了自我主权。

想象一下,广东省的面积接近18万平方公里,是阿尔巴尼亚的六倍多。与中国的巨大对比下,阿尔巴尼亚的规模显得微不足道,但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一段传奇的历史,值得每个人去了解。

这一切的核心人物是恩维尔·霍查,1908年恩维尔·霍查出生在阿尔巴尼亚的一个伊斯兰家庭。由于父亲和兄长早早赴美经商,他被托付给了叔叔切宁抚养。切宁是当地的知名市长,还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这对霍查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霍查从小便远离宗教,接受了叔叔的思想——理性和无神论。

霍查

1930年他前往法国学习植物学,但霍查并不热衷于学术,反而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与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保持联系。尽管学业荒废,霍查的命运却因偶然的机会发生转折——他获得了阿尔巴尼亚驻比利时大使馆的秘书职位,这让他能在国际政治中获得更多的接触。

二战爆发时,阿尔巴尼亚再次被法西斯侵占,霍查毅然投身反抗。在不断面临生命危险的同时,他坚定的信念让他屡次化险为夷,最终成为抗法斗争的领袖。到了1941年,霍查在革命事业中崭露头角,并成功成为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人民的抗法斗争逐渐走向胜利,最终在1944年驱逐了法西斯占领者。

二战后阿尔巴尼亚的新领袖霍查面临着国家重建的艰巨任务。他曾对南斯拉夫的铁托抱有深深崇拜,期待能与这位偶像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然而现实却残酷地打破了他的幻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斯拉夫,这个曾经的巴尔干强者,在战后欧洲风光无限。霍查原本以为与南斯拉夫结盟能带领阿尔巴尼亚走向繁荣,却没想到这竟是一场噩梦的开始。南斯拉夫的野心勃勃,企图将阿尔巴尼亚变为自己的附庸,甚至不惜出兵威胁。

在这危急时刻霍查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果断地转向了苏联,寻求庇护。这一转变让阿尔巴尼亚摆脱了南斯拉夫的威胁,更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力迅速恢复,经济蓬勃发展。

然而斯大林的逝世让苏联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变,与南斯拉夫的关系也日趋缓和。这让霍查再次陷入了困境,他深感背叛,开始重新思考国家的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联从1949年到1955年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非常慷慨:提供了资金和物资还派遣专家帮助阿尔巴尼亚建设基础设施,训练军队,帮助其稳固政权,随着赫鲁晓夫上台,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赫鲁晓夫推翻斯大林的许多政策之后,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支持渐渐减少。

霍查开始感受到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忽视和疏远,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后,阿尔巴尼亚开始意识到苏联已不再是可靠的盟友。霍查心中不满,他认为苏联已经背叛了阿尔巴尼亚,逐渐决定寻找新的国际支持。此时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同样面临着苏联与西方阵营的压力。随着赫鲁晓夫的政策转变,中苏关系逐渐紧张,这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机会。两国因此建交,中国开始大力援助阿尔巴尼亚。

霍查巧妙地在1956年罗马尼亚大会上与赫鲁晓夫展开激烈辩论,支持中国,并批评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倾向。这一举动让赫鲁晓夫大为恼火,而中国也因霍查的坚定立场,感到在阿尔巴尼亚找到了一个可靠的朋友。

随着中阿关系的升温,中国开始向阿尔巴尼亚提供援助,支持其经济和军事发展。尽管当时中国本身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对阿尔巴尼亚的支持却从未动摇。霍查的外交政策在此时迎来了一次重大转折。

通过与中国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阿尔巴尼亚摆脱了苏联的控制,还在冷战的背景下找到了新的支持者。中国的援助体现在物资和资金方面,还包括对阿尔巴尼亚的技术支持和军事援助。尽管中国本身也有着许多困境,但霍查的阿尔巴尼亚始终将中国视为最为坚定的友谊盟国。

霍查在其执政的岁月里,展现出了极端的独裁与个人崇拜。他多次发动冷酷的政治清洗,将异己一网打尽。例如,在1975年的那次著名的大清洗中,霍查果断地派人逮捕了副总理巴卢库,不仅如此,总参谋部的数位副总参谋长、国防部的所有副部长、军队政治工作委员会的所有主任,以及近卫军的几位核心领导都遭到了不幸的命运。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更像是一场血腥的屠杀。

霍查

而到了1981年,当国家的二号人物谢胡突然离世,死因成谜,霍查更是趁机对其党羽进行了全面的清洗,使得整个政治氛围更加压抑。

上世纪60年代,霍查因与苏联、美国等大国关系紧张,深感外部威胁。于是,他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响亮口号,动员全国上下共同修建防御工事。这些碉堡,耗资高达1.75亿美元,对于经济主要依赖外国援助的阿尔巴尼亚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霍查却坚信这是保卫国家的必要投资。

然而这些星罗棋布的碉堡,却仿佛一道无形的墙,将阿尔巴尼亚人民与外界隔绝。在霍查的统治下,人民被蒙蔽了双眼,误以为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而事实上,他们正逐渐与世界脱轨。

霍查

霍查于1985年去世,享年73岁。他的葬礼极尽荣耀,阿尔巴尼亚为他举行了国家级别的盛大仪式,灵柩被安放在地拉那“祖国烈士陵园”的最显眼位置,周围常年有士兵驻守。霍查的纪念塑像也遍布全国,地拉那大学更名为“霍查大学”,甚至少先队也改成了“霍查少先队”。这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霍查的伟大与不可替代。

1991年,地拉那大学的学生们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强烈要求恢复学校的原名。他们反对霍查一手操控的教育体制,也对霍查时期的压制感到愤怒和不满。此时霍查塑像的命运几乎注定,地拉那市中心广场上的霍查铜像成为了示威者的目标,几乎一夜之间,霍查在全国各地的雕像接连被推倒,仿佛多米诺骨牌般一一倒塌。那些曾经被视为神圣的雕塑,也成为了人民愤怒的象征。

与此同时霍查的著作也成了焚烧的对象。在阿尔巴尼亚的图书馆和书店里,堆积如山的霍查著作被一把火烧得一干二净。曾经的“霍查思想”在那场火海中瞬间化为灰烬,甚至连霍查所写的书籍也被视为禁忌,不再受到任何敬仰。

霍查

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化,1992年,新的总统萨利·贝里沙上台并宣布,要将霍查的灵柩从“祖国烈士陵园”中迁出。同年5月霍查的遗体被秘密迁往一个普通公墓。新墓穴前没有任何奢华的纪念设施,只有一块简单的水泥板,孤零零地立在那里,草草写着几个字:“恩维尔·霍查”。这个简陋的墓碑,与霍查生前的辉煌和他曾经的权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此同时霍查的妻子涅奇米叶也遭受了不幸的命运。她曾身居高位,担任中央宣传和文教部长、马列主义研究所所长等重要职务,然而在权力的更迭中,她被捕并被判刑9年。虽然实际上只坐了5年的牢狱,但那段黑暗的岁月无疑给她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出狱后她的家产全部被收缴,只能依靠微薄的养老金艰难地生活。她与单身的妹妹挤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霍查

霍查的子女们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也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命运。长子伊利尔曾一度涉足政治,担任某军工研究所所长,然而随着父亲的倒台,他也被免除了职务。由于身份特殊,他很难再找到其他工作机会,只能依靠每月仅有的10多美元救济金艰难度日。生活的重压让他倍感艰辛,而曾经的辉煌仿佛只是一场梦。

相比之下霍查的次子和女儿则显得更为明智。次子曾是国家邮电总局的副局长,而女儿则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他们深知政治的险恶,因此选择远离权力的漩涡,从而幸免于难。他们没有遭到打击,得以在各自的领域继续发展。

斯大林

在1995年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他愤怒地抨击了当时的政府,言辞激烈而尖锐。这番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给他带来了更多的麻烦。随后,他因“煽动仇恨,危害公共秩序”的罪名被判刑一年。在狱中的日子里,他不仅要面对铁窗的孤寂,还要时刻提防来自其他犯人的报复。

终于有一天,他在睡梦中遭到袭击,一名犯人手持木棍狠狠地击打他,差点将他置于死地。原来这名犯人的父亲曾经被霍查枪决,他此次袭击伊利尔正是为了报复家族的仇恨。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让伊利尔深受重伤,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政治的残酷与无情。

阿尔巴尼亚

参考资料

[1]陈姣 霍查主义及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影响研究

[2]袁灿兴 恩维尔·霍查:一个善变的独裁者

[3]余维海 陈姣 当代霍查主义力量国际联合的重要平台——“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发展概况及述评

[4]百度百科词条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5]百度百科词条 恩维尔·霍查

[6]王洪起 霍查家族沉浮录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