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五这个名词出现的时候,南大和复旦属于大腿,是被抱的。
华五之所以是华五,是实力相近,但是目前浙大越来越强,上交也不逊色,两校已经慢慢脱离华五。
复南科势头不如交浙,而南大中科大与上交浙大差距远小于清北与人大的差距。
这样都被人唱衰华二。

昔日常闻“京城四大名校”之称,即“清北人师”。
然如今,此说法已渐稀闻,随着理工科地位的日渐明显,“清北人航”之说应运而生,这便是所谓的“京四”,其中北航取代了北师大之位。
间或能见“京四华五”并提。
至于“京三”,清华北大是否认可这一称谓?
清华北大是否认为人大与己实力相当?
实则不过是人大一厢情愿欲攀高枝罢了。
人大渴望跻身“京三”,北航觊觎“京四”之位,北理或北师则向往“京五”,这些本无不可,只要清华北大首肯即可。
但即便清华北大应允,恐怕人大也不会同意“京四”“京五”的安排。
在清北人师时期,人大尚未能建立对北师大的显著领先。
到了清北人航时期,人大与北航这两所学科设置迥异的高校,也难以明确分出高下。
而在华东地区,中科大和南大对同济、东南的领先地位毫无争议,甚至被认为与复旦、交大、浙大同属一档也毫无问题。
因此,“华五”这一说法是毫无争议的。

正因如此,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很少听到“京三”的说法。
那么现在情况如何呢?人大遇到了一个更为强劲的对手:国科大。
京二、京五的说法一直存在,却始终未能广泛流传。
这主要是因为清北作为“京二”与后排院校的差距过大。
人大虽属华五水平,低于清北但高于其他学校,因此硬蹭清北是可行的,如同“清北复交”的提法一样。
然而,由于人大自身影响力有限,如果存在“清北复”或“清北交”的说法,可能会过于明显地显示出其在蹭名校的行为。
这也是“清北人”组合难以推广的原因。至于“清北人师”或“清北人航”,由于师航稍弱,强行与清北联系也难以服众。
对于当前的人大而言,最好的策略可能是将国科大纳入其中,形成新的“清北国人”组合。
国科大目前属于华五层级,不会降低整体档次,同时还能唤起人们对曾经“人科清北”时代的回忆,以助力于借助清北的影响力。
即使被戏称为像西哈一样靠“京四”来蹭清北热度,也能分担一些压力。
就实力而言,国科大作为中科院直属高校且位于北京,拥有丰富的中科院资源。
人大在人文社科领域堪称全国第一。
这两所学校的专业实力不容小觑。
复旦、交大虽然也实力强劲,但在某些方面略显偏科。
北京的顶尖资源汇聚于此,地方性学校难以与之抗衡。

华东五校不过是地方上较为出色的高校而已。
武大和武二虽有地方拔尖之处,但与京城高校相比仍不在一个量级。
即使是北航这样的A+学科众多的高校,在此也显得稍逊一筹,仿佛只是来凑数的。
在清华作为留学预备学校的时期,北师大和北大是北京的两大国立大学。
那时候,全国的教育界可谓是三足鼎立,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即北京高师)、南京大学(包括南京高师与东南大学)以及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后,北京的三大国立大学就变成了北师大、北大和清华,此外还有燕京大学等实力强劲的院校,同时也有各具特色的专门强校,其中协和医学院在医学领域最为出众,而人大前身朝阳法学院则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法学院。
将人大列为“北京三大名校”之一,存在争议。
一所名校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还应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北师大作为北京第三名校的地位稳固如山,即便人大跻身名校之列,也只能与北师大并列,而无法将其超越。
北师大曾稳居北京高校前三甲,乃至前两名的宝座,更一度自视为京城最佳学府。
它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如今在学术界也享有崇高地位。
首屈一指的师范大学、人文学科前三强、人文社科领域前四强,理科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长期以来,“北清人师”是对北京高校排名的一种传统说法。
不可否认,在特定时期内,人大确实风光无限,甚至超越了中科大成为全国最热门的高校。
随着改开和高考制度的恢复,虽然人大的录取分数线曾紧随中科大之后,但大学排行榜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人大与中科大的声誉有所下降。
就实际水平而言,尽管没有像中科大那样显著提升,人大的表现还算稳定。

在北京“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北清人师”、“北清人师航”等组合都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扩展来看,“北清人师航工”、“北清人师航工农”等组合也是合理的选择。
但话说回来,清北点头了吗?
清北不点头,就甭想了!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