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四线城市,居然有十二所大学,有何魅力引高校扎堆?理由呢?

凡尔赛百态 2025-03-21 01:54:07

这个四线城市,居然有十二所大学,有何魅力引高校扎堆?

四川轻化工大学率先进入宜宾大学城。

在随后的五年里,又有11所大学相继加入。

这些大学有的源自本部专业的迁移,有的则是独立招生的分校。

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则是把部分科研团队安置在了宜宾。

从理论上讲,建设大学城这件事,各方都应是获利者。

对于高校而言,与同领域的企业携手合作,能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生产实践。

四川轻化工大学与五粮液集团在宜宾共同建立了五粮液白酒学院,使得酿酒工程专业的学生们,有机会进入浓香型白酒排名首位的企业进行实际操作。

宜宾位于四川与云南的交界地带,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拥有超过450万常住人口。

在2024年,其经济总量紧随成都和绵阳之后,排名四川省第三,不仅是全国GDP百强城市之一,还是四川省内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

过去宜宾因以五粮液为代表的白酒产业及煤炭产业而闻名,形成“一黑一白”的经济格局。

如今通过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并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宜宾已构建起一条相对完善的电池产业链,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生产基地。

相较于能力与机遇,是宜宾市政府展现出的态度。

在四川众多城市中,宜宾的实力并非顶尖,其 GDP 虽略高于其他城市,但也仅是稍胜一筹罢了,因为四川省内各兄弟城市的发展水平相差无几,且大多受到成都的虹吸效应影响,宜宾尚未达到能够脱颖而出的程度。

2016年以前,你能想象吗?彼时宜宾仅有一所本科院校——宜宾学院,在全省都处于落后位置,然而宜宾市政府领导班子却极具远见卓识与宏大格局,他们深知城市的人文底蕴才是战略制高点,而高校正是人文资源的重要源头,可这恰恰是宜宾最为欠缺之处。

随着经济蓬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宜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

为此宜宾积极引进高等院校资源。

先后与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大学、成都工业学院、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以及成都外国语学院等省内高校合作设立校区。

同时与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分支机构。

宜宾市政府几乎划拨了临港土地的四分之一用于大学城的建设,这块土地在财政上不仅无收益,反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宜宾市政府在经济和财政方面展现出极大的决心与魄力,这得益于其良好的财政实力基础,同时也归功于合理的规划。

除了这些专门分配给大学的用地外,其他地区可用于城市开发的商业用地的利润也被全部用来填补大学城建设的资金缺口。

简而言之,就是倾尽全力,将未来十年的收入也全部投入其中,孤注一掷。

宜宾市采用了“三个一”的创新建设模式:在“双城”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三分之一用于大学教学科研,三分之一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剩下的三分之一则用于区域商业配套及少量优质住宅开发。

通过城市开发的盈利来平衡大学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以实现“双城”的持续健康发展。

宜宾市深刻意识到,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

该市展现出了比招商引资更为诚挚的态度与决心,积极吸引高等教育资源。

从地理布局上看,宜宾已成功与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在内的20所知名高校携手,共同设立了分校区或产业研究院。

时至今日,宜宾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8万,这一数字在四川省非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越了一些省会城市的教育规模。

即便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深圳,其在校大学生数量也仅为约20万。

宜宾正全力推动大学城与科创城的“双城”建设,同时,成功吸引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长江金融研究院等科研力量入驻。

正如“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宜宾市通过促进产业繁荣、强化平台构建及加大人才招揽力度,成功打造了全省独一无二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并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唯一的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有效促进了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70